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王兆善 2016-09-30

  本刊在认真学习近期《学思践悟》专栏文章的基础上,围绕文中有关论述组织了体会文章,供大家参考——

  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日前《学思践悟》发表的文章指出,“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主轴,13亿人的中国必须有一个中流砥柱,否则就将是一盘散沙、四分五裂。这个中流砥柱,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正所谓道理越讲越清、真理越辩越明,这一重要论断,站在中华文化的高度、角度,对“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真理作出了新的有力阐释。

  统一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之一。追求天下一统,在儒家的政治思想中居于重要地位。孟子在回答一位诸侯“天下恶乎定”的提问时,干脆而坚定地回答:“定于一”;后来的董仲舒则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统一的思想和实践,也是中华政治传统中最为悠久而持续的内容。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自“遂分为三国”始,至“三分归一统”终。不难看出,其“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传世名句,落脚点其实是在“分久必合”上。事实上,自古以来、特别是秦代以降,统一的思想逐步占据了民族文化的核心位置,渐渐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华夏各民族相信,国家分裂则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国家统一则共享太平、安居乐业。在这种思想和信念驱动下,中国虽屡遭战乱、分裂,但以追求统一、趋于统一、实现统一为历史常态。有学者统计,自夏朝以后的约4000年间,分裂时间总计为1200余年,而统一时间为2700多年。即使在分裂时代,局部政权也大都不甘于偏安一隅,而是把统一作为最重要的奋斗目标。中华文化鲜明的统一性,决定了我们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有一个主心骨、顶梁柱。

  中华文化的DNA,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国家”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概念,英文、法文、德文的“国家”一词中都没有“家”的含义,以英文为例,表达“国家”之意的country、nation、state等词,由包含“个体联合的”、“出生之地”、“自己站立的”等隐形语义要素的词根演化而来,均是从个体或个体联合角度出发来阐发“国家”的概念;家国情怀是华夏儿女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国与家紧密相连,家是国的基础、有国才有家。在文明绵延发展中,以家国文化为基础孕育而出的“八维”,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构成一个完备的价值评判体系,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基因。这一基因渗透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液里,并在代代传承中,涵养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系列光辉思想,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中有关家国情怀、政治伦理和责任担当的深厚内涵。 “八维”历经千锤百炼,至今无人能够撼动,其独特的魅力、强大的内聚力,无形而有质、温润而持久,把中华民族团结为一个大家庭。正所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独特的家国文化,决定了我们国家必须在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下,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华文化赖以养育生长的两大河流,黄河与长江,流域面积广,自西而东绵延几千公里,滋养着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自然条件各不相同的诸多民族,孕育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多民族文化。黄河与长江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桀骜不驯,变幻莫测,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那一类大江大河,在滋养、抚育中华儿女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祖先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有历史学家说,中华民族绝对称得上是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上遭受的水灾、旱灾、冰灾、震灾等自然灾害远超世界其他民族。在中国社会,既要应对频繁的自然灾害,有时还要抵御外侮的侵袭,民族间只有团结统一,才能战胜灾害、实现发展。这种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基本国情,以及各民族在长期生存、发展和融合中凝结的团结统一文化,决定了我们必须有一个坚强领导核心。

  95年前,在鸦片战争以来饱经沧桑屈辱、深重苦难的中国人民在反复的比对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担起“中流砥柱”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不辱使命,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推动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走向伟大复兴。过去和现实都雄辩、决绝地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历史和人民所赋予,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必须倍加珍视和尊重,不断加强和巩固。(师长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