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想到齐国某条出路,结果被追杀而逃
■出奔到齐国,希望被重用,却因晏婴的阻挠而被疏远
■高昭子密令心腹暗杀孔子,公皙哀暗中保护孔子安全出境
■孔子在齐国最大的快乐就是闻韶乐
从35岁到37岁,孔子在齐国。时间大约在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年底至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春,时间约一年有半。
一、出奔到齐国,希望被重用,却因晏婴的阻挠而被疏远
孔子到了齐国,晏婴接待了他,把他安顿到了馆舍。孔子希望晏婴会像鲍叔牙推荐管仲那样把自己推荐给齐景公,得到齐景公的重用,然后辅佐齐景公一步步地在齐国首先实现自己“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再推而广之,开创“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晏婴认为齐国要是重用孔子那就完了,所以自己只能跟孔子做朋友,决不能让他上殿称臣。晏婴不仅不向齐景公推荐孔子,还阻挠齐景公任用孔子。
孔子指望晏婴不行,拜访了高昭子。高昭子与晏婴是政敌,多年来在与晏婴的较量中一直处于劣势。高昭子也想借助孔子的声誉和力量斗败晏婴。高昭子向齐景公推荐了孔子。
齐景公接见了孔子,并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政在节俭。齐景公非常喜欢孔子,要把尼溪一带封给孔子作食邑。
晏婴决不同意给孔子封邑并任用孔子。晏婴的理由:像孔子这样的儒家,能言善辩,这种人不是法律能管得住的;他们傲慢、自大,这也不是一个做下属的好人选;他们讲究厚葬,糜费钱财,这也不能成为齐国的风俗;他们周游列国,追求做官,这样的人也不大靠得住。
晏婴在齐景公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任用孔子,没有晏婴的同意是万万不行的。因为晏婴的劝谏,从此以后,齐景公也就比较冷淡孔子,甚至最后暗示孔子:吾老矣,不能用夫子。孔子只好离开齐国回鲁国。
二、高昭子密令心腹暗杀孔子,公皙哀暗中保护孔子安全出境
孔子拜访了高昭子后,高昭子把孔子请到了他的府第居住。
子路去看望居住在堂阜的鲁昭公,鲁昭公送给子路一对玉斗,请其转交孔子赠给高昭子,请高昭子劝谏齐景公派兵帮他回国复位。并把一对玉环送给孔子,一件羊羔皮衣送给子路。子路向孔子报告后,把三样物品都送给了高昭子,请他办事。高昭子趁晏婴离京视察,说通了齐景公,派大军伐鲁,帮助齐景公归国复位。兵至郓城,晏婴遣使日夜兼程赶至郓城,急令班师,昭公复国半途而废。这让高昭子再次败在晏婴手下。高昭子想利用子路暗杀晏婴。子路把这事告诉了孔子。孔子愤怒离开高昭子府第,搬回馆舍居住。这等于孔子和高昭子也闹翻了。于是高昭子要暗杀孔子。晏婴向孔子通风报信,请孔子赶快离开。孔子师徒即刻动身,淘好的米水都没有来得及沥干。孔子被追杀时,高昭子家的一位侍卫,暗中保护了孔子师徒。孔子师徒得以安全离境。
这位侍卫叫公皙哀,两年前与鲁女戚秋子成婚。戚秋子娘家居住在曲阜城阙里,与孔子是近邻。戚秋子在娘家时常偷听孔子讲学,深明孔子思想之精髓,她嘱咐丈夫要暗中保护孔子。
公皙哀救了孔子,并拜孔子为师,表示日后必到鲁国求学。
三、孔子在齐国最大的快乐就是闻韶乐
晏婴虽然极力反对齐景公任用孔子,但对孔子的人品、学问还是非常敬佩的。晏婴向孔子说:为齐国计,屡阻国君任用夫子。并指出:天下大势已定,天子衰微,诸侯纷争已有百年,各诸侯国求自强迫在眉睫,容不得慢条斯理树仁育德。但晏婴私下与孔子还是朋友关系,并曾带领孔子欣赏韶乐。
晏婴请孔子欣赏的韶乐就是尚书中所说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韶乐,一般人难以听到,它是舜帝之曲。孔子欣赏了韶乐,和乐师一见如故。孔子向乐师请教音乐:韶乐在前,武乐灾后,武乐为什么不仿效韶乐而竟歌词晦涩?乐师解答:因舜、武两人处境不同。舜处顺境,唐尧先将两个爱女妻他,后将帝位让他,虽则也是以臣继君,却由禅让顺受而得,所以他常处乐境,发明五弦琴,作《南风》歌,歌云:‘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武王所处的是逆境,他载着文王木主,东征伐纣,遇见伯夷、叔齐跪在马前谏道:‘以臣伐君,不仁也!’伯夷、叔齐乃孤竹君二子,并非商纣臣子,因素知文王仁德,不愿武王建逆礼之功,故而叩马谏阻。武王虽得了商纣天下,却逃不了以臣伐君的公论。身处逆境,作乐记功,不便尽量显扬功德,尽量形容旧君的罪恶,于是变成或吞或吐,寓意曲折的武乐了。自此以后,孔子专心习《韶》,三月不知肉味。
四、除问政外,齐景公问孔子的其他问题
一天,齐景公临朝,见一只单足鸟飞落殿前,展翅而跳。齐景公很奇怪,问谁识此鸟?无人能对。派高昭子请教孔子,孔子回答说:“此鸟名商羊,乃是水兆。”孔子解释:昔者有儿童屈一足,张两手,且唱且跳道,天将大雨,商羊起舞。今齐庭见此鸟,必有水灾,应速告百姓开沟疏渠,修筑堤防,以免大水成灾。孔子的建议使齐国避免了一场水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