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云南威信:红色扎西与故人故事丨金记者长征日记

 北书房2014 2016-09-30





9月26日,参加“接力走长征 共筑中国梦”大型报道的《经济日报》记者来到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


威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集结扎西11天,这期间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会议解决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缩编中央红军、确定新的战略方针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视频:当地讲解员介绍扎西会议始末


“扎西会议”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是红军长征精神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称为红军长征途中的三十件大事之一。以下是记者记录的三个在威信采访中听到和遇到的小故事。


“殷骡子”的故事


扎西会议上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川南游击队。川南游击队400名战士转战云贵川三省20余县,造成红军主力仍留在川南的假象,为主力红军长征北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配合,最后这400名战士全部牺牲在了这片红色的热土上。


其中,云南游击支队领导人殷禄才外号”殷骡子”,1912年出生于威信郭家坟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6年6月在中共川南特委书记刘复初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9月被派回老家郭家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云南游击支队。


↑扎西红军纪念碑


在极端艰苦的敌后游击战中,殷禄才带领的云南游击支队在和上级完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坚持了长达12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将支队逐步发展至一千多人。国民党先后对支队发动了7次清剿,前面6次清剿支队都成功的粉碎了。


1947年2月,第7次清剿中,殷禄才在下山寻找食物时被告密。为了不给敌人留下活口,他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牺牲时年仅35岁。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殷禄才牺牲后,在长达几十年中,川滇黔边区的百姓都以为他和他所带领的共产党云南游击支队是土匪。直到1984年,刘复初回到川南调研时,通过他的回忆,才澄清了事情的真相。1985年,威信县委县政府发布公告,为殷禄才和云南游击支队的队员们恢复了名誉,殷禄才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为了理想和信念所付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不图回报的。


出去三千回来两人


“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整编好整齐。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这是当年红军在威信时流传下来的红军歌曲。从这首歌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年威信县参加红军的人有3000多。但是据统计,解放后,当年参加红军又回来的只有两个人。



↑红军当年留下的武器


27日中午,我们来到威信县荒田红军苗寨采访。吃饭的时候,碰巧遇到了老红军肖发文的妻子钟学勤和女儿。肖发文的老家就在这个村子,他也是当年参加红军的三千多威信子弟中幸运地活着回来的两个人之一。


肖发文的女儿肖华雁十分健谈,她说:父亲已经在2000年逝世了,享年84岁。今年回到父亲的老家,主要是看到全国各地都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也想带着母亲,回来故地重游一下。听父亲讲,跟随红军离开家乡时他只有17岁。当时,家里面很穷,父亲挑煤到集镇上去卖,回来的时候遇到红军,被叫去帮红军磨面。干活的过程中,发现红军很和气,还给他们吃饭,觉得这支部队不错,于是把扁担交给同伴带回家,自己跟着红军就走啦,参军后马上就参加了娄山关战役,等到拿着枪上战场的时候,父亲才发现,他实在是太单薄和瘦小了,比枪高不了多少。但无论怎样,父亲算是参加了革命,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后参加志愿军到了朝鲜当上了团长。从朝鲜回来,父亲转业到了四川绵阳一家军工企业当厂长。


“在父亲的记忆中家乡实在是太苦了,所以非常关心家乡的情况,生前,只要能抽出空来就会回老家看看。记得是60年代的时候的事了,父亲回老家看到家乡的学校很破旧,心里很难过,回绵阳跟母亲商量后,把家里的大部分积蓄拿了出来,凑了7500块钱寄给老家办学校”。


“我和哥哥中学毕业以后,赶上上山下乡,父亲不同意我们在绵阳下乡。他认为,由于他在当地的影响,别人或多或少会给我们兄妹特殊照顾,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就把我们送回这里老家隔壁的一个村子插队务农,直到在威信招工以后,才调回到绵阳”。


肖发文和妻子钟学勤是在朝鲜认识并相爱的,算是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老太太今年已经88岁,一头银发,行动自如,曾经参加过央视的服装走秀节目。在交谈中,老太太思路清晰,表达清楚。在场的人都夸老太太身体健康!临别时,她握着我们的手,用强调的语气对我们说,“人是需要一点儿精神的”!


认识罗开富,罗记者吗?


27日早上,威信县铁路建设办公室主任周清贵给采访组介绍高铁建设情况,采访临近结束的时候,他把记者拉到一旁问:“你们是经济日报的,你们认识罗开富,罗记者吗?  “


我们回答“当然,他退休之前是我们的常务副总编辑”。


周清贵马上激动起来,“哦,我跟你们说,1985年罗记者单身一人,徒步重走长征路到达威信的时候,我就在欢迎现场,那时我刚参加工作,单位组织我们去欢迎他。虽然已经过去快31年了,当时的盛况,仍然记忆犹新。在县城的欢迎大会上,县委书记当场宣读了邓颖超同志和当时国防部长张爱萍发给罗记者的慰问电,现场欢声雷动,在场的人都被当时的气氛给感染了,我当时就想,将来要是有机会,我也一定要去重走长征路”。


“我还记得罗记者那天是拄着拐杖来的,那个时候威信的路还特别的烂,听说罗记者的腿受伤了。如果你们见着罗记者,请转告他,今年我们县里开工建设了两条铁路,其中有一条还是高速铁路。另外,有两条高速公路也同时在今年开工。三年以后,威信县将会成为交通发达的地区,欢迎罗记者,到时候再到威信故地重游”!


罗记者,多朴实的一个称呼啊!然而,31年过去了,竟然给一个年过半百的人留下了这么多美好回忆!



主编/万政

编辑/李静

来源/经济日报((文、图、视频:周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