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国:简述一下阵型跟战术的发展

 雲梦流尘 2016-09-30

阵法的发展,我们可以简单的分成两条线来讲。


一个是基本的阵型,按哪种方式排队,各兵种如何站位,兵种间怎样配合,这是兵法中的“正道“,正道的形态取决于武器的发展


按照这些基本法,可以把古代阵型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战车时代、步兵时代、骑兵时代、各兵种都发展成熟,相互配合的时代、直至火器时代。


另一条线是偷袭,包抄的方法,这是“奇道”,奇道没有太固定的模式,使用方法依托于“正道”,是对“正道'的运用和发挥


所谓“以正合,以奇胜”,这个我会结合一些战例来讲  

遥远的上古时期,战争的画面就类似于街头混混打群架 ,而打破这个局面的第一件大杀器叫做 战车   

这是一部西周战车


  


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当群架混混们面对咣当咣当冲来的这货,是怎样一幅绝望的光景


战车最早出现在西亚的亚述,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样子,天朝最早有确定证据的战车则是在商朝出现的


军事技术的发展,会推动战争形式的改变,在战车最初出现时,只是做为一种杀手锏来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战车还有其他的用法

到了商朝末期,最早的阵型出现在了天朝的军队里,也就是这样



 

你们可能会问“喂,这不就是随便分了三块吗!”

不不不,请仔细观察,这不是普通的三块!

这三个方块采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灵气,自带BGM和主角光环……(算了,不装逼了)


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军队不是古惑仔了,而是正名为“三师”

从这往后,军队里开始有了编制和上下级,有了“乘”的作战单位,老大在指挥的时候不再是一句为了部落~而是左军给我唱支歌,右军给我跳个舞,中军给我上,干丫的。军队的命令可以一级一级传达下去,打群架的时代结束了,未来是属于轰隆隆战车的


至于这三块有什么卵用,请脑补:


甲:小的们给我上

乙:中间的给我上

甲:小的们给我上

乙:右边的从右边打他侧面

甲:小的们给我上

乙:左边的顶不住了哇,往后退点,中间的给他点压力

甲:小的们给我上,哎呀,左边情况好像不太妙,小的们,撤。右边你们撤啥,小的们给我上,左边你怎么又上去了,小的们,撤。。。


到了春秋时期,战车战法在天朝发展到了巅峰,这时出现了更完善的阵型

 

战车中间夹杂步兵,谓之鱼鳞阵,在此之前,一般是战车对战车,步兵对步兵捉对厮杀,有了此阵,兵种之间开始有了配合,步兵帮助战车清理死角,战车则可以保护步兵不受对方战车太大冲击。这个就是了战车时代的基本阵型,也就是“正道”基本法。


但这时的战法仍然很死板,大约是这样的:最精锐的部队放在中间,差点的放在两侧


 

但是随着战争越来越激烈,不走寻常路的同学终于出现了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


郑国的郑庄公(在下文为了表述方便,就叫他郑老大吧),郑老兄是这么打仗的





 

他把精锐部队放在了左右,比中军突出一段距离,两军交接时,精锐部队和对方的左右两军先接战,对方的左右都是质量较次的部队,很快就被突破,这时中军接战,左右精锐扫清对方后从侧面包围,对方中军精锐也被强势围观。

而这个围观阵型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雁行阵。


这场战斗在世界史上首开了战阵中撩阴腿的先河,也确立了“奇道”的第一条基本法——取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原则也就是在局部集中兵力,逐个歼灭


我不需要在阵型的每个地方都取得优势,我只需要在你的阵型上开个口子,然后围观你。在此战之后春秋各国一发不可收拾,各种扫堂腿猴子摘桃直奔下三路,(由此可证天朝耍流氓有着悠久的历),在其他方面全面落后西方时期就已经在撩阴腿上大踏步前进并形成了成套的理论……


孙子兵法就记载了当时的十种阵型“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锐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由于时间问题我就不一一画图)


阵型使用的原则就是针对对方阵型的弱点处(侧翼、后方)进行突破,突破后扩大战果。如锐阵就是将队伍排成三角形,以强化突破力为目的,圆阵则是造成一种没有侧翼和后方的状态,钩形阵则是以迂回包抄为主


这套理论发展到后来已经不再局限于野战军阵了,最终被孙武上升为国家战略,他在进攻楚国时,不再直面楚国兵锋,而是率吴国军队直接进入楚国国境内游击,打击对方后方


100年后,亚历山大在战争中也开始使用迂回包抄,300年后,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使用了同孙武一样的战略对付罗马,从此正式开启了西方的撩阴腿战法


随着人类的战争越来越不讲道理,比武式的战车战法也开始显示出各种弊端--只有在开阔的平原,双方约定好地点和战斗规则,才能发挥效用。


于是,另一次革命开始了


还记得鱼鳞阵中间的小圈圈吗,他们进化成了新的大杀器,“重装步兵”


开启了古代战争的第二个时代:

中国的此时革命家是晋国一个叫魏舒的人


公元前541年夏天,晋卿士魏舒随主将荀吴率军与北狄军队遭遇于大原,发生激战。由于战场地形复杂,道路险要,战车难以施展作用,对以车兵为主的晋军极为不利;狄军则多为步兵,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有鉴于此,魏舒建议“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左传·昭公元年》即放弃战车,改用步兵编制,五乘战车的甲士被编为三伍。


就这样一个小变动,步兵方阵正式进入了战争舞台


重装步兵的战法是列成密集的方阵,用人肉形成一堵厚厚的盾墙,抵抗战车的冲击力,在步兵的时代,战车仍然威力十足,但战车毕竟是高富帅的终极武器,能有几百乘已经算是大国,而且使用环境十分局限,如果对方不讲道理,从侧面打人,只能在平原上向前冲冲冲的战车就无法发挥全部的作用。

而进入战国后,各国的战争从理中客的不准吐脏话变成了唾沫乱飞的撕逼大战,各国纷纷组织起自己的步兵力量

 

秦统一华夏后,这种战法达到了完美的巅峰,兵马俑就向我们展示出了这种完善的重步兵军阵

 

左中军和将军阵分别是挖出来的123号坑,右军是我脑补  


左右军以着甲的弩手为主,估计是远近程兼顾的兵种,中军前方布置不着甲的弩手,后方则是战车和重步兵的混编阵列。远程兵种形成一个U字型,这种阵型比较适合弓弩集中火力,侧面同时布置了一些轻装的战车和骑射手,可以利用机动优势袭扰对方侧翼,兵种之间的相互配合已经到了十分成熟的地步


就在同一时代,西方也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和东方类似的军阵,同时他们也开始发展了撩阴腿,其原则和天朝类似,由于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初级的骑兵,撩阴腿的效率也就更高了,天朝在这个时代陷入了攻城守城玩战略的撕逼中,没有什么特别的野战战术,所以我这里讲两个西方的战例来展现下加入了骑兵的田忌赛马。首先是迦太基和罗马的一场著名战斗,迦太基的指挥官正是大名鼎鼎的汉尼拔,此战也是他的封神之战。

 

意大利的汉尼拔,继承了郑老大的光荣传统,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是一个人~~~~~~


两翼放置骑兵,机动性强于郑老大的步兵,因此也更有效率


再来看一个欢乐的,拔子叔不愧被誉为西方四大名将,智商碾压

 

汉尼拔在翻跃阿尔卑斯之后,进入了意大利北部山区,罗马军团奉命拦截,而汉尼拔略施小计,从布防的缺口钻了进去,罗马军心中一慌,赶紧去追,这时汉尼拔在罗马所修的大道上大摇大摆的走着,罗马军就要追上时他走到了一个山坡处,拐角后往坡上一缩,罗马军在路上继续急匆匆的追赶,然后天空中突然传来一声


德玛西亚!!!


在上一个时代,骑兵的效用还有很多限制,刚才的战例中,骑兵都是起到一种袭扰包抄,冲破缺口括大战果的作用,由于没有马蹄,步兵时代的骑兵大多是这样的

 

天朝的骑兵是跟游牧民族学来的,也就是胡服骑射。最早的骑兵以弓弩为主要武器,由于马背上相当不稳定,骑射手的射程实际上非常的短,作用也很有限

虽然最早使用骑兵持枪冲击的是西方(马其顿伙伴骑兵),但是东方后来者居上,在公元4世纪左右贡献出一项改变了世界的发明—— 那就是马蹬


骑兵由此进化为新的大杀器


通常的印象里,铁罐头总是出现在欧洲的战场上,东方各民族似乎不喜此道,但实际上这只是因为天朝的电影拍的不如西方好……最早的铁罐头出现在西亚,但是最早形成恐怖战斗力的,是在中国南北朝的战场上


冲击骑兵对步兵有着碾压式的优势,而这时要克制骑兵冲击,唯一的办法就是拿同样的冲击骑兵与之对冲,所以这个时期的战法也十分的简单粗暴

 


但很快就有聪明人发现了可以限制重骑兵冲击的利器,那就是


 


于是撩阴腿再次上线,公元5世纪,南朝宋军沿黄河一路北上长安,途中北魏数万重骑尾随宋军,宋军沿河摆开阵式,用战车挡在阵前,弓弩手躲在车后,先用一些很弱的弓箭放放嘲讽,本来有些迷茫的北魏重骑见之大笑,表示你们一群渣渣,冲~~~

这时宋军弓弩齐发


 


弩跟车阵配合,就是之前你说的李陵那次


李陵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决战,也是重装步兵?

对,结成圆阵布在战车后防御作战


北魏军阵前骑兵开始被射倒,挡住了后面骑兵前进的路线,同时又有战车挡路,一时间前后践踏,溃不成军,数万罐头就此被几千弓弩手掀翻在地~~~

从唐朝至两宋,各种克制骑兵的战法出现了,罐头冲击骑兵虽然仍然很强,但已经不再完全的碾压了,各类冷兵器兵种在这个时期均发展成熟,不再有完全统治力的兵种,下一个时代,是百花齐放的时代,小说电影里,阵型中的相生相克开始上线。这个时代,各兵种发生了下面这些变化


冲击骑兵逐渐放弃了重型长兵器,从马朔改为长矛,再改成马刀,战锤。马匹着甲也越来越轻,最后形成了人着全身甲而马不着甲,使用马刀战锤等短兵器的形态,从一味强调冲击力变为兼顾冲击性和机动性。在阵型中承担突破拉扯和包抄的功能。


单纯的骑射手逐渐消失,最后成为近战骑兵的副业。最终成为远程骚扰拉扯,近战又能突破的古代骑兵终极形态:蒙古铁骑


远程步兵弓弩结合。弓用来保持射程和火力,对付轻甲,弩用来对付重甲。形成多层次多用途的火力输出。


部分近战步兵丢弃了盾牌,改为着重甲,使用长兵器,用来防守骑兵,同时兼顾步兵对战。使用短兵的步兵也将盾牌改小,着重灵活性,用来对付敌方步兵

由此形成了骑兵克制短兵步兵,被长兵步兵克制,远程步兵保持距离时克制其他兵种,近身后被其他兵种克制,长兵步兵被短兵兵种克制的局面。


而这时的阵型基本法也不再有唯一的正解,而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讲究配合


 


这是最接近“八封阵”的一种实战阵型了,当然,并没有让人迷路的神奇功效。这个阵型的最大优势是没有弱点,适合防守,圆阵的2.0版。他的前后左右都一样,没法迂回包抄,这个阵型的设想是,中军结成圆阵防守,外围设置六个小阵呈圆形排列,骑兵在阵中机动。如果敌人攻击其中一个,临近小阵和机动骑兵就从侧翼援助。如果敌人攻击中军,小阵就对敌人进行合围。


还有其他回答中有的宋朝“平戎万全阵”,此阵也是十分复杂,看名字就知道此阵试图用一种方法吃遍天下,然而论为了笑谈,通过刚才举的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阵法的使用需要将领临机应变,看到个山坡拐过去把腿伸出来,这才是好将领,事先排好一种阵式不做变化,最后结果就是,辽军看了一眼好不容易哼哧哼哧摆起阵来的宋军,然后默默的绕了过去……


由于是个失败的阵型我就不细讲了


此战法就是先用骑兵远程袭扰,把敌人搞得很烦,然后去追骑兵,简单交手后骑兵佯败将敌人引入口袋阵,口袋阵的中间是冲击力较强的精锐骑兵,这时直接冲身敌阵,一开始就分在两翼的步兵再跟上包个圆。

 

所以不要再说蒙古骑兵放风筝放死欧洲铁罐头了,也不要再说蒙古骑兵突不动铁罐头所以打不过欧洲精锐了,傻冲是打不赢蒙古人的。


实际上,蒙古军继承了隋唐辽金两宋的发展成果,已经是一支成熟的第四世代军队,各兵种的配合战法都很成熟。只是骑射更加亮眼罢了,而当时的欧洲还停留在第三代的重骑端枪突突战术中╮( ̄▽ ̄)╭


公众号ID:hongktx
长按图片关注“红瞰天下”
微信号hongktx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