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一、文化与文明 文明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常常容易被混淆,西方的文化学者,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区别: 文化——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的Cultura,本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的意思。 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自拉丁文Civils,原是“城市国家、公民的、国家的”意思。 从词源上解释文化与文明的来源,只是两个概念的区别之一。但真正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概念是什么,许多人类学、人种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不同的解释。现介绍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德国学者把文明与文化作了严格的区别:文明是属于物质的、技术的、客观的;文化是精神的、信仰的、主观的。 前苏联的学者认为,文明是用物质形式来说明,而文化则是使文明更高尚的精神价值。例如,“镰刀和犁、火车和飞机、浴室和厕所等等是文明的成果。文化的成果则主要表现在道德意识和与之相应的活动中,表现在哲学——人文科学思维和艺术创作中。” 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文化与愚昧,文明与野蛮,是相互对立、互相排斥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文化包括文明,它的范围比文明更广泛,因为文化是人类的一切活动,而文明则属于文化活动的成果、表象。”“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综上所述,可见文化比文明范围大,它包括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与物质的总和。 二、文化与历史 文化与历史——两个不同的概念和内容已如前述。这里要说的是文化与历史的关系,也就是要把这两者统一起来作为对文化史的认识。文化史不可能离开历史范畴,但它又不是历史。它只是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 文化史所要表明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过程,表明人类在每一历史阶段运用和控制自然界的程度、能力,以及人类在每一历史阶段运用其智慧创造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水平。人类愈是向前发展,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愈丰富,文化成就愈高,文化史也愈丰富。把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从开创到当今的发展加以综合、整理,并按历史顺序加以系统化和相应的论述,那么,这便是对这个国家民族文化史的研究了。 三、学习西方文化史的意义 1.弘扬人类文化的需要 人类的历史是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用“全球史观”来学习文化史。诚如罗马时代的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所言: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意大利和利比亚发生的一切与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一切密切相关,所有各种事件,最终只归于一个结局……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的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为弘扬人类文化,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要了解世界其它各国的文化,更何况文化本无国界。正如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我们只有“Keep Our Mind Open”,才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这个道理我不想多说,大家只要知道日本历史的两次重大的文化引进:一次是大华革新,引进唐文化,使日本汉化;一次是明治维新,使日本西化。从而使日本一跃为强国的事例,就会明白。 3.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参考书目: 1.庄锡昌:《世界文化史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2.爱德华·B ·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 3、兹拉特科夫斯卡雅:《欧洲文化的起源》,三联书店,1984年12月。 4.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三联书店,1984年2月。 5.亨德里克·房龙:《宽容》,三联书店。 6.亨德里克·房龙:《人类的故事》,三联书店,1988年12月。 7.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腊古典神话》,译林出版社,1995年5月。 8.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91年。 9.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上、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 10.苏珊·伍德福德等:《剑桥艺术史》,1-3,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 11.李述一、李小兵:《文化的冲突与抉择》,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 1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 13.陈佛松:《世界文化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 14.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15.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16.Samuel Enoch Stumpf: Socrates to Sartre,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4th.Ed., 19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