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敬“大山的脊梁”——老师,您好!节日快乐!

 老屋的诉说 2016-09-30

来源:贵州头条 贵州微联盟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又是一年教师节,你是否想起了学生时代,那位曾给你带来莫大影响的老师?他/她或许学富五车,或许风趣幽默,或许慈爱和蔼,或许温柔亲切……无论是什么样的个性,都让你终身难忘。

每到这个时节,你是否会想给那位老师发一封祝福短信,表达你真切的感激?




在贵州大山里

有这样一些老师

他们撑起了山区孩子的一片天

他们感动了无数人

被称为“大山的脊梁”


这些老师

或许你并不认识

但不妨碍我们一起在这个节日里

向他们说一声

老师

教师节快乐!


朱敏才、孙丽娜夫妻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一对外交官夫妇

退休后毅然来到贵州山区支教

靠的,是对教育的一片赤诚




朱敏才,毕业于贵州大学英语系,在商务部工作了近 40 年,曾任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经济商参赞。

孙丽娜,本是小学教师,因跟随丈夫常住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




2004年,退休后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妻二人放弃安逸的退休生活,到贵州望谟、兴义、遵义等偏远山区支教 9 年,省吃俭用为学校募集教学物资,改善教学条件。


多年来,夫妇俩走了上万公里,支教了 5 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 350 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2014年,两人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然而在领奖前夕,年逾古稀的朱敏才却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至此卧病不起。孙丽娜独自一人走上“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了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说,能回到孩子们中间,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盲人女教师刘芳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候选人


她是学生的眼

带学生走进语文的奇妙世界

学生争相成为她的眼

带她领略世界的五彩缤纷





刘芳,5 岁时跟随父亲支援贵阳三线建设来到白云区,曾任白云三中一级语文教师,现在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师。





1993年,刘芳来到贵阳白云三中担任语文老师,那时的她,绘画、写诗、书法、唱歌、跳舞样样在行。

1992年,刘芳开始在晚上看不清东西。

1997年,刘芳被省医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终将失明,不治。


有一次学生们发现,刘芳把课本拿倒了却照样侃侃而谈,这才知道,她根本没有看书,而是在背诵课文。

知道即将失明后,刘芳把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全部背了下来,其他重点、难点也一一记牢,几大本厚厚的讲义全都装在心里。视力越来越差,她的课却越来越精彩。




2001年,刘芳读了最后一本纸质书,是《笑傲江湖》。

2006年,刘芳看到的最后两个字,是课本封面上的“语文”。

2007年,刘芳完全被黑暗包围。

2007年至今,刘芳在三尺讲台之上坚持执教,培育出了好几个中考语文单科状元,无人超越。她说:“我只是个普通人,比别人更努力了那么一点。”



       乡村教师陆永康      

2006年度“三农人物”奉献奖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华

曾在舞台上跪下为一位老师颁奖

这一跪,被称为“史上最感人的颁奖动作”





陆永康,贵州黔南州三都县羊福民族学校的教师,2008年,他成为了奥运火炬手,传递圣火。




三都羊福乡是国家级一类贫困乡,1997年底才通公路,2005年人均纯收入才刚过千元。

1948年,陆永康出生,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残疾

1958年,村里第一次有了小学,然而开学才 3 个月,县里来的老师受不了清苦的生活走了。为了求学,陆永康每天跪行十几公里,到邻近的甲雄乡读书,直到高小毕业。


1968年,陆永康在孔荣小学开始了教书生涯,一干就是 30 多年

30多年来,他跪行在坡头山间,跪教在齐胸的讲台边。为了家乡的下一代,不知多少次跌倒在劝学家访的崎岖山道上。




有人说,陆永康像一支残烛,照亮了贫困山区孩子明天的希望。

陆永康却说,我搞不懂那些复杂的东西,“我只希望退休那天,这个学校的学生能有书读,能读好书。”


   支教老师徐本禹    

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


有人说,如果眼泪是财富

那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

因为他让无数人泪流满面



徐本禹,2003年考取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公费研究生,却毅然选择到贵州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与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支教。




1999年,徐本禹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2003年,他以 372 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支教


原来,在2002年7月,徐本禹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就曾在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设在山洞里的为民小学支教了一个月。当时,他向孩子们承诺,一年后会再来给他们上课。

考上研究生后,徐本禹决定回到贵州实践自的诺言。


2003年7月,经过徐本禹的努力,狗吊岩村的办学条件大为改善,他又毅然转到条件更加艰苦的大水乡大石村继续义务支教。

徐本禹在日记中写道:“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愿意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




    山区“萤火虫”李兴举    

九个人的学校十八年的坚守


1 间学校、2 间破屋、9 个孩子

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人事迹

却被村民成为山中无私的“萤火虫”



李兴举,55 岁,在山村学校默默耕耘了 36 年,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



遵义市新民镇香坪教学点,只有一栋孤零零的一层砖混建筑,和一座破旧的小青瓦房,这里不通电、不通水,不到 20 平方米的教室里,挤着几张摇摇晃晃的小课桌椅。李兴举是这里唯一的老师。


1996年,李兴举成为了香坪教学点的老师,也成为了孩子们的守护者。孩子们小,不会打扫卫生,他便成了清洁工;孩子们生病了,教学点没有村医,他便成了“校医”;教学点瓦房漏雨了、门窗损坏了、篮球架坏了……他又成了修理工、木工、泥瓦工……在教学点,他就是孩子们的全部。



如今,李兴举的学生很多都走出了大山,乡亲们称他为“萤火虫”——身躯微小,却传播着知识的光。虽然随着国家撤点并校,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但李兴举说:“只要教学点不撤销,我就会坚守在这里,直到退休。”

村民感叹道:“我们欠李老师的,什么时候能还清呀!”





何止是对李老师还不清呢?

每一个坚守在贵州大山里

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送他们离开大山

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的老师们

哪一个不让村民们觉得

“欠下的情,什么时候才还得清啊!”


这些老师们求的是“回报”吗?

当然不!

他们凭着一腔热情

做着看似平凡却格外伟大的事

只是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

未来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贵州万万大山里

在每一个偏僻的学校中

都有这样的老师

他们奉献了一生

却默默无闻


在这个教师节

我们理应向这些老师们说一声

“老师,您辛苦了,教师节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