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西王姓人 有一支元帅后裔

 知足常乐开心好 2016-09-30
川西王姓人 有一支元帅后裔
苏轼写文章,王氏三槐堂名闻天下
2016年09月18日


楚南上梅王氏始祖王明远画像。


王元帅宫。


  朱元璋第18子岷藩王朱梗为王元帅宫的题词。


  《三槐堂西川王氏谱》中记载了王元帅称谓的由来。


什邡城区内的元帅庙巷。


广汉一中的钟楼。


湖南洞口县石江镇江潭村保存完好的王元帅宫。


扫一扫四川百家姓

  

  王姓是全国第一大姓,总人口有9500多万。四川王姓人口在全国各大省份中位列第六,有450多万;但在四川各大姓氏人口中,王姓排在第三位。无论是从全国还是四川的人口数量来说,王姓都是绝对的大姓。四川的王姓分支多,尤其是在明朝初期和清朝初期的两次湖广填四川大型移民运动中,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王姓人或以家庭或以家族为单位,大量迁入四川,极大地充实了四川王姓的人口数量,也造就了王姓人口如今在四川的地位。
  在川西广汉、彭州、什邡等地,有一支清康熙42年(1703)从今湖南邵阳市洞口县迁徙入川的三槐堂王元帅后裔,如今繁衍到上万人。清朝时,这支王姓人曾在广汉、什邡和彭州分别修建了元帅庙(祠堂),并在清道光21年(1841)修撰了《三槐堂西川王氏谱》。王元帅,何许人也?仔细说来,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呢。

  在讲述王元帅的故事前,我们先溯本追源,讲述一下王姓三槐堂的渊源和历史。尽管版本较多,但基本史实还是相同的。
  据相关史料和王氏三槐堂族谱记载,王祐,字景叔(一作叔子),魏州莘县(今山东莘县)人,生活在五代十国和北宋初期。
  因避明孝宗朱祐樘的名讳,明孝宗及后期的有关史料和王氏族谱把他的名字写成了王祜或王癗。
  王祐曾在后晋、后汉、后周政权为官,担任过今河北魏县、河南南乐县的县令。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他为宋朝效力,当然,官是越做越大。
  开宝2年(969),有人向赵匡胤打报告说,大名府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要谋反。赵匡胤想到王祐是魏州人,把符彦卿要造反的事情告诉王祐,派他去当大名府的知府,并以相位暗示说:“好好干哈!干好了,组织不会亏待你的,你懂了噻?”
  王祐高高兴兴上任了,对符彦卿造反一事展开调查。王祐查来查去,根本没查到符彦卿要造反的任何证据,就没向赵匡胤主动汇报。
  几个月后,赵匡胤见王祐那边没半点动静,把王祐叫回去问是怎么回事。王祐如实禀报,并以全家人的脑袋担保符彦卿不得造反。
  如果王祐汇报完就此住口,也许历史还会改写。但王祐也许是说上了瘾,说完符彦卿的事情后,又由此引发开来,叫赵匡胤吸取后晋、后汉皇帝因为猜忌而滥杀无辜的历史教训。
  王祐的这番话让赵匡胤听得心塞了几天,把他派到襄州(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去当知州,压根就不提当初许诺的升迁宰相一事。
  王祐对赵匡胤这般做法有点生气,去襄州赴任前,在自家宅院里栽了3棵槐树说:“我虽然不能位列三公,但我的子孙一定有能做宰相的!”另一种说法是,王祐临终前才栽的3棵槐树。不管什么说法,反正王祐栽了3棵槐树。
  王祐为什么不栽其他树偏要栽槐树?为什么只栽3棵不栽4棵?这里面有什么讲究?
  据说,周朝时,宫廷外栽有3棵槐树,9株荆棘。文武百官在朝见周天子前,三公们面对槐树站立,九卿们面对荆棘而立。后世就以“三槐”指代三公级别的官职,“九棘”指代九卿百官。所以,王祐在庭院里栽3棵槐树,就是借用“三槐”的喻兆。
  果然,王祐的二儿子王旦没有辜负老爸的殷切期望,宋真宗时当上了宰相。王祐的孙子、王旦的儿子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
  更让王祐没想到的是,他死后,子贵父荣,他被追封为晋国公。王祐这一支王姓,把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俗称三槐王氏。
  让三槐王氏锦上添花的是,王祐的曾孙、王素的四儿子王巩,很有才华,与大文豪苏轼关系亲密。苏轼特别为三槐王氏写了一篇《三槐堂铭》的文章,描述三槐王氏枝叶繁茂,槐荫满庭,盛赞三槐王氏以才德教育后代的家风。
  苏轼给三槐王氏“代言”做广告,三槐堂更是名闻天下。三槐王氏影响巨大,直到现在仍然如此,而且人口众多。从影响力来说,三槐王氏仅次于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
王明远搬家,成为楚南上梅始迁祖
  在如今的湖南洞口县石江镇江潭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王元帅宫(王氏宗祠)。王元帅宫是当地王氏族人为纪念先祖王以权元帅,在明朝正德元年(1506)修建的,是一座由三进正房、二侧厢房组成的四合院。
  2002年,王元帅宫成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元帅宫不仅是邵阳市境内现存最大的宗祠之一,也是目前湖南有据可考的历史最悠久的宗祠之一。
  洞口县的这支王姓,与三槐堂有什么渊源呢?
  据史料和王氏三槐堂族谱记载,王祐有王懿、王旦、王旭3个儿子。王旭官至兵部郎中、应天府(府治在今河南商丘市)知府。王旭的儿子王质,也是一个能人,《宋史》中说他“能其官”。
  据贵州《楚南上梅元通公六盘水支系王氏族谱》记载,王质的八儿子王明远,字懿统,曾任大理寺评事。宋朝的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评事是大理寺下面的官员名称,相当于法官。
  王明远看到“朝廷昏庸,奸臣当道”,无心仕途,在元丰8年(1085)辞官,带着妻子胡氏、孟氏和子女等,从豫章(今江西南昌市)迁居到“楚南潭州以麻石郊”。潭州,就是现在的湖南长沙市。
  元丰8年这一年,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宋神宗在位时,任用王安石等新党厉行改革;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启用司马光等旧党。新党、旧党之争激烈,此起彼伏。
  王明远辞职隐退的原因是“朝廷昏庸,奸臣当道”,由此可知,他虽然只是大理寺的一个八品法官,也无法在大环境下独善其身。他应该是支持变法的新党的,或者甚至就是新党中的一员。
  旧党上台,王明远有着敏锐的预判能力,预感到新党必然要遭到打压和排挤,于是果断提前走人,搬家到远离政治漩涡中心的“楚南潭州”的郊外。
  或许是居住地条件太差,王明远“不堪居住”,先是迁到“邵邑隆回十栗山”,又“居上梅”。上梅在哪里?如今的邵阳市新化县上梅镇。
  王明远一大家人在上梅繁衍生息,并辐射到周边地区,王明远被奉为楚南上梅王氏始祖。如今,除外迁的外,留居在当地的上梅王氏族人,分布在湖南资江中上游地段,包括新化、隆回、邵阳及其周围10多个县,人口众多。
  元帅王以权族人为他修建元帅宫
  《三槐堂西川王氏谱》记载,王明远第六代孙王崇伯的四儿子王正信,派衍出一大房人,并修撰了60字的字辈:“崇正子盟先,添万祖良以。天元宇洪日,盈辰来列收。洗云调化育,师文有道周。鸣凤维景德,仕立学正优。仁礼凉自训,守志贻嘉猷。克启登敬命,通达永亿秋。”
  到了元朝,住在洞口县石下江乡漳潭村的王明远第14代孙王良宠,有蔡氏、叶氏两位夫人,共生了王以树、王以谅、王以权3个儿子。
  其中,王以权生于元朝至正5年(1345)二月二十二日,就是后来光宗耀祖、鼎鼎大名的王元帅。对于王以权的生平,各方资料说法不同。
  第一种说法是,王以权的墓碑记中说,王以权官至云南布政使。布政使是明清两朝的官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洪武9年(1376)取消了元朝的行中书省,陆续分为13个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因军事需要,专设了总督、巡抚等官,使得布政使的权位下落,成为总督、巡抚的属官。
  所以,王以权当时应该是云南的最高行政长官。洪武13年(1381)八月,王以权奉命从四川押运粮草去京城南京,途经洞口县黄桥铺时,被兵强马壮的强盗包围。强盗的数量是官兵的数倍,王以权毫不畏惧,带着手下奋力迎战。
  最终,王以权的人马寡不敌众,王以权战死,同时战死的还有副将胡太、李平等人。王以权死时年仅36岁。永乐9年(1411),朝廷敕封王以权为元帅。王以权葬在如今洞口县黄桥镇的村小学校旁边,其坟墓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种说法是,《三槐堂西川王氏谱》在世系介绍中说,王以权在洪武7年(1374)官封“护国大将,统领都大元帅”。
  第三种说法是,《三槐堂西川王氏谱》在清道光21年重校的《述》中记载说,王以权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讨有功,镇抚海宁。王以权在任上“恩威英济”,兵民安定。
  第四种说法是,清朝同治版《武冈州志》中记载说:“王以权,明洪武时任沔阳游击,提三尺剑,削平祸乱,有古良将风。”沔阳,即今湖北仙桃市。
  第五种说法是,在中华王氏网上,有一篇叫《王以权元帅传奇》的文章,把王以权的事迹说得更神奇。该文说王以权是进士出身,朱元璋封他为元帅。地方强盗勾结倭寇,王以权奉旨多次带兵讨伐,英勇善战,屡战屡胜。
  王以权在从四川运军粮进京,路过洞口县杨林破刀寨时,被倭寇的几股残余势力围困,最终被乱箭射中身亡。他的遗体伏在马背上,随马直奔京城。到京城后,朱元璋下令将其遗体从马背上抬下,可无论如何,他的遗体都抬不动。朱元璋就说,你生前是阳元帅,现在你为国捐驱,仍封你为阴元帅。从今以后,阴、阳元帅一身兼!这时,王以权的遗体才从马鞍上落地。
  第六种说法是,在《三槐堂西川王氏谱》的《述》中,讲述了王以权元帅称谓的由来。嘉靖年间,王以权的后裔、官任指挥的王日曝,跟随程将军征讨反叛的贵州少数民族,总是攻打不下。
  一天晚上,程将军做了一个梦,有个叫王以权的神仙对他说:“你军中的王日曝,是我的裔孙。你用他,他能克敌。”程将军按照王以权所说,叫王日曝去攻打,果然成功了。班师回朝后,程将军如实上奏事情经过。嘉靖帝为嘉奖王以权显灵,敕封他为元帅。
  这个说法,在清朝同治版《武冈州志》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综合以上多种说法,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王以权的元帅称谓是存在的,不然也不会有王元帅宫这样的王氏特殊宗祠存在。
  问题在于,元帅这个称谓是王以权生前就有的,还是死后被追封的?如果是生前就被封为元帅,《明史》中不会漏掉他的传记。而查询《明史》,没有王以权的记载。
  对此,《三槐堂西川王氏谱》的《述》中也说,史书上没有记载王以权的事迹,只有墓志铭上有记载。
  如果是死后被追封的,大家都应该能判断出,相对来说,第一、六种说法相对比较靠谱。如果第六种说法比较可信的话,洞口县的王元帅宫始建于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远在嘉靖帝之前,这又作何解释?
  还有,如今的王元帅宫有一块“湖南第一望”的匾额,是朱元璋第18子岷藩王朱梗为王元帅宫的题词,这又是怎么回事?
入川王姓人,先后修建三座元帅庙
  时间到了清朝初期,康熙帝发动了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王以权家族后裔的“收”字辈中,在康熙42年(1703),有10家人集体迁徙入川,落业在川西的广汉、什邡、彭州、崇宁(县治在今郫县唐昌镇)、德阳等地。另外还有数百家也相继落业在四川。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后,雍正2年(1724),广汉的王氏族人率先修建了元帅庙(王氏宗祠)。清朝《汉州志》中录入了《广汉王氏宗祠序》,得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情况。
  《广汉王氏宗祠序》中透露,在湖广填四川时,迁徙入川的王氏家庭不下数百家,仅广汉就有数十家。创业初期,虽然大家都有“本源之思”,但在经济实力上根本没有办法修建宗祠。
  等到大家生活安定、家境逐渐殷实后,几个族长聚在一起商议起来:“我们住在四川,就是四川人了。湖南老家隔得太远,无法每年都回去拜祭。如果让各家各户自己拜祭先祖,显得王氏家族又太不敦睦了。”
  于是,大家议定修建宗祠。选址在广汉城的西北边,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很快在雍正2年修好了,宗祠的中龛塑有王以权的塑像。还买了50亩田作为宗祠的公田,后来又增修了前廊,以便族人拜祭。
  虽然元帅庙不如湖南的王元帅宫雄伟宏大,但广汉的族人有了拜祭的场所,可以缓解大家的思乡之情。每年祭祀时,人丁兴盛,热闹得很。
  如今,广汉元帅庙早已不存,但元帅庙中的一口古钟,仍悬挂在广汉一中校园内。
  时隔近100年后,道光元年(1821),什邡的王氏族人也修建了元帅庙。什邡的元帅庙也不存在了,但元帅庙所在的那条街道被命名为元帅庙巷,至今仍在,成为什邡元帅庙存在的唯一证明。
  道光21年(1841),彭州的王化宣倡议修建元帅庙,地址选在彭州九尺镇新街。由王化凤担任董事,王调太、王调均、王调和、王调拨、王化太出任赞修。
  《九尺三槐堂碑记》中,记录了各房族长的名字,一共72人。王氏族人投资金、材料、劳力等,塑上王元帅王以权的泥像,刻上列祖列宗牌位。
  每年二月二十二日,是王以权的生辰,王氏族人老少集于一堂,拜祝祖宗之灵,追随祖宗之业,感受祖宗的辉煌历史。
  今年70岁的王有聪,彭州人,王明远第29世孙,一直热心于家族事业。他主编的《三槐川西王风采锦家谱》已经告成,即将出版。此外,他们还将在今年10月15日在彭州三界镇举行北宋名相王旦去世1000年的祭祖大会。
  今年96岁的王道宽,是王明远第30世孙,农艺师。他的家庭中,高中级知识分子有37人。为支持《川西王风采锦家谱》一书出刊,王道宽专程赶往编辑部捐献了4800元。 华西都市报记者黄勇
  (图片由王有聪提供)/读者互动/
栏目设置更多 请关注公众号
  为更好服务读者,丰富内容,“四川百家姓”设置了多个栏目:“我的姓氏”,“名门望族”,“地标宅院”,“蜀中人物”,“寻根者”,“宗祠会馆”,“文物与姓氏文化”,“姓氏文化大讲堂”,“移民故事”等。欢迎读者为以上栏目提供线索或投稿,请拨打华西都市报热线028-96111,或发送邮件到hxfukan@sina.com。
  截至目前,我们已详细报道了王、(铁改)余、萧、潘、傅、刘、孔、廖、邓、李、易、冯、白、罗、贺、谢、滕、方、吴、汪、杨、郑、唐、周、曾、巫、蒋、岳、张、徐、文、颜、许、赵、秦、黄、彭、蒲、梁、陈、向姓等。
  读者如想查看此前的报道,可通过订阅微信公众号“四川百家姓”(scbaijiaxing)获取。因报纸版面容量有限,微信上推送的文章比报纸文章更详尽、更丰富。
  读者要想获取某个姓氏的文章,只需发送姓氏即可。如想查看“王姓”的相关文章,只需向公众号发送“王”(不含引号)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