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描写钟声时一般爱在“钟”字前加上这样几个形容词:“疏”、“霜”、“清”、“夜”、“晚”、“暮”、“晨”、“远”、“微”等等,而这些形容词从不同角度规定了钟声的性质,使得我们可以根据其性质来探索寺庙钟声独特的宗教魅力。这些冠有形容词的钟声大体可以合并为四组:
第一,“疏钟”,从钟声的节奏而言,舒缓从容,似断若连,“前声既舂容,后声复晃荡”,其声音的结构形式与诗人淡泊闲静的心态颇相对应。所以,“疏钟”常常唤起诗人归隐林下的情怀:“片云生断壁,万壑遍疏钟。惆怅空归去,犹疑林下逢。”
第二,“夜钟”、“晚钟”、“暮钟”、“晨钟”,从钟声的时间而言,回响在世俗活动业已停息或尚未开始之际,在静夜或清晨,它属于一个宁静而超越的世界,属于心存方外的诗人或高僧:“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第三,“霜钟”、“清钟”,从钟声给人的感觉而言,按中国古代的音乐观念,钟声应霜,而霜给人一种清寒高洁之感,使人神情骨寒,心灵得到净化:“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树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霜钟和月色构成一片空灵澄净的世界,融进了禅僧宁静空明的心境之中。
第四,“远钟”、“微钟”,从钟声的传播效果而言,“远”即指空间的远,也指时间的远。钟的声波长,富有空间的穿透力,“欲知声尽处,鸟灭寥天远”;而它的余音,在时间的延续上也相当悠长,“此聊须一听,余响绕千峰”。由于距离远,钟声听来也就很微茫了,若有若无,杳渺飘忽。这种悠远的音响效果,也往往勾起诗人悠远的情思。
其实,这四组性质的形容词很可能描写的是相同的钟声,即节奏舒缓的“疏钟”,也是杳无人迹的“夜钟”或“晨钟”、清寒高洁的“霜钟”、悠扬动听的“远钟”。
钟声的宗教意味并不仅仅因为它和寺庙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听到日暮钟,想起东林寺,听到夜半钟,想起寒山寺等等,而更多地来自它那不可捉摸的虚幻空无,即所谓“空中之音”;也来自它那虚与实、动与静的圆融统一,即所谓“动静不二”。钟声从虚空中响起,又在虚空中消失,作为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形态,它具有亦实亦虚的性质,这种性质很容易引发空寂虚无的宗教联想,正如张说描写的那样:“信知本际空,徒挂生灭想。”钟声从寂静中响起,又在寂静中消失,意味着永恒的静,本体的静,把人带入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的非常“灵异”的精神境界。
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严羽评盛唐人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从这一点来看,钟声比其他任何意象都更能象征禅的本体和诗的本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