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向雄读《论语》之:儒学与心理分析

 洪湖玩 2016-09-30


儒学的修身是一个“灰箱”,往圣先贤所指引的,只是一个大方向,至于具体的修身之路,还需要各自去琢磨,自己去体会,若能根据自身实际去摸索,道路会逐渐清晰,若是人云亦云,没有主心骨,必然走入歧路。

而弗洛伊德开创的心理分析学派,则是“科学”的,依靠技术去分析人性、人格,有其严谨的流程和规范,就如现在,若要做个心理分析师,需要去看书、考试,取得国家认定的资格,然后才能从业。但儒学却不需要去考个“儒师”,需要国家认证才能修身,修身与否全在乎自己。

如此不相同的两个学派,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都涉及到了“人格”问题,这是一个主要的切入点。

先看看心理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可以分作三个层次:

本我

自我

超我

这三种人格,在每个人身上都体现着: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体现基本的需求,饿了就想吃,困了就想睡,就如同马斯洛所说的生理需求,基本上等同于动物性,生而有之,是人生存的驱动力。

“自我”则是折中者、协调者,自身需求若不能在现实中获得满足,就必须要做出适当的选择,或是违反法律和规则去满足需求,冒着被法律惩罚的危险,如犯罪分子所为。或是听从于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如我们通过学习掌握技能,参加工作获得收入,用收入去满足自身需求等等 

“超我”,是最高部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良心听从于道德要求,使自己的行为免于犯错。

弗洛伊德认为,这三种人格各行其责,不同的条件下,展现的是不同的人格:有时候我们是寻乐的原始人,听从于自身原始欲望;有时候我们是规矩的社会人,听从于现实条件的约束;有时候我们是道高尚的道德人,听从于良心的嘱咐。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和儒学中的“君子”、“小人”的人格有相似之处?君子就如同高尚的道德人,时时、处处符合道德规范;小人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如同寻乐的原始人,不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甚至为了利益不惜冒险去违反法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君子的人格可以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为主,小人的人格则是以“本我”为主,至于“自我”人格,则是徘徊在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大多数,或者说是普通人,既不以道德修养作为理想和追求目标,也不会为了利益触犯法律,在法律和制度下规规矩矩地工作,养家糊口。

当然,这三种人格是“三位一体”的,同时存在我们身上,只是多数时候是普通人,有时是君子,有时会成为小人,“日月至焉而已”,偶然如此而已。

儒学的君子人格,实际上就是通过长期、时时不断地反省和领悟,把道德规范“内化”,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环境,都不违背道德规范,一思一想之间、一言一行中不违背道德规范,念头一来,就是正能量,言行一出,就是仁义,能达到如此境界,即是君子。

但儒学和心理分析学派还是有不同,儒学是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的,心理分析学派则注重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目的是解决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两者的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着重点也不同。

君子并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文,整日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而同样是活生生的人,只不过,其以成圣成贤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把生理需要放到最低,把道德要求拉到最高,正如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以“恶衣恶食”为耻,不断修身,聆听良心的低语,乐在其中,这才是坦荡荡的君子!

 

(向雄读《论语》之四十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