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述|怀念茶山中学陆璧轩老师(下)

 丰少少爷 2016-09-30


2016年9月10日,采访陆璧轩夫人麦老师


师生情谊 如诗岁月

怀念茶山中学陆璧轩老师(下)

 

 

被采访人:袁绮华 上元村人 茶山中学91届初三(2)班

采访时间:201691



茶山中学1991届初三(2)班毕业照


初中三年,陆璧轩是我的语文老师。我记得第一次见到陆老师的印象,觉得他长得蛮有福气的,身材比较魁梧,笑声爽朗。陆老师用茶山方言教学,茶山话读古文是最动听的,尤其是古诗词,经过他一朗读,就感觉特别韵味,很容易记住。

陆老师讲古文也是讲解得最好的。本来枯燥无味的“之乎者也”,让陆老师一讲,顿时变得饶有趣味了。他教授古文从来不一字一句的翻译,我们竟然也能了解其中的意思。陆老师讲“天欲降大任于斯人……”那一段是最经典最精彩的,他会引申出很多鲜活的例子来教育我们,至今铭记于心。



陆老师曾批阅过的学生作文


有一句话让我一生难忘。那是我读初一的时候,有一次上语文课,陆老师把我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听,我心里美美的,可是当我打开作文本的时候,“绮华,你很赶时间吗?字那么潦草!”一行工整的红色钢笔字映入眼底,我感到脸上一阵发烫。从此,我每次都是一丝不苟地写作业,至今,仍然保持着认真书写的习惯,这得益于陆老师的教导有方。

老师的书法造诣颇深,尤其是他的书法风格圆润、稳重、端庄、大气。我们一眼都能认出来,或许这正是俗语所说的“字如其人”吧。以前陆老师家住在茶山圩绿化坊,那是一间典型的青砖老房,房子前面是院子,他每天就在一进门的地方练字。



陆老师在南社资政第挥春


有几年的腊月,我都会帮陆老师卖对联。陆老师在家里写,我和他的家人在旧茶山市场对面的斜坡下,将写好的对联摆在地上,用小石块或者竹片压住对头和对尾,也不用叫卖,来买对联的多是家庭妇女。每当看到有顾客帮衬时,我总会上前主动询问,买对吗?贴哪里的呢?了解对方贴对联的地方后,我就为他们推荐对联。我母亲每年也要买陆老师写的对联贴到家里。

有一年,母亲跟我说,八十多岁的陆老师已经写不了对联了,他的双脚站不稳,手也抖得写不了字。我就很想去看他,无奈工作一直非常繁忙,直到他走我也没有去,这成了我一生的遗憾。记得毕业的时候,陆老师曾经给我写过一幅字,“今日事,今日毕”。如今看来,今天想做的事真的不要拖到明天,否则真的要后悔的!

 


被采访人:陈贺周  塘角村人 茶山中学1991届初三(2)班

采访时间:2016920

 


茶山中学1991届初三(2)班毕业十四周年纪念聚会合影留念


1988年至1991年,我在茶山中学上初中,初中三年的语文课都是陆璧轩老师教的。陆老师是我极尊敬的恩师,故二十多年后,很多关于陆老师的事情我还清晰地记在心里,满怀感激。

19889月,我考入茶山中学。记忆中,陆老师身材中等,微胖,背微驼,为人十分随和,常常是未言先笑。他上课讲得十分详细,每一个细节都讲得清清楚楚,尤其是文言文和古诗。陆老师作为一个传统文人、诗人,本身就对这些诗文熟悉得不得了,并有自己的见解,教起来便左右逢源,而学生学起来则十分轻松。可以说,我的古文、古诗基础就是在他的教导之下打下的,我对古文、古诗的兴趣也深受他影响。



陆老师是一位传统文人


陆老师对语文教学是自己的思想和抱负的,这大概就是让学生主动去求知。他很羡慕有的学校语文老师,课堂上只讲《红楼梦》一本书,学生就可以学到真正的语文知识,且能考出很好的成绩。那时,陆老师已经临近退休,他常常说我们是他教的最后一届,他要抓紧机会在我们身上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因此,大概在初三上学期,有好几节课都是由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课,他只在讲台下稍作指导,他要让学生自己掌握课堂、自己主动学习、主动发问、主动分析。虽然这几节课未必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让我们敬佩的是他作为临近退休的老师,仍有勇于尝试的勇气。

虽说是我们上课轻松,但陆老师对我们要求却是严格的。记忆中,他不会布置很多的习题让我们去做,但是每周必定要求写一篇作文。我很记得有的周末偷懒没有按时去写作文,只好调好半夜一点的闹钟,逼自己半夜起来花个钟头写完作文再睡觉。这样的“囧”事就有好几次。语文课本最后的附录都有一些古代诗词,因不在考试范围所以是不用教和学的,陆老师却要求我们背诵这些古诗。常常有人很惊讶我为什么能随口背出一些古诗,因为许多古诗都是当年陆老师叫我们背的。直到今天,我仍相信多读、多写才是学习语文的正确方式。



陆老师批阅的陈贺周习字


陆老师对学生也很包容。那时我们班的同学,虽然下课时间只有十分钟,但总会冲到篮球场去打一下篮球,不到上课铃声响起就不会跑回教室,而其他班都不会这样。一位任老师向陆老师抱怨,向他请教怎样才能管得住。陆老师觉得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他作为一位功底深厚的书法家,以楷书闻名遐迩,但他认为书法要自成一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他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书法是“陆体”,但我认为,陆老师的书法是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的,那是一种从容、温润、儒雅的文人风格,那是以深厚的学识和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为基础的。

他在初中时未曾向我们讲过他自己的诗,只是提到自己和茶山的一些诗友组织了“铁桥诗社”,和杨宝霖先生也是诗友。后来,我才知道他在石龙中学读书时已负才高之名。直到2009年,他赠我诗集《雪泥韵语》,我才第一次真正读到他的诗作,才知道他实在不负“诗人”之名。



陆老师到新会梁启超故居采风


陆老师的古文、古诗学识,是我们初中至如今素所景仰的,而他的与世无争的传统文人情怀对我们也有所启蒙。陆老师是我遇到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人。

那时我们跟陆老师十分熟络,有机会便到他家拜访。他家在茶山圩绿化坊一条宁静的小巷里面。从栽满花草的天井进入客厅,客厅不大,布置与普通人家没有太多不同,左侧墙壁上挂了一幅唐寅画的牡丹,陆老师说是在广州的文物店买的。我们惊讶。

1991年初中毕业时,陆老师给每位同学赠送了一幅书法作品,同学们想写什么内容和字体都可以。1994826日,我们几个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的同班同学相约去陆老师家致谢、报喜,陆老师即席挥毫赋诗相赠,诗曰:“桃李芬芳日,春光烂漫时。天公重抖擞,百态又千姿。”陆老师赠予的这两幅墨宝,我珍藏至今。



陆老师题字祝贺陆贺周金榜题名


其实初中毕业之后,我和陆老师还不时联系。1992年,高二上学期,我在东莞中学参加杨宝霖老师主办的第二课堂,跟杨老师学习拓碑,那时我写信向陆老师汇报并请教,陆老师回信说:“东岳庙的那块碑是明朝时重修东岳庙的碑。以前被遗弃在井边,人们在上面洗衣砍东西,损坏了很多。我和杨宝霖老师曾经去拓过,拓好的一张现在还在我处保存。后来我多次向镇府建议保存这件文物,现在竖立在庙里中进入门右侧,你回家时可以去看看。这个碑,文写得好,字也好。”东岳庙的碑是明朝林光所撰文,后来我真的去看了,而到我领会“文写得好”这话时,已经是二十多年后了。陆老师在信中还说:“情趣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人总是要有一种高尚的情趣好。”这话实在是太对了,陆老师好读书,常写古诗以言志,喜栽花,擅书法,是一个有高尚情趣的传统文人,在我个人来说,我对于文化的兴趣,也算是受到陆老师的亲炙和培养吧。



陆老师给陈贺周的回信之一



陆老师给陈贺周的回信之二


2009年,我突然有兴趣去校对张穆的《茶山故园记》,苦于在网上所得的《茶山乡志》所载版本太过模糊,我便斗胆打电话给陆老师,向他请教,他慷慨借给我一套《茶山乡志》的复印本及他抄写的他的老师袁叔敬(《茶山乡志》编者之一)的著作《后易草堂诗文集》,并赠送了他的诗集《雪泥韵语》等著作,还给我讲了一些茶山古城的情况。可以说,没有陆老师的帮助,我写不出《张穆〈故园茶山记〉校译注》这篇文章。



陈贺周著《莞语探源》



陈贺周著《乡愁里的童年》


2009年过后,我的兴趣转向方言研究。开始之时,我还没有弄懂东莞方言的平仄,于是我又再登门向陆老师求教,陆老师又再为我详加讲解。后来,我编写《莞语探源》中的“同音字汇”时,曾想过求陆老师帮我审核,并想过找陆老师做一个方言录音。只可惜当时没有即时行动,如今陆老师已经仙游。悲乎哉!我根本没想到,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陆老师。

 

被采访人:唐慧超 茶山圩人 茶山中学91届初三(2)班

采访时间:2016917



南社书吧



陆老师题字勉励学生


陆老师是我们初中时的语文老师,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博学、慈祥,尤其是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用心,都能一视同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陆老师书法好,他经常教学生练习毛笔字。那时候,我们经常在周末,约五六个同学一起到陆老师家里学习书法,累了就聊聊天,有时候陆老师还会赠送我们一些书法作品带回家,我们都如获至宝,珍藏起来。

 


陆老师与同学合影


被采访人:陈建安 塘角村人 茶山中学1991届初三(2)班

采访时间:2016918

陆老师除了书法,还好喜欢看我们的班级篮球赛,基本上每场都会到场。虽然我们球技很一般,但他都说好喜欢见到我们在球场奔跑,并且鼓励我们将在球场上的劲同样用在学习上。

后来我们成立足球队,他同样喜欢我们班上踢球踢得好的几个同学,后来还帮我们的足球队起名叫“盟威”,甚至背心上的印字都是陆老师帮忙题字的。本来我想起名“明威”的,老师说改为“盟威”更佳,我们就听从陆老师的提议确定足球队的名字为“盟威”。



2016年9月21和28日,《茶园》第234、235期连续报道陆老师事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