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头记| 岁月不言,唯石能语

 ~月子弯弯~ 2016-09-30

我日常生活的周围很少有自然状态下的石头。城市建设已经用水泥砖石,覆盖了除绿化带和公园外的几乎所有路面。常能看到的是鹅卵石铺就的小径,还有造景用的山石,而造景的石头有一部分还是用水泥等材质浇筑的假山石。

于是,每次外出,见到有石头的地方我都特别有好感。大块的山石摸一摸,小块的卵石捡一捡,便觉得很满足。今年回包头,库布齐沙漠之行又让我有了看石头、捡石头的机会。

我捡回的石头出自龙头拐地表的溪水中,它们大多光洁但还不算圆滑,在水中色彩丰富鲜艳,石英质居多。 通常情况下,富含铁的呈暗红色。

这些石头最早是地质作用和风化作用从山体上剥落的碎石。碎石被洪水或河流搬运到很远的地方,途中在水流的作用下自身不断翻滚,与周围石头不停产生碰撞摩擦,使得棱角消失,渐渐变的浑圆。碎石被冲到河流中下游或水流平缓的地方后,开始接受水流的冲刷,因此变得的光洁圆滑。这也是我们常见的鹅卵石的来历

溪水中这么多形质各异的石头可不是附近或同一座山上产出的。如上卵石形成的过程中所述,这些石头大都是来自远方水流经过的千沟万壑,它们在龙头拐这块溪水中相会,就像长途旅行中偶遇的旅友一样,是缘分,但也可能千百年后在地质变迁或水流的作用下又都各自分道扬镳了。


风化过程十分复杂,通常是几种作用同时发生。而由风化裂解的的碎石仍会继续经历风侵水蚀,或生物侵蚀,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在旅途中经历越来越多,石性也变的越来越复杂。每块卵石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裹挟着岁月的烙印,只是我们鲜少能读懂它们的沧桑。


同队的韩哥特有意思,一边捡石头,一边随口就根据它们的颜色花纹给安个市场里听到过的名字:这个好!这是蚌壳化石,这个不错,战国红,这个留着,黄玛瑙。

上图中的两块特大鹅卵石是在沙漠中捡来的。卵石表皮粗糙,不同于溪流里的石头光滑润泽。我是这样理解的:粗砂纸、细砂纸和水磨抛光的结果是不同的。

椭圆形较大的一块长15cm,宽10.5cm;近扁圆形的一块直径约10cm。两块卵石从形色上讲装饰性不强,用来压咸菜又显小,可我就是喜欢,毫不犹豫的决定把它们带回家。

上飞机过安检时,看监视器的工作人员探出头来说:“那个包里又是沙子又是大石头的包儿打开来看看,不行要托运的啊。”我的包被打开,工作人员把我那些石头摸了又摸,自言自语到:“倒是没什么棱角啊。”又摸了一遍,对我说:“好了,你可以把它们带上飞机。”我偷乐,这大概是检验它们可否用作凶器吧,不过这块头儿,即使没有棱角,一样极具杀伤力啊。

回到家,爱人见了这两块大个儿鹅卵石,惊叹道:“你这是捡俩恐龙蛋回来了啊,今晚开始,你跟女儿一人被窝儿焐一个,咱们孵它两个小恐龙出来吧。”

临走前,我还在市场上淘了几块来源于外蒙的戈壁石。戈壁石,也称戈壁玛瑙,产自内蒙、外蒙、新疆等戈壁地区,为1.5亿-3亿年前海底火山喷发并迅速冷却的产物。历经海水侵蚀,地质地貌变化后出露地表,被风化而成。

其中的筋脉石是很有意思的品种。据说这些酷似人体经脉的纹路是因风而成,但这个简单的说法还是让我不能理解。


靠上两图是一块管状空心的戈壁石,一头密封,一头开口。

下两图明显玛瑙质,表皮泛淡紫色珠光。我对形色像星空和宇宙星云的自然物毫无抵抗力,因此大爱这块石头。


很像戈壁石中“眼石”品种上剥落下来的“眼”,同心圆及外轮廓的上的层理精细精妙,不知是怎样形成的。


确黑的一块戈壁石,因形似某种动物而被我收入囊中,拿回来用手电一照,竟能透光,脖颈处系根红丝带就变身为钱袋了。


暗红色泥石底座,会下蛋的筋脉母鸡。


这块玛瑙石温润细腻,光滑半透。一眼相中它,是觉得它大幅弯折的样子奇巧。把玩了近两月,忽一日,看出它就是个形象立体的汉字“凡”。它平凡了了那么多年,终于在我眼中变的不凡。这让我第一次体验到了发现“奇石”的乐趣



这块戈壁石,虽然孔洞众多,颜色斑驳,裂隙纷杂,但它表皮泛着腻腻的油脂般的光泽,大小又刚刚好,被我握在手掌心里,触感饱满圆滑,温润如玉,因此也爱不释手。

最近用电脑时,我左手里总是握着它,食指常很巧的就扣住一个坑洞,当我端详这坑洞时,竟然感觉对上了一只犀利阴鹜的眼睛,“眼窝”及很多凹陷处还残存着未被风化剥净的深褐色外皮。再端详下去,我惊奇地发现了一只雏鹰的头!又一块“奇石”!


亲近这些石头的时候,忽然意识到“石能言,草能语”。只要我们愿意,它们就会娓娓道来在岁月中的奇遇,给我们个爱上它们的理由。

文章及图片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