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那么多片,哪条? 有人吵架那条啊。 喔,一天这么多人吵架,还没看。 以上情节不断回放,你有看过那篇潮文、那个段子、那条奇片吗?常常有“这件事不是昨天发生过吗”的幻觉。 我们的片源不一样。我比较滥情,在网上自由行走,无论什么阵营什么门派不分生疏,但有比较拣择,只看要看的想看的值得一看的。 他比较专一,一心系于朋友圈里,整天盯着手机,把朋友分享的信息当新闻读。这一点都不稀奇,就像许多人已经不读传统报纸,所有新闻都从社交媒体接触,亦即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都凭社交圈传播。我这朋友不玩Facebook,把生活投身微信朋友圈,嗯,其实,性质都差不多吧,不过朋友圈三个字特别响亮,很有朋友亲切交流的味道。 如果说,我们看什么就变成什么,吃什么也变成什么,他全天候被喂饲着朋友感兴趣的话题,又跟同一群朋友讨论这话题,看着吃不到的朋友传来的美食照,看朋友看到的奇景···日子有功,友谊万岁之下,他会跟朋友变成同一种人吗? 可能不会。 手机上的朋友圈,是如何圈出来的?其实跟派名片一样,本意是互相留个联络方法,日后有没有联系要看机会,就像得闲饮茶,望尽天涯而不可知。储备起许多这样的朋友,三山五岳都有,交友广阔到不堪,最初自觉眼界开了。看,有个特别钟情书法的,久不久铺一幅作品上去;有个爱插花的,久不久又有作品展览;更多的是吃吃吃,好不好吃,也要示众交待;还有更多以职业为本,当经纪人的,热衷把自己艺人的片段公诸同好,克制的加个人感人热泪的图释,奔放的直接留言不能错过,为他而骄傲。 我这朋友,渐渐周旋在有生有熟的朋友之间,本来没打算看的听的,耐不住朋友的名堂,都看了听了;有兴趣没兴趣的都关注过,就是没注意到自己的兴趣。见识如此广博,却好像没有了自己的识见。留言,发表意见,碍于朋友的情面,也不好意思写得太绝;看多了其他人的说法,互相洗脑的机会比力排众议高出十楼有余,最后大家在和稀泥中打哈哈。 这个朋友转个头又来了:有没有看过反水货客与路人动手那条片? 我说:朋友,你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吗? 他说: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点。 我问,那谁告诉你,谁是路人,谁是水货客?反水货客又来自什么团体,有几多是未经组织的志愿者?你那朋友圈中,有几多个没机会掌握到原始消息,有几多没时间翻墙,就把时间用在看疯传的片段?你跟风跟到疯了?怎么不先看看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急于做朋友的传播机器?朋友,别给你的朋友圈圈死了。 ——原文标题《被朋友圈圈死》摘自林夕《是非疲劳》中华书局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