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严管抗生素使用?得知真相的人目瞪口呆

 平淡人生a9 2016-09-30

今年起,全国各地纷纷叫停门诊输液,出台“限抗令”。但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南方医科大学儿科教授曾其毅表示,抗生素滥用在临床上依然存在,而且很多医生并没有真正了解抗生素的危害,在这方面,他有很多话要说。

受访专家: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南方医科大学儿科教授曾其毅

在接受采访之前,曾其毅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张老伯今年75岁,几十年前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半年症状加重,辗转多家医院,接受广谱抗生素抗炎、化痰、纠正心律失常等治疗,病情却日益加重,还发生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5月上旬,他来到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经痰培养证实感染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这是一种对目前国内常用的抗生素均产生耐药的细菌,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


经南医大深圳医院检验科、药研所、ICU、急诊科、呼吸科等多科专家会诊,最终确定治疗方案——停用所有抗菌药。这个听上去匪夷所思的方案挽救了老张的生命,1周后就去除心电监护,可以下地行走了。

曾其毅介绍说,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致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和菌群失调。停用抗菌药,给残存的敏感菌一些生长空间,用敏感菌的生长来抑制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生长,使细菌谱重新分布。待敏感菌成为优势细菌时,再给予敏感抗生素,使得所有细菌一举歼灭。

这是一种“曲线救人”策略。再加上免疫支持,帮患者自身强大起来,恢复机体平衡状态,就能战胜了病魔。

问题都出在一个“滥”字上

吊瓶与抗生素滥用常被称为“一对兄弟”。近年来,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相继取消门诊输液,用以杜绝抗生素滥用。对此,曾其毅有着独到的看法。

记者:有人认为取消门诊静脉输液过于“一刀切”,您如何看待?

曾其毅:静脉输液要一分为二地看。对于高烧数天、情况较重的病人,通过胃肠道摄入大量液体比较困难,静脉补液可在短时间内补充丢失的液体,迅速恢复水电解质平衡。我们要阻止的是静脉滥用药品,有5类药品非常可怕,即抗生素和抗病毒药、激素、中药静脉制剂、维生素、生物制剂。

记者:“用高级抗生素对付超级细菌”的报道频繁出现,在美国,超过60%的医生也偏好用高级抗生素。它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曾其毅:“药无贵贱,疗效为准,适者为好”,是我的用药观。之所以很多医生偏爱高级抗生素,是因为医学理念有偏差。他们认为,用上高级抗生素,细菌被杀死了,就能治病。但同时也可能会致病,甚至增加死亡风险。细菌被杀死后,会释放大量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更严重的免疫应答反应,进而产生大量炎症物质,诱导宿主出现自身免疫损伤,增加“抗生素诱导脓毒血症”的风险,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

记者:一旦形成“耐药性”,就会对人体产生巨大损害吗?

曾其毅:通常,人们会把“耐药性”看作抗生素滥用的一大危害。但我认为,耐药的产生,可以防止过度杀菌进而损伤机体,是身体适应外来损伤的自我保护机制。所以,抗生素的最大危害并非是促使耐药菌株的出现,而在于引发严重的免疫损伤,诱导多器官伤害。可即便是高级医院的医生,也并非完全清楚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如有人认为,发热、白细胞升高,就是使用抗生素的指征。但白细胞升高只是一种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不一定是细菌感染。医生错误使用抗生素影响了公众的认知,于是很多老百姓也跟着认为“消炎要用抗生素”。

儿童用抗生素应“温柔”
曾其毅是全国著名的儿科专家,作为广东省医学会儿童危重病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他对于儿童抗生素的使用更加忧心,他有些话需要传达给家长们。

记者:当前,儿童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严重吗?

曾其毅:让我非常痛心的一点是,有些家长对药品的依赖度很高,孩子一有小病小痛,马上就想给孩子吃药,由此导致的药物滥用让人担忧。由于儿童疾病多以感染为主,即便是某些三甲医院医生也认为抗生素效果最快。但跟成人相比,抗生素在儿童中引起的免疫反应更强,承受抗生素不良反应的能力更差,不少药物的毒副作用需要较长时间才显现。比如,以前广泛给儿童使用的四环素,若干年后才被发现会引起牙着色和釉质发育不全。因为儿童用药缺乏“童装”,医生凭感觉减半或掰2/3给孩子服用,因此带来很多负面问题。

记者:倘若必须用抗生素,如何科学地给孩子用药呢?

曾其毅:1987年,我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时学习到,国际上对抗生素的使用必须要有细菌培养和病原学检查作为依据。我认为,儿童抗感染应“温柔用药,不要重拳出击”,少用高级抗生素照样能抢救危重病人。在我创建的广州市儿童重症救治中心,曾有一位14岁女孩,转院过来时已是膀胱炎合并重症胰腺炎、病毒性脑炎,多器官损伤并处于昏迷状态。我立即给她停用了抗生素和激素,换上自创的“抗炎鸡尾酒疗法”,第二天就有所好转。这提示我们,治病时不要忽略了人体的自我修复力。

  • 医生应向抗生素“开刀”
    曾其毅是国内最早一批向“抗生素”开刀的人,2006年担任广州市儿童医院院长,他下令暂停采购两种抗生素;2009年,转任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宣布停用一些贵重抗生素。如今,在珠江医院儿科监护室,抗生素使用率仅有13%,而国家要求不超过50%。

  • 记者:您曾提出“管不住医生,就先管好药房主任”的观点,有什么现实考量?

  • 曾其毅:抗生素的认识和使用习惯,各科主任都有各自的想法。要想管住大批科主任难度较大,倒不如管好药房主任,严控一些抗生素使用,让临床医生“无药可用”。但这属于当时迫不得已的做法。近年来,卫生行政部门虽加强了抗生素管理,但成效不大。真正合理的做法是,通过不断的宣教和培训,让医生真正了解抗生素危害。十几年来,我致力于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临床实践和业内宣讲,收效显著。

  • 记者:如何才能管好抗生素,实现合理使用的目标?

  • 曾其毅:第一,要加强对医生的专业培训。第二,抓紧制定严格的抗生素使用规范,让更多的医生知晓。据统计,很多临床医生对相关规范的知晓率仅为两成。第三,大型医疗机构应设感染管理科和临床感染科,从行政管理和临床医疗两个层级进行监管。总之,抗生素不是“洪水猛兽”。合理使用抗生素,应遵循:依药敏合理选药;有指征尽早用药;无指征不可滥用药物;有必要用到强效抗生素的同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抗生素诱发的“宿主自身免疫性损伤”,更要密切观察,留意并避免细菌被大量杀死可能诱发的脓毒血症。

  • 在本文见报后,曾其毅教授打来电话,讲述了另一个故事:

  • “最近,我收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医护同行中少了一位坚持为西部儿童服务的优秀儿科医生。她因发热、腹泻,输注头孢曲松后身体不适,经过十几个小时多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6岁。

  • 这位医生最开始的症状仅仅是腹泻、发烧,吃了几天抗生素没有好转,就用上了头孢类抗生素,结果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十几个小时后,她的情况没有好转。她曾在我担任过院长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工作过,当地医院和她的导师便打电话与我联系。

  • 了解情况后,我基本判断为抗生素诱导的脓毒血症,导致休克、多器官损伤,必须马上调整用药方案。但遗憾的是,就在我准备坐飞机赶去会诊的时候,得到了她已经去世的消息。”

  • 对于抗生素的真正危害,曾其毅教授呼吁了20年,并在他曾经任职的广州市儿童医院、珠江医院反复向同事强调、讲解,但学术界至今对此认识不清,导致的悲剧不胜枚举。

  • 在这里,专家依然想再次强调:近年研究显示,真正的严重伤害,不是病毒和细菌及各种微生物,而是细菌,病毒和各种微生物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所导致的免疫性损伤,这种损伤称为“宿主自身免疫损伤”。这种免疫损伤,轻的叫炎症反应,重的叫脓毒症,再加重叫严重脓毒症,可导致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

  • 抗生素的真正危害,不是耐药性,而是抗生素诱导和加重的脓毒症及其本身生物化学作用对身体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和组织损伤。这种损伤会启动机体复杂的免疫网络性反应。这种网络性免疫反应,治疗是十分困难的。

  • (责编:徐晓燕 见习编辑:白玉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