客家土楼
又称为围楼。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地为闽、粤、赣边境。 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彩,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世人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省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历史之悠久,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也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是中华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 客家建筑。围屋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围龙屋,由中间上、中、下殿堂及左右对称半圆型分布围屋组成,外围最多的有十几围,前面为半圆型鱼塘与围龙屋形成一个圆形。主要分布在广东,现保存最好规模较大的在香港新界。

客家伙房
伙房为“ㄇ”字型设计,正中央则是“厅下”﹙祭祀祖先的厅堂﹚,以屋顶高低作为辈份之区分,厨房共用,共用一口灶,一起伙食。
清 昭连 《啸亭杂录·癸酉之变》:“时有数十贼入 慈宁宫 伙房者, 庄王 首射一贼,应弦而倒,官兵复枪伤数人,贼遂披靡。” 骆宾基 《由于爱》:“尤其是行军的时候,因为没有他的固定伙食小组,就不得不跟随着伙房,而且渐渐为伙夫们所差遣。”

客家家庙(公厅)
客家人 祭祀共同祖先的建筑物。家庙即家族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礼记.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文献通考.宗庙十四》:“仁年因郊祀,赦听武官依旧式立家庙。

客家走马楼
走马楼是南方民居客家建筑中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是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楼屋。甚至骑马可以在里面畅行无阻。分布于闽、粤、赣山区。

客家五凤楼
分布于闽、粤、赣山区,为土楼的一种形式,其楼依山形而建,呈层层高姿态,一般有五个层次,故称“五凤楼”。
“ 五凤楼”当指午门也,是紫禁城正门,上有崇楼五座,以游廊相连,东西各有一座阙亭,形如雁翅,俗称“五凤楼”。有明一代永乐年间始建,崇祯廿年伪清重建。

客家四点金
客家人建筑四点金设计:前厅——天井——后厅。后厅前厅两侧各一房,占居四合院的四角,这就是“四点金”名称的由来。主要特点为房屋四角升建有如近代炮台楼式的高层建筑,楼四角均有枪。

客家混合式
这是客家侨乡民居建筑形式的一种特殊风格,是将客家传统的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装饰建造的混合型民居建筑。较突出的有梅县白宫镇的“联芳楼”、程江镇的“万秋楼”等。

客家敬字亭
敬字亭,亦称为惜字楼、焚字库、字库、焚纸楼、文风塔、文峰塔、敬圣亭,在台湾多称为圣迹亭,客家人地区称敬字亭。与用于烧金银纸的金炉不同,惜字塔是用于烧毁书有文字的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之一。
受科举制度影响,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即使是废字纸,也必须诚心敬意地烧掉。《二刻拍案》卷一开篇诗曰“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