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孔子30岁辞官办教育
■孔子三十岁辞官办教育
■孔子收子路、孟氏兄弟、冉雍、闵子骞等为徒
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岁。三十岁的孔子,不再满足于当个一般的小吏,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政治理想,希望建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社会。为此,他辞官开办教育,广泛为社会培养人才。这是孔子从事教育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孔子的学生有:曾皙、司马牛、子路、颜路、冉伯牛、孟懿子、南宫适、冉雍、闵子骞等。
一、孔子三十岁辞官办教育
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岁。孔子15岁有志于学,到了30岁,不仅精通六艺,而且对诸侯纷争、天下无道的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和认识。他不再满足于当个一般的小吏,已经有了改造社会的雄伟理想,希望建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社会。而要建立这样的社会,就需大量志同道合的人才。为此,他辞官筑坛,设教讲学,开创平民教育,大力培养人才。这是孔子从事教育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他的学生有:曾皙、司马牛、子路、颜路、冉伯牛、孟懿子、南宫适、冉雍、闵子骞等。
二、孔子收子路、孟氏兄弟、冉雍、闵子骞等为徒
孔子收子路为徒。子路乃鲁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人,姓仲名由,字子路,身高九尺有余。子路与孔子相见时,他的盔胄上插着两根长长的野雉翎毛,看上去半人半兽、似鬼似魔。子路认为,除保安民,要靠勇力。孔子教化子路:天下无道久矣,刀枪剑戟,争来斗去,恶人有增无减,人民依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改变天下无道的现状,必须施行仁政,以仁德治天下,以礼仪化苍生,使人人向善弃恶。孔子的理论打动了子路,子路拜于孔子门下。
孔子收孟氏兄弟为徒。孟僖子临终嘱咐两个儿子去拜孔子为师。孟僖子是鲁国的三桓之一,政治地位仅次于季平子。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孟僖子陪同鲁昭公出访楚国,途经郑国,郑伯慰劳鲁昭公,昭公君臣面面相觑,不知相仪之礼,无以应酬。昭公君臣抵达楚国境内,楚王在郊外举行盛大的郊迎之礼,昭公君臣又不知所措。在鼓乐齐凑、众目睽睽、事关国仪的外交场合,孟僖子羞得无地自容、大汗淋漓,回到驿馆,一病不起。归国后,孟僖子视此次出访为平生奇耻大辱,于是遍访名士,虚心求教。他屈尊登柴门问礼于孔子,孔子的学识很使孟僖子折服。孟僖子为了巩固孟氏家族在鲁国的地位,临终交代两个儿子: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达者仲尼,圣人之后也,若必师之学礼焉,以定其位。孟氏兄弟谨遵父命,安葬了父亲之后,便拜孔子为师。孟氏兄弟,长者孟懿子,年近三十;幼者南宫适,约十多岁。
孔子收冉雍、闵子骞为徒。经颜路和冉伯牛介绍,约四岁冉雍的和十五六岁的闵子骞拜孔子为师。冉雍家穷,其父沦为贱民,无力照看自己的妻儿,冉雍一直由冉伯牛和颜路照顾。闵子骞极有孝心,不计较后母刻毒,曲阜城里流传着他孝悌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