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小波不死,也注定活不到今天|拙见人物

 昵称34661179 2016-09-29


        2002年,王小波曾经的编辑苗炜在《三联生活周刊》纪念王小波的文章中写道:“王小波可以欣慰的是,许许多多因才华、职业所限没能成为自由知识分子的人成了自由分子,他们渴望过自己能支配、主宰自己生活的日子,对任何希望影响别人的意识形态把戏失去兴趣……在这个时代,做一个自由分子意味着社会地位提高,可以从质量生活中品尝滋味;可以用自己的头脑想点儿别的,反对“无趣”。”

        那一年,是王小波离开的第五年。那个时代,有能够让王小波可以“欣慰”的转变发生。


        他的个人主义则超越了对文字的操控层面。只有少部分具天分的人才能够随心所欲地生活,聪明的、不愿意当笨蛋的、幽默的王小波被我们议论了5年而且还得议论下去。


        如今,在他离开的第19个年头,世界变得更好了吗?


        “王小波的独特性在他去世之后得到了珍视,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职业的知识分子,他避免与既有制度发生关系,即便他对这个世界有所妥协。这样的知识分子在我们的社会里是稀有资源。”


        如今,知识分子早已不再是稀有资源,文学青年更早就成为调侃的贬义词。


        他的知青经历不断构成他杂文中的话题,在那里,我们看到以往的世界是多么荒唐。而对那个历史时期,向来少见深刻的反思,倒是常见廉价的煽情。好像人们接受了时间的暗示,那些事过去30年了,它们过去了就不会再发生。然而,未经自由思想洗礼的地方,它的理智与道德发展能有多大进步是需要打上许多问号的。

        王小波致力于将一个“无趣”的世界变得“有趣”,而到了今天人们猛然发现,想要改变今天的世界,已经比19年前更举步维艰。


        困难到我们每每只能在发生了什么事件之后,用《沉默的大多数》在朋友圈里刷屏。


        也许一部分成为了他想要的样子:那个最早使用电子邮箱发稿的作者应该已经早已料到,有一天的互联网能够如此发达。


        他是一个过于聪明、过于健康(主要指精神)、没有太被周遭异化,总之过于正常的人(用今天的话讲三观很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