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材料作文“幸福的错觉”写作指导

 启程的男孩 2016-09-29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错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你品读这首诗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900字的文章。

【文题分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诗歌通俗,但未必易懂,但通过分析,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写作落点的。

一、要素提取。通过要素分析法,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找出几个关键词:错觉——此岸、彼岸——幸福。

二、含意转换。(1)此岸与彼岸是比喻的说法,可转换成:“近处”与远方,眼前与未来,自身与他人……(2)此岸与彼岸都相信“也许幸福尽在对岸”,可转换成相互羡慕,你看我好,我看你好。

三、确定立意。只要将一和二说到的要素纳入到写作中,就属于符合题意,或切合题意。

【学生习作】

     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化州市第一中学高二L9

那本微微泛黄、略带皱褶的日记本,是女孩收拾行李时无意间发现的。一翻开熟悉的字眼便跃然于纸上——“孩子,你今天又觉得委屈了吧,妈妈又拿你和晓莹作比较了……女孩看着日记本,但心绪早已不知道飞向了何方……(眼前

回忆)“嘭”女孩手上的碗一滑,“惨烈”地亲吻了一下大地,被摔得四分五裂。妈妈闻声赶来,“你看看你,什么都不会做,叫你洗个碗,你倒好,把碗都给摔了。真是的,怎么什么都比不上晓莹,人家多懂事,都不用父母说,自己就动手做起家务,做得妥妥当当……”女孩再也忍受不了了,甩门而出。

“凭什么,难道在你心中,晓莹就是最好的吗?那你干嘛不找她当你女儿呀!”女孩撕心裂肺地喊着,脸上挂满了泪痕。

晓莹是女孩从小到大的好朋友兼邻居,大家都夸她懂事乖巧。女孩好羡慕她,能得到那么多称赞,晓莹应该过得很幸福吧,而且父母又疼她。不像自己,除了被责骂,还是被嫌弃。想到这,女孩又忍不住啜泣起来。

上学路上——

两人肩并肩地走在林荫小道上,可是谁都没有说话。女孩先打破了这分寂静沉默),“晓莹,你过得好幸福啊,不像我……”女孩把苦水一股脑的都给吐了出来。可晓莹听完只有满脸的无奈,说:“其实你也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我父母也经常拿你和我作比较啊,我觉得你比我幸福多了,你成绩那么好,父母也很少让你做家务。而我,一回到家就得做作业,连电视机都不能碰,还要做家务,没办法,父母都忙。你比我自由多了。”此时,女孩才惊觉她们都有着相同的遭遇,都是那个对方家长拿来作比较的孩子……(此段各自的不幸,太平常了,没有让人动容的细节,所以不太感人

(眼前)女孩的脑子像幻灯机一样回放着以前的画面。稍懂事一点的她轻叹了一声,摇了摇头,或许我们都错以为对方是幸福的,可是彼此谁又懂“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个道理呢?

收拾好行李后,女孩一家来到邻居家道别,女孩拥抱了一下晓莹,说:“再见了,别人家的孩子。”

两个女孩美目相视,不约而同地笑了……

【评语】构思好,能突出主题,而且使用了补叙的写作方式,由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构思行文,条理清晰,但情感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渲染,主要源于细节还不够动人。

【评分】50

   幸福在此岸

  化州市第一中学高二L9 李秉霖

泰戈尔在《错觉》中所描述的两岸,我认为它们是可悲的。此岸明明有着水天一色的美景而不珍惜,又何必去仰慕宛如“镜中花,水中月”的彼岸呢?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听到的告诫是——要努力达到成功的“彼岸”,方能收获幸福。然而,米兰·昆德拉却说:“幸福是一个人当初的归宿。”因此,我们在历经世事浮沉终成大器时,会俨然发现,成功的“彼岸”亦是此岸。

那羡慕青年在阳光下热血奋斗的是谁?一个躲在屋里已达垂暮之年的老人。他想到自己曾经荒唐、挥霍与碌碌无为的青春岁月,不禁后悔与自嘲。然而,既然自己的青春已老去,又何必就此一蹶不振,生命之火还未熄灭,何不沉稳、冷静地面对?没有了似火年华,还有坐看云起时的清悠,何不优雅坦然地度过剩下的时光?

在这一方面,苏轼便能在此岸找到“幸福”。尽管被一贬再贬,尽管他也曾羡慕彼岸的幸福与成功,发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的感叹,但他也不是陷入仕途艰辛悲痛中,而是喜爱于铿烈的曳杖之声,有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态度,寻找生活纯粹的超然度外,这不也是苏老的幸福吗?

林海音张爱玲)的眼中,幸福也源于她的“此岸”。最美妙的不过于她在自传中谈到十六岁时得到第一笔稿费,便高高兴兴地到卖场买一下盒粉底,在镜子前兴奋地端详自己。这肯定不是她受到风情万种的女星们的影响,而是通过寥寥几笔,将她骨子里的耿率、活泼与爱美的天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某种意义上说,林海音张爱玲)[硬伤]不是在此岸寻觅到幸福,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了幸福,表达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那,我们的幸福呢?我们能否找到自己的幸福?俞敏洪说过:“榜样是拿来超越的,不是拿来崇拜的。”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成功与辉煌,不必幻想彼岸不可触及的桃花源,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我们也有着自己的青春与头脑,何不踏踏实实,奋力拼搏,在平凡的人生中创造不凡的高度?而这不就是幸福吗?

路本是没有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幸福也一样,本没有的,悲叹的人多了,就有了幸福与不幸之分[硬伤]真正幸福的人,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寻觅或创造,在此岸探索可感的风景;而那些不幸的人,便只能呆呆地仰望彼岸,与幸福擦肩而过,触不可及。

不必羡慕,不必自卑,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就隐匿在此岸。

【评语】切合题意,文笔生动,有散文味道,但个别地方有点硬伤。

【评分】52

   幸福就在此岸寻

    化州市第一中学高二L8 张林锋

最可悲的莫过于泰戈尔笔下遥遥相对的两岸,明明各有所长,却止不住羡慕对岸的幸福。其实,幸福就在此岸,可是此岸啊,怎么偏偏察觉不到呢?

“老去风光不属身,黄金莫惜买青春;白头纵作花园主,醉折花枝是别人。”那窥视别人醉折花枝的是谁?只因了自己的满头银发,便感叹流年飞逝,怅恨时光带了自己的青春而将幸福带到了属于别人的彼岸。

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麻木使人身处此岸的幸福却浑然不觉?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贪婪让人时时刻刻憧憬着彼岸的幸福?或者,只是因为一种盲目,于是人们看不清此岸,同时,也将彼岸浪漫化、理想化了?没有邻家的春色招蜂引蝶,也可以欣赏自己家园中春日风情——不繁艳,却有几分庄重的韵味;逝去了醉折花枝的华年,也可以享受日落西山的瑰丽——注定变老,也要优雅地老去。

是的,幸福就在此岸。

幸福,在苏轼的此岸。一贬再贬贬,苏轼却自爱那铿然的曳杖之声,亦有“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与快乐。也许身处逆境,长叹彼岸的幸福是天经地义人之常情),但苏轼没有将自己淹没在无谓的痛苦与无尽的遥望中,反而在其中寻觅出了最原始也是最真切的幸福。升沉不过一秋风,苏轼像一片追风的叶子,即使终将落地,却也要在飘零的舞蹈中吮吸阳光给予自己的温暖。

幸福,也在张爱玲的此岸。记得她说过,几岁时得到第一笔稿费,便被拿去买了一支口红。小小的她,定是羡慕那打扮像明星一样,骨子里的几分柔情悄然绽放,(表示不佳,羡慕明星就是遥望“彼岸”,可将“定是”改成“不是”,并在“骨子里”添加“而是”)真挚得让人感动,率真得让人痴迷。张爱玲已经不止于在寻觅幸福,而是创造此岸的幸福。涂了红色的朱唇,将幸福留在了此岸,留在了一颗小小的心里。

苏轼、张爱玲此岸有幸福,那么我们自己的此岸,是否也隐藏着别致的幸福呢?我们不必艳羡成功人士的辉煌,我们拥有青春和梦想,这就是那即将写就的宏伟篇章;我们不必抱怨生活的苦恼而去羡慕不曾认知的乌托邦,享受即时即刻的感动和震撼,体验平淡生活中的美好点滴——幸福,便会在一首永不凋谢的赞歌。

世间本没有幸福与不幸,感叹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幸福的人与不幸的人。(硬伤)那么幸福的人总是善于在任何环境中寻得幸福,甚至创造幸福;而那些不幸的人,恐怕只有一辈子都与幸福捉迷藏了。

生命中最美好的事,莫过于享受此岸的幸福。

【评语】文章切合题意,例证权威,语言陌生化处理得比较成功,有创新思维,但张爱玲一例表述不准确,结尾两段读之无味,有草草收场之嫌。

【评分】49

以上两文,写作结构基本相似,行文思路无多大差别,可能是借鉴了某篇文章,但是各有各的改造,也算是一种创作吧。

【作文升格】

              解脱心灵追寻欢愉

     化州市第一中学高二L9  劳金莹

(用“解脱”可行,因为人们总被“近处没有风景”的思维束缚。但“欢愉”应用“幸福”替代,这样才切合题意。全文都应如此)

     

解脱心灵,去感受身边的欢愉幸福欢愉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它离你很近,就在你的心间。——题记(题记中加底线部分,不但照应题目,还通过否定“此岸”与“彼岸”,来确定幸福的源头是“心”,这样文章既能关注到“错觉”,又确定了写作的方向——心态决定幸福

活在日新月异、形色万千(应是:多姿多彩、变化万千的时代,一种“你看我好,我看你更好”的错觉开篇扣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于是心态便造就姿势)。河的此岸彼岸相继长叹欢乐幸福尽在对岸不直接引用材料,而是将材料的内容融化在句子中,也算是点题,重要的是点出原料中含意中关键要素——此、彼),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可想而知,懂得解脱心灵,便会发现欢愉其实近在咫尺。(首段点题,引出写作论点

用积极的心态去获得心灵的解脱,以获欢愉。(分论点一)芸芸众生,有人在可望而不可即的对岸,有人在追求“别地”(用得好,替代彼岸)的美好幸福,有人追寻远方不属于自己的福祉。(幸福与福祉扣题)可是河的此岸永远无法到达河的彼岸,又何从得知期待的欢愉在看不见到不了的别处,自己身处的何尝不是佳境呢?“比马龙效应”中的王子比马龙用自己的痴情打动爱神,爱神于是就把王子爱恋的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一塑雕像尚且可以变成真人,试问还有什么是心态所改变不了的?面对没有生命的雕像,王子倘若不是以积极坚信的心态去超脱心灵上的束缚,那他也就永远不能赢得爱神的青睐、生命的愉悦。(比马龙的例子可以用于此,但是叙述的角度不佳,造成硬伤,读来不是那样贴切

不但要有好心态,还要博学多才,来丰富内心,获得欢愉。分论点二)古人语:“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荀子曾说:“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可补全整句:“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因为后面有所谓的“庸人自扰”。原文: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翻译:君子慎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而不羡慕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他们因此每天进步;小人丢下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却指望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他们因此每天退步)荀子之所以被喻为古代的百科全书,正是由于他学识之渊博,见识之独到,能理智追寻欢愉、尽情享受身边的欢愉。“幸福在对岸”错觉的形成缘由也就不言而喻了。(紧扣材料,进行本质分析)天各一方的两岸囿于自身实际,永远无法了解对岸的一切信息,如此“慕其在天者”,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庸人自扰应替换为:这山望着那山高。庸人自扰意为本来没事,自寻烦恼)。

释放自我是心灵解脱,获得欢愉的源泉。(分论点三)释放自我,即顺从本心,不拘于时。出国深造可谓是科学家心中的一条康庄大道,可是令外国人吹嘘不已的事,科学巨匠钱学森毅然拒绝“彼岸”的鲜花硕果,历经兜转,一心只想回归“此岸”的断壁残垣,为“此岸”建树。在适者生存、追求卓越的社会法则下,他背乡离国于“此岸”,求学于“彼岸”,千帆过尽终究不忘本心回归此岸,因为祖国长在了他的心上,欢愉就在心间。(例后分析,再次扣题)可见,你最初所愿不一定是心中所盼的,最后便会发现,最适合你的原来一直在自己身边。顺应心灵,一切欢愉都会在心间生根发芽。(从全文看,虽然三个分论构成总分式结构,但三个分论点之间,出现了层递性,因此,从逻辑的角度,此段应作文第一个分论点

河的此岸终有一天会发现对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欢乐,彼岸也会发现对岸不比本岸幸福,它们不再悲叹,而是以积极的心态、理智的眼界、最真的自我通向追寻欢愉的康庄大道。(此段的收束有点生硬,一是结论采取肯定式,比较武断,如应用祈使式,以一种规劝的语句去开导人们,或许更具启迪性

【评语】本文的成功在于服之以识、醉之以采,理仍不够深透。

【评分】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