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这些穴位让你百病不侵(附动画穴位图)

 美好生活758 2016-09-29

       伴随着身体穴位被人们发现,作用于穴位的各种方法也相继产生,最简单、最“绿色”的应该就属穴位按摩了。可见,按摩穴位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保健养生方法,但它的治病效用却历久弥新。

      穴位按摩实际上就是通过肢体动作产生一种力学刺激,作用于一定的穴位之上,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中医认为经穴“通者不痛,不通者痛”,人的许多疾病,往往是气血循环不畅引起的。按摩穴位时,相应的部位受到刺激,局部皮肤的温度增高,血液循环明显加快,新陈代谢也随之提高。这种血管的良性改变,通常会影响全身,改变整个肌体的血液循环情况,从而增强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抵抗能力。


补肺益肾的列缺穴



  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偶感风寒而引起难以名状的头痛,这时就可以通过按揉列缺穴来疏卫解表,还可以结合热毛巾敷额头的方式一起进行。

  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连通胞中、肾和膀胱,因此列缺穴有宣肺益肾、通调水道功能,对小便有双向和良性调节作用,既可治疗尿频、尿多、遗尿、夜尿,也可治疗小便不利等症。


散热去痛的尺泽穴

       手心朝上,尺泽穴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泻热。

  因此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此外,因为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


保健心脏的内关穴


  伸开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因为内关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为日常按揉的穴位,无论是走路还是闭目养神,都可以操作,对于调节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气,稍微有酸胀感即可。


防止失眠的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因此,只要想起来,我们都可以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
  

  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

  对于委中应采取点按的方法,一点一放,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


补血养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请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

  每天上午的9~11点,如果你可以拿出点时间来,那么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正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进行按揉就好了。每一侧3分钟,要掌握好力道,不宜大力,只要能感觉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胀感即可。


增强胃动力善待天枢穴


  天枢是胃经上的一大要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

  天枢是大肠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因为与脏腑是“近邻”,所以内外的病邪侵犯,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起着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从位置上看,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对此穴的按揉,必然会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在具体按揉时,可以采用大拇指按揉的方法,力度稍大,以产生酸胀感为佳。

关注穴位祛百病↑↑↑,点击“疾病查询”,即可自助查询常见病的相应取穴及疗法(待完善中...)。

常见疾病:湿气重、失眠、头痛、咳嗽、牙痛、空调病、胆石症、痔疮、角膜炎、更年期综合征、口腔溃疡、卒中(中风)偏瘫、皮肤瘙痒、假性近视、脂肪肝、更年期烦躁、急躁易怒、打嗝、急性结膜炎、三叉神经痛
    呼吸道疾病:感冒、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扁桃体炎
    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低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心悸、软化血管、降脂调压
    肠胃疾病:胃痛、慢性腹泻、腹痛、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便秘、胃下垂、消化性溃疡、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女性白带异常、产后抑郁、乳腺增生、卵巢囊肿、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产后少乳、乳腺炎、流产后虚弱、妊娠呕吐、产后受风、盆腔炎、子宫脱垂、宫颈炎、外阴白斑、外阴瘙痒、女性不孕、产后腿部发凉、习惯性流产、
    男科疾病:男性不孕不育、阳痿、前列腺炎、遗精、前列腺增生、
    亚健康疾病:提高免疫力、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免疫力低下、养心安神、困倦疲劳、焦虑不宁、抑郁消沉、精神焕发、调理脏腑、增加阳气、聪耳明目、补阴扶阳、健脑益智、精力不足、气血虚弱
    关节疾病:膝关节痛、腰肌劳损、肩周炎、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腰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腕关节扭伤、足跟痛、踝关节扭伤
    养颜塑身:消除眼袋、养生养颜、丰胸美胸、减肥瘦身、黑眼圈、黄脸婆、肥胖、腹部塑形、祛皱纹、青春痘、雀斑、腰部塑形、减肥瘦身、
    辨诊(找病因):辩证、背诊、面诊、舌诊、青筋、汗诊、目诊、指甲
    治百病:打坐、滚背、拍打、敲胆经、揉地筋、高抬腿
    常用手册:穴位查询、小儿推拿、黄帝内经、刮痧视频、艾灸百科、急救手册、拉筋拍打、专家讲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