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潮编刻多名著

 青梅煮茶 2016-09-30

    张潮,字山来,号心斋,安徽歙县人,寓居扬州。生于清顺治七年(1650),卒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后。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刻书家。

    张潮的父亲张习孔早年即经常往来扬州。张潮于康熙十年(1671)迁居扬州,时年二十二岁,正当年轻有为的时候。来扬之初,经营盐业,很快有了一定积蓄,生活逐渐稳定。四年后,他迎接父亲来扬州定居,当时他的母亲早已过世。

    张潮更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藏书、著书与刻书活动,所刻书在清代雕版刻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康熙三十四年(1695)始,三年间,张潮与杭州王晫合作,辑刻《檀几丛书》初集、二集、余集共三集,主要收录明清之际文人娱情遣性之小品杂著,凡一百五十余种,其中包括张潮所撰《联庄》《书本草》《花鸟春秋》《饮中八仙令》等数种。康熙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张潮倾力辑刻成《昭代丛书》,这部大型丛书分甲、乙、丙三集,每集五十种,每种一卷,凡一百五十卷,所收皆当时人杂著,主要是“广见闻而资学问”的辨论经史之文和“有益于人生日用”的经世致用之文。该书先于扬州诒清堂刻成甲、乙两集,因经费不继,丙集得其弟弟支持方才刻成,之后因人生变故,境遇每况愈下,遂无力续刻。后经无锡杨复吉、吴江沈懋德续补、重订,终成完帙,是清代著名的丛书,至今仍为学界所重。

    张潮在扬州刻书多用“诒清堂”的名号,这本是他的父亲张习孔的居所名,习孔著有《诒清堂集》,后来被张潮及其后人所沿用,并作为刻书堂号。诒清堂刻的书还有张习孔著《大易辨志》、吴肃公著《读书论世》等。

    张潮编辑的另一部丛书《虞初新志》,二十卷,为明末清初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虞初本来是西汉的小说家名,他所写的《周说》被认为是最早的小说,后来虞初便成了小说的代称,以其命名的小说集也有好几种。《虞初新志》所收文章,有许多是写真人真事,故事题材广泛,人物形象鲜明,文字描写生动,其中如《口技》《核舟记》等篇,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尤脍炙人口。

    张潮所著随笔体小品文集《幽梦影》一书,采用简洁的格言、警句、语录形式,表现哲理思考或生活情趣,言简意赅,意境悠远,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著,影响极大。这本书在当时就赢得了众多文人的喜爱。康熙三十五年秋,徐州年轻的文学批评家张竹坡流寓至扬州,与张潮会面,二人以叔侄相称,关系非同一般。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被称为一部奇书。他对《幽梦影》称赏不已,曾加以评点。在《友声集》中收录了张竹坡给张潮的几封信,有学者经过考证后认为,张竹坡评点《金瓶梅》曾得到张潮的启发、支持和赞许。张竹坡评本《金瓶梅》前有署名“谢颐”的序文一篇,“谢颐”二字乃从序中“不特作者解颐而谢觉”一语而来。据考证,此篇应为张潮化名所作。曹溶、尤侗、冒辟疆、王晫等名家对《幽梦影》皆有评语。

    张潮编刻的几部丛书,收录了大量和他同时代人的著述,这种做法,此前罕见,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其中不少均为小品短文,赖其编印,传承至今,其保存文献,厥功至伟,人与书均称不朽。张潮的集中刻书活动,在清初百废方兴的扬州,实不多见,对扬州刻书风气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过他为人刻书,也曾引起过一场不小的风波,这就是他在《与张紫裳》信中所记载的刊刻《四书尊注会意解》之事,该信收录在《尺牍偶存》卷十一中。《四书会意解》是扬州人张中逵的遗著,张潮受作者的儿子张庸德(字紫裳)所托,出资刻印此书,张庸德担任校勘,历时三年始刻成。之后张潮将书版租赁给岱宝楼书坊的主人王元臣,数次刊印,销售良好,张庸德为此向张潮索要酬金,颇有不满,双方因此发生争论,对于校对的质量、翻刻的规矩、付酬的依据等,互有指责。张潮为乡贤刊刻著作,本是一番好意,最终却闹得很不愉快,成为扬州刻书史上的一段插曲。

    张潮对于扬州文化学术建设无疑具有重要贡献,但地方文献对其记载并不多,学者对其关注、研究也不够,即使是清代中期颇负盛名、号称当时扬州社会经济文化百科全书的《扬州画舫录》,对其人其书亦无涉及,大概是因其所处时代较远之故。其实张潮虽为歙人,但常年生活在扬州,一生重要活动都与扬州戚戚相关,研究扬州文化史、学术史、刻书史,需要加强对他的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