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全国各地纷纷叫停门诊输液,出台“限抗令”。但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南方医科大学儿科教授曾其毅表示,抗生素滥用在临床上依然存在,而且很多医生并没有真正了解抗生素的危害,在这方面,他有很多话要说。 受访专家: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南方医科大学儿科教授曾其毅 在接受采访之前,曾其毅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张老伯今年75岁,几十年前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半年症状加重,辗转多家医院,接受广谱抗生素抗炎、化痰、纠正心律失常等治疗,病情却日益加重,还发生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5月上旬,他来到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经痰培养证实感染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这是一种对目前国内常用的抗生素均产生耐药的细菌,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
曾其毅介绍说,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致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和菌群失调。停用抗菌药,给残存的敏感菌一些生长空间,用敏感菌的生长来抑制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生长,使细菌谱重新分布。待敏感菌成为优势细菌时,再给予敏感抗生素,使得所有细菌一举歼灭。 这是一种“曲线救人”策略。再加上免疫支持,帮患者自身强大起来,恢复机体平衡状态,就能战胜了病魔。 问题都出在一个“滥”字上 吊瓶与抗生素滥用常被称为“一对兄弟”。近年来,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相继取消门诊输液,用以杜绝抗生素滥用。对此,曾其毅有着独到的看法。 记者:有人认为取消门诊静脉输液过于“一刀切”,您如何看待? 曾其毅:静脉输液要一分为二地看。对于高烧数天、情况较重的病人,通过胃肠道摄入大量液体比较困难,静脉补液可在短时间内补充丢失的液体,迅速恢复水电解质平衡。我们要阻止的是静脉滥用药品,有5类药品非常可怕,即抗生素和抗病毒药、激素、中药静脉制剂、维生素、生物制剂。 记者:“用高级抗生素对付超级细菌”的报道频繁出现,在美国,超过60%的医生也偏好用高级抗生素。它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曾其毅:“药无贵贱,疗效为准,适者为好”,是我的用药观。之所以很多医生偏爱高级抗生素,是因为医学理念有偏差。他们认为,用上高级抗生素,细菌被杀死了,就能治病。但同时也可能会致病,甚至增加死亡风险。细菌被杀死后,会释放大量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更严重的免疫应答反应,进而产生大量炎症物质,诱导宿主出现自身免疫损伤,增加“抗生素诱导脓毒血症”的风险,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 记者:一旦形成“耐药性”,就会对人体产生巨大损害吗? 曾其毅:通常,人们会把“耐药性”看作抗生素滥用的一大危害。但我认为,耐药的产生,可以防止过度杀菌进而损伤机体,是身体适应外来损伤的自我保护机制。所以,抗生素的最大危害并非是促使耐药菌株的出现,而在于引发严重的免疫损伤,诱导多器官伤害。可即便是高级医院的医生,也并非完全清楚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如有人认为,发热、白细胞升高,就是使用抗生素的指征。但白细胞升高只是一种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不一定是细菌感染。医生错误使用抗生素影响了公众的认知,于是很多老百姓也跟着认为“消炎要用抗生素”。 儿童用抗生素应“温柔” 记者:当前,儿童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严重吗? 曾其毅:让我非常痛心的一点是,有些家长对药品的依赖度很高,孩子一有小病小痛,马上就想给孩子吃药,由此导致的药物滥用让人担忧。由于儿童疾病多以感染为主,即便是某些三甲医院医生也认为抗生素效果最快。但跟成人相比,抗生素在儿童中引起的免疫反应更强,承受抗生素不良反应的能力更差,不少药物的毒副作用需要较长时间才显现。比如,以前广泛给儿童使用的四环素,若干年后才被发现会引起牙着色和釉质发育不全。因为儿童用药缺乏“童装”,医生凭感觉减半或掰2/3给孩子服用,因此带来很多负面问题。 记者:倘若必须用抗生素,如何科学地给孩子用药呢? 曾其毅:1987年,我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时学习到,国际上对抗生素的使用必须要有细菌培养和病原学检查作为依据。我认为,儿童抗感染应“温柔用药,不要重拳出击”,少用高级抗生素照样能抢救危重病人。在我创建的广州市儿童重症救治中心,曾有一位14岁女孩,转院过来时已是膀胱炎合并重症胰腺炎、病毒性脑炎,多器官损伤并处于昏迷状态。我立即给她停用了抗生素和激素,换上自创的“抗炎鸡尾酒疗法”,第二天就有所好转。这提示我们,治病时不要忽略了人体的自我修复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