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一、文化的涵义与特性 1.文化的涵义 我们创造着文化,文化也创造着我们自己。其实文化与我们每一人个人密不可分,就在我们周围,但到底什么是文化呢? 通常我们提到的文化,似乎是与文盲相对,有文化就不是文盲,文盲就意味着没有文化。这里文化成为知书识字的代名词。其实,文化也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有人类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远古时期为了与周围环境斗争而从事的活动。如开垦荒地、种植庄稼、钻木取火、制造工具等都具有文化意义。这就是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人类在原始阶段生产发展水平低下的时期就有的,甚至在无文字阶段,就已有制造石具和钻木取火的活动。可见,从广义上说,在人类没有文字之前,已经有文化了。 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的意思。而拉丁文的“Cultura”也是由拉丁文“Cultus”演化而来的。“Cultus”包含两种涵义:(1)“Cultus deorum(英文decorum)”,即指为敬神而耕作的意思;(2)“Cultus agori(英文agriculture)”,即指为生计而耕作的意思。因此,“Cultus”在物质方面的涵义意味着耕作,在精神修养方面则涉及宗教崇拜。这便是西方的文化概念最原始,最基础性的涵义。 之所以将“Culture”一词译作“文化”,这又有其中国的文化背景。汉语中的“文”本有“文雅”、“文字”等义。作为“文化”,其基本涵义是指“文治教化”,并因此而与“武威”相对。汉代荀悦曾说:“宣文教以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类似的说法还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等。 自近代以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们都热衷于文化问题的研讨,于是,由上述原始的文化涵义便衍生出数百种关于文化的定义来。可以说,有多少人研究文化,就有多少个文化定义;谁要讨论文化,谁就要首先申明他对于文化概念的所指。 先看一看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文化概念: (2)德国。《迈尔百科辞典》(1971)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类,并认为文化概念常指精神文化。文中写道,文化即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思想财富。” (3)英国。《新不列颠百科全书》(1994)认为文化是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完整形式。文化由语言、思想、信仰、习俗、禁忌、法则、制度、技术、仪式及其相关的因素组成。文化的发展随着人类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发展而发展。 (4)法国。《法国百科全书》(1981)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一切其它规范和习惯”。 (5)美国。《科利尔百科全书》(1991)认为文化从其人类学的用途上来看是人为环境中的人为部分。一种文化是某特殊群体的特定生活方式。 不同的流派和不同的学者对文化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德国学者普芬多夫(1632-1694)曾这样定义文化概念: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以及依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按照这个定义,文化即包括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 不过,也有些学者认为,文化不包括物质因素,只包括精神因素。持这种文化观的,最著名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Tylor,1832-1917)。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文中给文化下了定义,后来为人们所广为引用。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一份子所获得的技巧与习惯。泰勒认为,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人类所共享。 从上述不难发现,对文化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不相同。人类学家罗伯和克拉克洪曾专门撰写了“关于文化的概念与定义之述评”一文,文中述及了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之多。不过,关于文化的定义虽多,但定义的内容却大致相近。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认为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爱德华·B·泰勒定义);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获得的、经过社会许可的、满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方式、方法等等。 总之,我们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要从客观的、综合的、交叉的多层结构的文化科学的特点出发,对文化的概念作广义、狭义与深义的解释。一般说来,广义的文化,是人改造世界主方式和能力以及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这包括物质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特指人们所创造的精神产品,诸如制度、哲学、宗教、文学、史学、艺术、科学与技术等。深义的文化,即比物质和精神文化更为深层的最本质的、最核心的表现,它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形成比较稳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精神的表现,称为民族魂或民族性格。它有优根性与劣根性之别,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和特征,是维护、联系一个民族的无形和有形的东西,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或乱衰的重要因素。同时我们不应隔裂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 2.文化的特性 从上面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的一些特点: 所谓文化的超个人性,指个人虽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不在于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2.文化的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例如:电视、电影、宗教等文化现象都是多重因素的复合体。构成文化复合体的大体上可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类。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者又可以细分为众多要素。关于文化的复合性。后面讲文化丛时还要提到,在此就不赘述了。 3.文化的象征性。象征性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例如,白与黑本来是自然现象中的两种颜色,当人们将其作为文化因素后,它们便具有了广泛的象征性。在汉语中,白有一无所有之意,如:一穷二白;白旗又意味着投降;白衣是我们古代的孝服,而“白衣天使”又是护士的象征。中国革命史上,白区、白军又有政治反动势力之意。黑色,在汉语中常有贬意,如:黑邦、黑社会、黑市,黑人又有没有登记户口之意。而在其他国家、其他语言中,黑色又有了其他象征。例如,在种族广义比较严重的美国,黑色有人种的象征意义,而且具有贬意。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民权运动高涨的时期,人们曾针对黑色的文化贬意而提出,“黑色是美的”(Black is beautiful !)的口号。文化的象征性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文化具有广泛的象征性,人们无时无处不生活于象征性的社会之中,人们的衣、食、住、行,行为举止交往都具有象征性。文化的象征性充斥于全部社会活动、社会秩序之中。人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文化象征性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体现为文化象征性的发展。 在研究文化变迁的特性时,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了“文化堕距”(Culture Lag)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产生问题。该理论认为,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奥格本称之为“适应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产生差距。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样,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化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的变迁。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重大的改革、变迁之中,因此,文化各部分失调或曰文化堕距的现象就十分的突出。例如,不少地区虽引进了先进的物质设备,但由于技术知识、人的素质、观念等的滞后,而限制了物质文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就应更多地注意文化部分的协调问题。 二、文化的区分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将文化分类如下: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这两个概念,前面已多次提到了。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当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区分是相对的,两者常是结为一体的。 2.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成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 3.主文化与反文化 这是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对文化做的区分,也有学者认为,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一般说来,在这里,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例如,本世纪60-70年代,西方社会中青年人兴起的一种“嬉皮士”运动,就是否认当时西方主导价值观的一种反文化。当然,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否定有前途的优秀文化的反文化,当然有害于社会。反之,如果反文化所反对的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文化,那么它就是有益于社会的文化。例如,文艺复兴运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就不同民族文化比较而言,文化或外来文化可以区分为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所谓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例如,在美国文化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达的教育、优质的服务以及价值观念中的强调独立反对依附、重视现实讲究实际、赞赏创造性和奋斗精神等,都是其优秀文化成果,或称优性文化。而吸毒、赌博等等则是其文化中的糟粕,即劣性文化。由于评比性文化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因此,人们对其态度也比较明确,即吸收和发展优性文化,剔除和抛弃劣性文化。这也是所谓的“扬弃”。 所谓非评比性文化,也可称作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这类文化多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属于这类文化的有:庆典方式、拜访方式、赠礼方式、玩笑方式、哀悼方式以及禁忌、礼仪、姿态、发式等等。例如,我们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国家的人用刀叉,有人说刀叉易使,有人说筷子有益于人脑发展。其实它们是中性文化,并无严格的优劣之分。又如,中国人通常以握手互致问候,而西方人习惯于拥抱,这也难分优劣。承认非评比性文化的存在,意味着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7.行业文化:主要是指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医疗文化、体育文化、旅游文化等。 三、文化的结构 任何一种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糸,而不是一盘散沙。文化所结成的这种系统、体糸所表现出的不同层次,这就是文化的结构。 1.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1)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的特质有:象形字(汉字)、纸、墨、笔、砚,乐器中有编钟、笙、瑟、琵琶等,建筑中的大屋顶建筑及各种象征物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特质有:儒家的四书五经,作揖、下跪、磕头等礼仪。 文化特质的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它特质相混淆。当然,文化特质的界限是相对的,常视研究者的目标而设定界限。 (2)文化丛 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例如,迎宾活动可以看成是一个文化丛,这个文化丛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诸如:检阅仪仗队、奏国歌、鸣放礼炮等。又如,我国春节的民间庆祝活动可以视为一个文化丛。在庆祝活动中,各种文化特质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放鞭炮、挂灯笼、贴窗花、吃饺子、串亲戚等。 文化特质和文化丛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容,但它们还不等于社会文化的全貌。要了解社会文化的全貌就必须研究第三个层次的文化,即文化模式。 (3)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的概念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罗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提出来的,她认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所谓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我们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在文化模式的研究中,有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之分。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文化结构与文化内容。各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受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物质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地理条件、资源、人口的影响等。另外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特点、意识形态、外来文化等等。 所谓普遍的文化模式,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是就其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美国学者C·威斯拉曾在《人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普遍的文化模式的九个方面。 第一,语言,包括语言、文字、符号等。 第二,物质特质,如饮食习惯、住所、运输用具与旅行用具、衣着、 器皿、工具、武器等。 第三,艺术,如雕刻、绘画、音乐等。 第五, 第六, 制度等。 第七, 第八, 第九, 在文化模式产评价上存在着“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两种倾向。 文化中心主义,英文是:ethnocentrism,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往往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 另一种叫“文化相对主义”,英文是:relativism,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无优劣之分。其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我们认为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分别从两种极端的立场看待文化模式,它们都未免失之偏颇。两者都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而缺少辩证法。 (1)文化震惊 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然而,文化的交流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常发生一种现象就是“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所谓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例如,当我们请一位乌干达吃饭时,这位客人两眼盯着饭菜开怀大嚼,吃完最后一道菜后,他还会从胃里呕出一两个干嗝。尽管我们事先了解乌干达的文化,也知道这位客人正在努力按自己民族的礼节来表达对主人的感谢,但我们心里仍然不大舒服。 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不同的地区之间也会发生。例如,农村人到城市里往往不适应等, (2)边际文化(Marginal Culture) 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一般说来,一种文化的中心地带,往往位于该文化的起源地域附近,往往具有比较稳定的、最能代表本文化特色的文化特征。而在文化模式的边缘地带,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了两种以上文化的混合。 四、文化的功能 文化在社会上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文化所表现的区别要比人类的皮肤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现的区别深刻得多。地域、疆界只能划出不同国家、民族形式上的区别,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内在的区别。 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材料与蓝图。有了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文化也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 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文化集合解释着一个社会的全部价值观和规范体系。文化所包括的规范体系有:1、风俗,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历代相传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总和。如,衣、食、待人接物、婚嫁等的方式。2、道德,它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行为的一种较为长期、稳定的规范体系。3、法律,它是由国家制定、强制实施的规范体系。4、价值观念,它是人们评价、判断事物的思想标准。它表现为人们对赞许的事物的追求。 三、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这一点也常被称作文化的整合(Integration)功能,即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仅有了社会要素还不等于一个社会,社会要素之能形成社会是靠了文化的联系作用。 从文化整合的观点出发,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机构都从不同侧面维持着社会的团结。政治机构实现着社会控制、协调着群体利益,教育机构训化着社会成员、使之更符合社会之需要,军队保证社会的安全,等等。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体系,文化的各构成部分相互依存,因而,如果文化的某一部分出现解体,它也可能威胁到整个文化体系,并进而导致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的瓦解。 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人刚生下来时还只是一个生物的人,没有思想、没有知识。人怎样从一个生物的人演变成一个社会的人呢?最主要就是一步步接受了文化。在人由生物人转变社会人的过程中,文化起的作用最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