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孔子到楚,也没有得到重用
■孔子到楚,没有被楚昭王重用成,待在负函,与叶公交情不错
■楚昭王没有重用孔子,孔子在楚时间不长就离开
公元前489年,63岁的孔子被楚国边防军队从蔡国幽谷救出后,顺利到楚。孔子去了楚国叶公的采邑叶,呆在负函(今河南信阳),与叶公交情很深。楚昭王欲重用孔子,因为楚令尹子西的阻拦,没有被重用成。孔子在负函时间很短就离开。
一、孔子到楚,没有被楚昭王重用成,待在负函,与叶公交情不错
(一)进入楚境,到达负函前,经历的一些事情
孔子进入楚境,没有直接到楚国都城郢,先去了负函,拜访当时的贤名政治家叶公沈诸梁,途中被几名隐士讥讽。
1、路遇两小儿辩日。孔子回答不了小孩子的问题,如实说不知道,被小孩子讥讽:人说你是无书不读的圣人,谁说你知道得比别人多呢?
2、隐士唱歌劝孔子。一狂人在孔子面前唱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唱完扬长而去。告诫孔子应该归隐了。
3、问渡口被讽。途经一条大河,孔子师徒不知道渡口在哪里。见一老者身背渔篓,手提渔叉,从树林里走出来,边走边唱:沧浪的水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泥脚。孔子正要子路去问路,那老翁竟睬也不睬地走了。不远处有两个人正在拉犁耕地,子路走过去向他们打听渡口。其中一位大汉问道:那位执辔者为谁?子路回答是夫子孔丘。大汉又问:是鲁之孔丘吧?子路说是。大汉讥讽道:鲁孔丘号称圣人,率弟子周游列国,车辙足迹遍天下,他自知渡口所在,何必来问我等农夫。子路躬身问另一位,满身泥巴的胖子问道:你是何人?子路谦恭地回答说是仲由。胖子问:是孔丘弟子仲由吗?子路说是。胖子规劝说:乱世轰轰,已遍天下,何人能够治平?你与其追求避人之士,岂若跟随我等避世之人呢?胖子说完,二人拉着犁继续耕地,不再理子路。子路回到孔子身边原原本本地讲了,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若不与人群相交,又与何相交呢?
4、荷蓧丈人招待子路。子路问路返回时不见了孔子和同学,路遇一位老人用手杖撅着竹筐,边走边吟。子路问可曾路遇我们夫子?老人讥讽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老人说完,放下竹筐,扶着拐杖,开始摘取篱边的芸豆。子路垂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等待老人训话。老人自称无怀氏,留子路晚上住到他家里住,并让他的两个孩子见过子路,交代杀鸡具馔,招待客人。第二天,子路醒来,告别老者,找到孔子,给孔子讲了自己的经历。孔子说无怀氏是避世高人,让子路再回去代致敬仰之辞,并告以君臣之义及访问列国之苦衷。子路回到无怀氏家中,无怀氏已经带着两个儿子出门远游了。
(二)孔子在负函与叶公的交往
1、直者之辩。叶公治理负函,事事公开,听论无私,以直道对待百姓,负函民众多率直无私。叶公举一例证明其辖邑人民之直。例子说,有一少年,其父攘羊,羊主查究,少年率直出面作证,证明羊为其父攘窃,并已入市脱售。少年直躬无私,人人称誉。孔子说他们那里的直者并非如此,持躬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父为子隐恶,子为父隐恶,虽不求直,直在其中。并指出,古训说,子不言父过,子证父攘羊,违反天理人性,虽直不足取。叶公听了不以为然。
2、叶公问为政之道。叶公说自知才智不足,不敢入朝为官,请问为政之道,应该如何?孔子说:当政者当正心修身,施惠于民,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譬如北辰,高挂天空,众星环绕。居上位者能以德为政,便可不动而化民,不言而民信,无为而国治;所守虽简而能御繁,所处虽静而能制动,所务虽寡而能服众。尧、舜、禹、汤、文、武,能得天下,无不如此。孔子还断言,吴、楚结怨,吴虽破楚灭越,威震东南,兵强将勇,府库充盈,但楚无吴患,吴必亡国。原因是吴国夫差亲佞、好色、忘义、远贤,四害兼具。
3、叶公问如何掌刑执法。叶公问掌刑执法该怎样?孔子回答说力戒者有五。一戒枉法。冤狱皆有枉法而成。遇有冤狱,细心审察,力为昭雪。二戒徇私。若有徇私,则说项求情者纷纷而来,如何应付?不徇私,执法如山,王孙将相犯法与庶民同罪,说项求情者自绝。三戒纳贿。纳贿即为贪财,为官吏之大忌。不纳贿就是清廉自爱,秉公治狱,人民则爱戴若父母。四戒不慎刑。慎刑,就是谨慎用刑,不可屈打成招。不慎刑,就是滥用刑罚,使无辜百姓备受刑罚之苦,于心何忍?五戒不梗直。梗直就是忠梗率直,铁面无私,哪怕公侯将相犯了法,也要奏请君命治罪。不梗直,则有权有势者犯了罪,不敢直奏,使他们得以逍遥法外,则天下必乱。此五戒乃掌刑执法之金科玉律。
4、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知该如何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告诉他,孔丘为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如此而已。
二、楚昭王没有重用孔子,孔子在楚时间不长就离开
楚昭王欲重用孔子,因为楚令尹子西的阻拦,没有重用成。孔子在负函时间很短就离开。孔子的弟子多仕于卫,孔子在楚没有前途,孔子在卫的弟子们纷纷邀请孔子离开楚国,返回卫国。公元前489年,孔子63岁的时候,离开楚国奔向卫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