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危机】以色列经验与北京应对水危机

 林小霖 2016-09-29

正视水危机形势,应从决策层开始,树立上下同心为“水独立”而奋斗的精神。

以以色列为例,“水独立”首先是民族追求、国家信仰、发展理想的产物,是官员到平民皆在“生存之道”和发展要务方面拥有文化见识的结果,体现在将“水安全”置于高位。如以色列前任副防长、驻华大使马腾希望,中以两国“应未雨绸缪,真正从战略上考虑水安全的方方面面”。还包括对“水财富”认识深刻,如作为以色列财政部长和环境部长“智囊”的希伯来大学教授亚戈认为:“水将成为全球的金融大宗商品。

北京亟需由政府引领推动下的长期水文明建设战略,尽快在首都的水文化与水科学领域有所建树:应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钱易提出的节水优先、控制需求、治污为本、废水利用的观点拉高“节流”标准,转变只管供水、节水管理和用水需求管理的旧发展方式,在提升城市水文明的现代性与社会整体节约用水比重上取得跨越式进步。

此外,应思考以水文地质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梦熊提出的,通过有效措施实行人工调蓄的建议,夯实“开源”基础:充分开发利用雨水、洪水资源,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调度;转变眼睛向上、向区域外,而对自力更生扩大天然水源想法少、投入低、努力不足的消极态度。在激发2000万居住者智慧与积极性、体现首都文化价值与财富优势上取得突破性成果,使北京在两个五年规划期限内减少对外依赖、实现基本“水独立”。

应从水危机着眼,实施“打老虎”与“逮苍蝇”并重的节水举措。仍以以色列为例,其水文化同样经历曲折坎坷的成长历程:上世纪,以色列也有内部水需求急剧增长、污染造成可用水资源急剧减少的历史。其境内最大湖泊加利利湖作为该国最主要水库和除约旦河外最主要的水源,曾因严重污染于1972年被国际会议专题讨论。是全面调控政策与管理“组合拳”,助以色列“水独立”战略成功。以色列政府通过大规模的财政资金与科技投入,做到将70%的城市污水回收利用,水资源整体回收利用率高达75%,成为世界水资源回收利用率最高的国家,而全球排名第二的西班牙水资源回收利用率仅为12%。

北京亟需完善提高水利用率方面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水文明的社会普及和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以危机忧患意识和先进文化魅力,加之科学知识的传播来改善社会舆论,培育市民珍惜水、节约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对挥霍浪费的丑陋现象设置心防、民防、技防、官防有机结合的机制“长城”;同时,尽快启动对社会机构不合理用水、污染用水的制度性排查整改,启动对供水管网的全面渗漏检测与分期改造提升。针对水耗和水污两大下游弊端发力,通过社会“人民战争”、政府科学管理、专业队伍工作三大方式综合推进。用节约文化、节流措施,使首都水文明建设呈现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为“水独立”提供“友好配合型”社会环境。

再一个是从水储备着力,用积小胜为大胜方式建设“开源”设施体系。距以色列特拉维夫市一个多小时车程处,有荷枪实弹士兵警戒下的“国家水战略储备基地”。据称,在遭遇战争与水危机时,它的储备可保证以色列全体国民的7天用水。虽然这只是与目前北京密云水库功能相仿的设施,但其水战略的概念值得学习,并提高增加水资源的吸纳储备意识。

北京水资源管理中亟需理解陈梦熊院士提出的关键词:“地下水库”。他看重的是北京含水层厚、降水能很快补给地下的沙卵石层,这是全国同纬度与气候条件下最好的城市水资源条件。在水文地质条件不如北京的伦敦,广泛建有地下水源地—在丰水季节,以利用地表水为主,回灌地下水;在枯水季节,以利用地下水为主;实行每年5个月回灌、7个月开采的可持续模式。

当代先进城市丰富了“地下水库”的经验:用盾构式机械进行地铁建设时,于毗邻区域低成本挖掘建设同尺寸储水设施,以集纳丰水期多余的地表径流,形成由水务部门掌控的巨型水资源。地下水库投资小,工程措施简单易行;在历史上的枯河床下、集雨效果突出的山口外,都有建地下水库的理想空间。

往年北京汛期年均排走近15亿立方米水资源,近年更显现规模增加趋势。如果能将瞬间冲出的洪水和几天大雨造成的涝情,转化为清偿地下水超采旧账的资源,支撑北京的发展,那么,首都今后的供水蓝图就不再是超采地下水,加1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水,加10亿立方米再生水的尴尬结构,而是20亿立方米常规水资源、15亿立方米“天然水”储备资源、10亿立方米再生水的基本“水独立”,再加1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水的“小康”局面。虽然仍处国际贫水线之下,但危机压力将大为缓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