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阳朔

 圆角望 2016-09-30

沈东子(桂林)·零度漂流

阳朔距桂林五十多公里,我去过很多次,但也有很多年没去了。这座桂东北的小城,因为靠在漓江边上,因为沿江一路逶迤的山峰,拥有与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命运。如果说城镇也有容颜,那么阳朔天生丽质,命定是一位美人。

乡村姑娘对自己的美丽,有时是迟钝的,只顾着做家务,忙农活,等到有一天发现旁人的目光在自己身上逡巡不走,才忽然明白,自己眼中那摇曳的柳条,正是别人眼中自己的妖娆。

每次去阳朔,我都有感动,以前想的是孤雁晚霞,青山流水,后来开始注意到人,尤其是洋人。洋人何时出现在阳朔已不可考,相信19世纪下半叶,已有洋人传教士逆漓江而上,由广东进入这片水域。不过大量洋人来到阳朔,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天底下的旅行者喜欢涉足深山旷野,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何况那时阳朔刚刚开放,接待了诸多政要名流,一时在西方声名鹊起,吸引了大批海外背包客。

我注意到的是,有的洋人来了以后,不走了。他们为什么不走,为什么愿意留在这座满街猪屎臭的小镇,甚至愿意与当地人缔结姻缘,挑着粪桶走在崎岖的田埂上,默默度过日复一日的庸常光阴?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我们的目光落在大洋彼岸,落在巴黎和纽约的摩天大楼上,梦想去旧金山端盘子,卖豆腐,或者成为曼哈顿酒吧的常客,可是就有那么一批洋人,乐意寄居在漓江边,似乎希望用这种方式,把我们置换出去。

有人说常居阳朔的洋人,是生活的失败者,因为失业失恋等等,躲在阳朔疗伤。这是中国人最愿意理解的观点,也是东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异。我不排除当中确实有人生活不得志——我也曾在江边独坐五六个小时,眼前只有江水,心中一片苍茫,不过如今回想起来,那都是人生的小忧伤。与那些高楼上无眠的孤独者相比,我还算是幸运的,至少在彷徨无助的时候,身边还有一条河。

不过我也不相信,一个洋人仅仅因为在大洋彼岸失恋,就跑来华南一个小山村,守着几瓶啤酒度过余生。那些远赴荒凉海岛,深入大陆腹地做义工义教的志愿者,最能阐释人性的一种品质,那就是用余力帮助他人,在宁静中享受孤独,而这种助人的愿望,对孤独的品味能力,恰恰是我们当下最欠缺的。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现代洋人践行的,无非是我们老祖宗的遗训。

我说很多年没去阳朔了,这句话是不准确的,其实我每年还是会去一两趟的,都是陪伴亲朋好友,但是我基本不走街,甚至不下车,所以我的意思是,我的心已经多年没进阳朔了。这座小城久经时尚的陶冶,早已换了面容,如同阅历丰富的少妇,虽然眼里也含有笑意,但那笑是用眉笔画出来的。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西街的唐老鸭们渐渐少了,大概他们看到五大道正缓缓而来。等到阳朔的街头家家挂上霓虹灯招牌,这位少妇的脸庞也就落下了最后一抹云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