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回到鲁国,去拜谢鲁哀公和季康子
■孔子迎来集中讲学的第三个时期,收曾参、子张、子夏等为徒
■季氏将伐颛顼,冉求帮季氏敛军费,孔子痛骂冉求并与之断绝关系
■孔子冒着危险去劝说盗跖
■孔子打消出仕从政的念头,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和编修六艺的工作
■西狩获麟,孔子绝笔
■齐国田常弑君,孔子忍不住愤怒,进谏鲁哀公和季康子出兵讨伐田常
■冉伯牛患恶疾,颜回、子路先后离世,风烛残年的孔子痛遭打击,73岁逝世
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回到鲁国。鲁国尊孔子为国老,但并不重用。孔子明白了自己在生前将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也不再求仕,于是再度投身教育,并开始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寓于著作之中。公元前481年,鲁哀公西狩获麟,孔子绝笔。风烛残年的孔子白经历了爱徒颜回、子路去世,深受打击,在公元前479年,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73岁。
一、孔子回到鲁国,去拜谢鲁哀公和季康子
(一)孔子去拜谢鲁哀公
孔子去拜谢鲁哀公,按照当时的惯例,国君见了贤人是要问政的,但鲁哀公这个昏庸之君,毫无准备,心中也没有什么题目,只是礼仪性地随口而问:何为则民服?孔子回答:选用正直之人,置于邪曲者之上,则民服;选用邪曲之人,置于正直者之上,则民不服。鲁哀公又问:何为正直之人?孔子说:见利而思义,见危而献身,安贫而乐道,不食诺言者,是为正直之人。
鲁哀公大概恢复了孔子俸粟六万的待遇。
(二)孔子去拜谢季康子
1、季康子对孔子的心态。季康子把孔子迎回鲁国,尊为国老,对孔子采取恭温怀柔的政策,比较恭敬和亲热。一是为了既适应当时各国诸侯竞相“礼贤”、“养贤”的风尚,二是为了借用孔子的文韬武略、满腹经纶和孔门弟子的文武才干来进一步控制鲁国的政权,使鲁国复兴,不再受强国的凌辱。
2、孔子去拜谢季康子。孔子感谢季康子以重礼把他迎回鲁国,使他结束了14年之久的流浪生活,得以落叶归根。季康子向孔子问政:请教如何才能治理好政事?孔子说:正者,正也。为政者率先行正路,百姓谁敢肆行偏邪。正说着,冉求进门请示,偷盗季府珠宝的人已抓获,如何处理?季康子说杀掉。孔子请求饶恕偷盗者。季康子说:杀掉无德者,亲近有德者,不正是君子之举吗?孔子说:治理政事,何必用杀呢?为政者自己尽做好事,百姓亦会效法。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草随风倒。孔子的话说得季康子很不高兴。孔子说:为政者当以仁化民,以德治天下,并废除刑罚。治国,当宽猛相济。政宽则百姓慢,慢则当纠以猛;政猛则百姓苦,苦则施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则政和而民服。孔子的“宽猛相济”之论使季康子心悦诚服。
二、孔子迎来集中讲学的第三个时期,收曾参、子张、子夏等为徒
孔子归鲁后,被尊为国老,没有实事,只能继续他的教育事业,孔子又迎来了集中讲学的第三个辉煌时期。他的杏坛又焕然一新,听讲的人数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整个杏坛经常被围得水泄不通,孔宅墙头上、周围的树上,到处都是听讲的人,非常热闹。这个时期,孔子又收了一批弟子,比较著名的有曾参、子张、子夏等。
曾参简介。曾参是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嘉祥县),字子舆,是孔子早期弟子曾点的长子。曾参比较注重自身的修养,曾倡导吾日三省吾身。他以孝道出名,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便是曾参一手教导成长起来的,子思又传孟子,可见曾参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传道者之一,被后世尊称为曾子。
孔子批评曾参不孝。曾参7岁的时候帮父亲锄草,锄断了瓜秧,父亲曾点火冒三丈,骂曾参把草连根锄掉、如何开花结果!曾参说把根接牢,培以基肥,何愁不能结果呢?曾点大怒骂道:将你的头斩下来,还可以继续生长吗?并一锄打去,打得曾参不省人事,昏死过去。曾参醒后,微笑着对父亲说:往日儿有过失,父亲用力扑责。今日参罪该杖责,父亲竟手下无力,莫非年高力衰了不成。曾参说罢,退入卧室,弹琴唱歌,以此告诉父亲,自己的身体并未受伤。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批评说:七岁顽童,不懂农事,锄断瓜秧,系情理中之事,点何以要如此暴怒杖责呢?禽兽尚知慈爱幼雏,点身为人子,岂不知乎?参既受杖责致昏扑地,生命并非儿戏,为何要鼓琴作歌,表示身体安康呢?昔者虞舜有顽父瞽瞍,舜尽孝道于瞽瞍,瞽瞍溺爱次子,误听象之诈言,欲使舜临险池,舜并未远避他方,受小棰则忍受,受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曾犯不父之罪名,舜亦不失为孝子。如今参委身以待暴怒,昏死而不逃避,倘若真为尔父杖死,岂不陷尔父于不义吗?是为最大之不孝。
孔子批评曾参出妻不仁。曾参的妻子为曾参的继母做饭,因肚疼藜藿欠一点火候未熟,继母告状,曾参把妻子休了。孔子知道后批评说:结发夫妻,情深意厚,为一藜藿小事而休妻,人伦何在?禽兽尚知恩爱,吾弟子难道不知?妻子藜藿未蒸熟,可以教诲,人非神仙,孰能无过?有过则休之,仁义安在?
三、季氏将伐颛顼,冉求帮季氏敛军费,孔子痛骂冉求并与之断绝关系
颛顼地处东蒙山下,邻近多山,为盗贼啸聚之所,出没无常;颛顼邻近季氏费邑,费邑富家,时遭盗劫,不得安枕,将谋远避。季氏担忧如果不趁早把颛顼拿下,必将成为子孙的后患。于是,决定讨伐颛顼。冉求曾劝季康子不要讨伐颛顼,但作为家臣,他也不敢过多地干涉主子。季康子让冉求帮他解决讨伐颛顼军费不足的问题,冉求提出了改丘赋为田赋的增税计划,农民的负担增加了一倍。季康子为了自己的军事行动能赢得支持,让冉求去和孔子商量。因为孔子是国老,有了国老的支持,实行起来就会比较容易。冉求向孔子禀告后,不但没有获得孔子的支持反而遭受一顿训斥。
冉求的增税计划实行后,引起百姓极大不满,孔子指责冉求做了错事,并指出:君子之过,犹如日月之蚀,人皆得而见之;如果改正了,人皆仰望之。冉求说他只是家臣,对季康子也没有什么办法。孔子大怒,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宣恶言,对冉求和学生们说:我不再是冉求的老师,冉求也不再是我的学生!丘之弟子需助善为贤,不得助纣为虐,小子们可鸣鼓而攻之!并宣告从此不再过问政事,更不出仕,要专心讲学,删诗正乐,赞易定礼。
事后,孔子很后悔,很痛心,他意识到自己对冉求太苛刻了,委屈了他。孔子问自己:自己14年前为什么要离开祖国而出走呢?自己曾正言直谏、委婉谲谏、弃官降谏,结果什么能让当权者弃恶从善?连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强求冉求做到呢?孔子深感内疚和不安。
四、孔子冒着危险去劝说盗跖
盗跖率兵七千余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驱人牛马,取人妇女,食人肝肉,孔子听说后坐立不安,忧国忧民。为了普通百姓不再遭受杀戮,孔子决定前往盗跖聚居地泰山去说服杀人魔头放下屠刀。弟子们劝孔子不要去冒这个险,孔子十分自信地认为盗跖不会对他怎样。孔子派人召回子路,由子路、子贡陪他前往。
孔子求见盗跖,盗跖不见,传话骂孔子作言造语,多辞谬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最大极重,让孔子疾走归,否则将以子之肝剖而食之。孔子说与盗跖之兄柳下季为友,坚持一见。
孔子见到盗跖,见盗跖透着一股英武豪气,劝说道:天下有三德,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而皆爱之,此上德也;智维天地,能辨万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足以南面称王矣。今将军兼此三德,而名为盗跖,孔丘窃为将军耻而取焉。将军若听臣言,臣请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为将军造大城数百里,立数十万户之邑,尊将军为诸侯,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
盗跖骂孔子:谬辞胡言耳!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并反问孔子:权贵们为什么什么也不干而粮食满仓、貂皮满墙?天下之国有几个是以德而取,有德者几有善终?
孔子听了大吃一惊,万万没有想到杀人巨盗竟有如此雄才利口,心中动了惜才之心,暗想要是能够说服他此人定可成为一代明主。但孔子的理论打动不了盗跖,盗跖最终派卒送他下山。孔子拱手拜礼而别,当他走到车前执绥登车时,三次失手。上车之后面如死灰,目茫无见,拂面拭汗。面对杀人魔头,孔子在盗跖面前可以毫无惧色,行不失礼,但实际上孔子身处魔窟,也是十分害怕的。孔子回过神后说:此行无异于拔虎毛,拽虎尾,编虎须,险不免于虎口哉。
五、孔子打消出仕从政的念头,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和编修六艺的工作
孔子自从与冉求发生了那场风波之后,便完全打消了出仕从政的念头,对自己的政治生活也看得淡了,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和编修六艺的准备工作。有人问孔子:为何不从政了呢?孔子坦然地回答说:只要能发生政治影响,便为政治,难道非出仕为官才算从政吗?孔子将办教育,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人才和编修六艺,也看作是政治。
孔子这时候已经觉得无法在生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他很久都没有梦到周公了,只能靠弟子和仁人们继续努力了。为了后来人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能够用自己的道去建立大同社会,69岁的孔子决心编修整理六艺,把自己的学识留给后人。孔子向弟子们讲明了修订六艺的打算和迫切感,阐明了修订六艺的指导思想。孔子说修订六艺的主要目的是借文献典籍传道施教,要把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方法论的精神体现在文献中,不语怪、力、乱、神,要述而不作,微言大义,寓作于述,或以述为作,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决定了要修订六艺后,开始争分夺秒地工作,并让部分弟子参与编修六艺的工作。
孔子的参考文献很多,但他依然说:夏礼,吾能言之,其后代杞则不足以作证;殷礼,吾能言之,其后代宋则不足以作证。此乃典籍不足之故也,若足,则吾可引而证之。
孔子修订《诗》、《书》、《礼》、《乐》。孔子非常重视《诗》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在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交际上的重大作用,因而一生从未间断过搜集《诗》的各种抄本,特别是在周游列国的14年中,足迹几乎遍及中原各诸侯国,为搜求《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而等到坐下编修六艺时,手中已经掌握了各种抄本的诗篇三千多首。孔子与子夏经过几次研讨,确定了修订《诗》的基本框架:1、删汰、合并重复的篇章。2、零落不全而又有重要价值的要参照其他抄本将其完善起来,不成章的令其成章,不成篇的令其成篇。3、要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雅归雅,颂归颂,使其不紊乱而各得其所。4、进行音乐上的加工和整理,凡没有乐曲的诗,要为之谱曲,凡乐曲不健康,不合《韶》《武》的,要重新修订。最终,《诗》成三百零五首,首首有乐曲,孔子都能边弹边唱。
孔子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了《诗》、《书》、《礼》、《乐》的编修工作。
孔子在修订六艺的过程中经历的几件事:
1、鲁国太师向孔子求教音乐。孔子说:乐理不难知晓,初则激越醒耳,继而纯然和谐,清新明朗,最后余音袅袅不绝。于是一曲演奏而成。
2、魏文侯向孔子请教古乐知识。子夏代孔子会见并讲解。
3、鲁昭公夫人孟子卒,孔子以礼吊唁。孟子是吴国人,与鲁同姓。按照当时的礼仪和习俗,同姓不得成婚,所以吴孟子死后没有按照国君夫人之礼埋葬。在孔子看来,同姓成婚,失礼的是鲁昭公,而不是其夫人,既然做了国君夫人,就应该以国君之礼对待。
4、孔子纠正司历之过。十二月,鲁国发生蝗灾。冬季有蝗灾,这是亘古未有的事,人心惶惶。孔子指出:每年十月,心星西沉,天气变寒,万物蜇毕。今心星尚在,天气煦暖,蛇蝎活跃,当为九月。此非天道反常,乃司历之过也。
5、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孔子69岁的时候,少孔子20岁的孔鲤先于父亲离开人世。这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孔子说:死生有命,丘岂能阻拦。
孔子编修《易》。公元前482年,孔子70岁,开始着手编修《易》。孔子把《易》看成是一本反映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书。孔子认为,客观事物千变万化,大至国家兴亡,小至个人休戚,虽令人捉摸不定,但都有其一定的规律,掌握了这一规律,就可以趋吉避凶,决定行止。在孔子的72贤弟子中,商瞿对《易》最有研究,商瞿协助孔子编修《易》。孔子一生学《易》,但终未穷究其礼。孔子评价自己对《易》的研究说:倘能再加我数年光景,则我便可以充分把握《易》之内容与形式,而行无大过矣。
孔子作《春秋》。编修《春秋》,孔子常到鲁都曲阜的守藏室查阅资料。陈国人颛孙师,字子张,喜欢与孔子探讨相关问题。《春秋》本是各国旧史书的名称,孔子参照“鲁史记”、“周史记”及各国的史书,充实其内容,考证其真伪,舍齐其繁芜不合理的记载,摘取其事关大体的记录,编修成了一部前所未有的编年体新《春秋》。孔子深知,《春秋》,天子事也。孔子当时的身份是不能修史的,但为了通过《春秋》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留给后世明君效法;为了通过《春秋》教授弟子,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培养合乎自己理想的从政人才,继续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孔子不怕冒天下之大不韪。编修《春秋》时,子张问孔子: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吗?十世后之礼可预知吗?孔子回答说:殷沿袭夏礼,其所损益可知也;周沿袭殷礼,其所损益可知也。倘有继周而当政者,虽百世可知也。子夏问孔子:夫子仁政德治之理想,具体说来,该是如何呢?孔子回答说:齐一变而至于鲁,鲁一变则合乎大道矣。孔子为《春秋》定调:1、要真实,历史事件、天文现象发生的年月日都要精确无误。2、要有褒贬,有自己的见解,因而记载史实,不写事情的本身怎样,而写它应该怎样。3、以写史传人为主,极力冲淡神话色彩。4、要微言大义,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渗透到字里行间里去。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六、西狩获麟,孔子绝笔
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带领群臣到曲阜西边的大野(今巨野县境内)打猎,管山林的人——虞人捕获一只异兽。异兽在厮斗中折一前足,怪叫一声身亡。异兽獐身,牛尾,狼额,马蹄,高一丈二,头上长着一对肉角,光亮滑润。背部的毛都是巴掌大的旋轮,五彩缤纷,色泽鲜明,日光下耀人眼目。腹部的毛一律是淡黄色,没有旋轮,像狮子的鬃毛似的向左右分披,也很光泽。无人知晓异兽是何物,鲁哀公召孔子辨识。孔子看了说是麒麟。
孔子离开后走到一条小溪边,掩面哭泣,泪如雨下。弟子们不解,孔子解释说:麒麟,仁兽也,含仁怀义,音如钟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游必择上,翔必有处,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不群不旅,不入陷阱,不入罗网,文章斌斌。其出必明王在位,以示祥瑞于世。故帝尧时麒麟游于郊外,万民知其为祥,不忍伤其生;周将兴,凤鸣于岐山,百姓以为瑞,争图其形,麒麟也曾现于野。自尧至今,麒麟两现于世,今次出现,无明王在位,非其时也,故折足而亡于奴隶人之手,这叫我如何不因之而感伤呢?孔子长叹道:吾道穷矣!吾道穷矣!孔子说:丘犹麟也,麟之出,因不遇明王而遭害;丘生不逢时,不遇明王,故吾道难行于世,而终至于穷矣!子贡安慰孔子说:夫子之道,宏大至极,故世莫能行。纵然今日不见用于时,却可传至万古而不灭,一遇有道之明君,自能大行矣。如今各书著述已成,皆寄托夫子之道,故夫子之道犹如日月,必旷万古而长存,与天地同久远。
三天后,孔子将在曲阜的众弟子召集起来,向他们说:麟因出非其时而被害,吾道穷矣!好在所修的几种书均已完成,只有《春秋》一书,自平王东迁记起,直至今日,二百余年的大事可谓列举无遗。我以获麟为绝笔,从今而后的记述之责便落于你们身上了。
七、齐国田常弑君,孔子忍不住愤怒,进谏鲁哀公和季康子出兵讨伐田常
公元前481年,孔子71岁。孔子虽说不再过问政事,但有些事他还是忍不住要管。公元前481年六月,齐国发生内乱,齐简公与夫人在仓皇逃往舒州(今山东省东平县)的路上,被田常(又叫陈恒,或田成子)的追兵杀死。田常立齐简公的弟弟骜为君,也就是齐平公,自立为太宰。这件事虽与孔子毫不相干,但孔子不能忍受臣弑君的大逆不道,孔子沐浴、更衣、整冠,入宫求见鲁哀公出兵讨伐田常的大逆不道。鲁哀公让孔子直接去找季康子。孔子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位,遇到此等大事,敢不来报告吗?孔子找到季康子,季康子不答应出兵讨伐,孔子一面退出,一面自言自语地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位,遇到此等大事,敢不来报告吗?
宰予支持田常,在政变中被杀。
八、冉伯牛患恶疾,颜回、子路先后离世,风烛残年的孔子痛遭打击,73岁逝世
(一)冉伯牛患恶疾,孔子去看望
冉伯牛好学不倦,时时事事都以仁恕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对人宽,对己严,对上敬,对下爱,对同辈贤,在孔门弟子中德行仅次于颜回,但不幸得了麻风病,有传染性。孔子视学生如儿女,极爱护,不嫌弃。孔子去看冉伯牛的时候,冉伯牛不开门回避不见,只是把手从窗户里伸了出来。
(二)颜回去世
1、颜回的德行志向。颜回在孔子的弟子中排德行科第一,十分坚信孔子之道,即便在孔子泄气的时候,也毫不动摇地支持老师。颜回的志向是愿得明君贤主而辅佐之,使其明五教,知礼乐;使民不修城郭,不凿沟池,阴阳调和,家给人足,铸剑戟为农器,放马牛于原野;使夫妻无远离之思,千载无战斗之患。颜回最能承受贫穷之苦,他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往,终身无患难。颜回不出仕,他说:郭外有田可耕,种五谷聊以糊口,郭内有地可种,植桑麻赖以蔽体。
2、颜回殁世,孔子悲痛欲绝。孔子闻听颜回病逝,悲怆欲绝,高呼“苍天要我的命呀!苍天要我的命呀!”弟子们不解:孔子的儿子孔鲤死时,孔子只是默默地流泪,为什么颜回死了,孔子如此伤心欲绝。孔子说:孔鲤死,尚有孔伋在,孔门后继有人;而颜回殁世,有谁来继承丘之道、丘之学问呢?仁政、德治之理想有谁实现呢?丘不为回哭而为谁哭呢?
3、孔子不主张厚葬颜回。颜回的父亲颜路看孔子如此悲伤,对孔子说:我们父子同受业于夫子之门,夫子对我们恩重如山,请夫子用马车为回做椁,令其体面升天。孔子说:作为老师,本不该拒绝,可是,只有公侯、卿相死后才棺椁并用,寻常人死后不用椁,此乃古礼,丘不敢逾越,就连孔鲤死时,亦只有棺而无椁。况且,丘忝居大夫之职,出入岂能违礼而无车。孔子的意见:葬礼应趁家之有无,家贫只好从简。只要生者哀自心底而生,牢记死者之德行,则既顺人情,又合礼制,不必追求体面与排场。
子贡等同学对颜路承诺定当厚葬颜回。孔子视颜回如儿子,认为铺张厚葬是有违颜回本意的,他不主张大家厚葬颜回。孔子只说不可越礼,不宜厚葬,但并没有出面干预,但有子贡等同学的张罗,颜回的丧礼办得异乎寻常地体面与排场,大大地超出了礼所规定的原则,就连鲁哀公也屈尊参加了颜回的丧礼。孔子哭着对颜回说:此葬礼与你的身份相距甚远,这不是我的主意,是你的那帮同学们要厚葬你的。你生前视我若父,你死后我却不能将你当作儿子,致使你背上了违礼之名,请你原谅为师。
(三)子路罹难
1、孔子预料爱徒子路必死。公元前480年冬,孔子接到信息,卫国发生政变,太子蒯聩归国夺权而自立,成为卫庄公,卫出公逃到鲁国。孔子闻听大惊,哭着说:柴也归来,由也死矣。众弟子莫名其妙,孔子解释说:柴知大义,必能自全,由好勇轻生,其必死矣。傍晚时分,果然高柴从卫国逃回,向孔子报告了卫国的宫廷政变和子路遇难的经过。
2、子路遇难经过。卫灵公的大女儿,蒯聩的姐姐嫁给孔圉孔文子为妻,人称孔姬,生子名孔悝(孔叔),世袭父职,嗣为丞相,事卫出公,执掌国政。孔氏家有一小臣,名浑良夫,长得身材高大,仪表超群。孔文子死后,孔姬便与浑良夫斯通,并常派浑良夫偷偷到戚邑去会见蒯聩,姐弟里外勾结,想夺取政权。蒯聩在姐姐孔姬和浑良夫的帮助下,骗入相府,埋下兵甲,等孔悝入府,绑架了孔悝,要挟孔悝拥戴舅舅蒯聩复国,孔悝死不从命。卫出公闻听政变,携带眷属,逃向鲁国。
子路是孔文子任命的相府家甲统帅,在城外闻听政变,不顾一切往城里奔。高柴不顾一切往城外逃,遇见子路,告诉子路丞相已被蒯聩劫持,正在被逼迫歃血订盟,如今群臣四散,守城将士剑拔弩张,不知为谁而战,城内情况岌岌可危,劝子路和他一同离开。子路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丞相平时待我等不薄,如今正处水火之中,岂能坐视不救。高柴说,蒯聩和卫出公是父子争斗,我们何必卷入。子路不听,驾车入城。
子路入城,见高台上孔悝被蒯聩、孔姬、浑良夫和几员猛将围在中间,逼他订盟,旁边躺着一头流血的公猪。子路本想跳上台去厮杀,救出孔悝,害怕如此一来孔悝性命难保。子路在台下叫骂孔姬和浑良夫以及蒯聩,要他们下来与他决一死战。子路的英雄气概激起了相府家甲的支持,子路下令用火烧高台。蒯聩与孔姬、浑良夫等马上就要葬身火海,急命几名武士跳下高台与子路厮斗。可怜子路年过花甲,猛虎难敌一群狼,一不小心,被砍断左臂,帽子也跌落在地。子路高喊一声:慢!孔子教导说,君子死不免冠,待由将冠戴好再杀不迟。子路戴帽正冠后被剁成肉酱。蒯聩自立为卫庄公后,用陶罐装入子路的肉派使送给孔子,孔子见陶罐捶胸顿足,泪流不止地说,丘尝言由不得好死,今果然也。孔子命弟子在颜回的墓旁掘一新穴,将陶罐重新封好隆重安葬。
(四)孔子逝世
子路死后,孔子病倒,一个冬天一直卧床不起。新年过后,春回大地,孔子出现回光返照,能够下床活动。一天,孔子梦见自己坐于两柱之间,受人祭奠。孔子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开始交代后事。他对子贡说:夏之人死后棺木停于东阶,周之人死后棺木停于西阶,殷之人死后棺木停于厅堂两柱之间。丘乃殷商之后,死后望依古礼将棺木停于两柱之间。
公元前479年二月十一日,孔子与世长辞,终年73岁。孔子丧礼的隆重程度,超过了任何一个诸侯。三千弟子,除了殁世的几乎全都来了。大家在公西赤的主持下为孔子送行。鲁哀公也参加了孔子的丧礼。冉求等众弟子为孔子守孝三年,子贡为孔子守孝六年。有些弟子和鲁国人因为追念孔子,把家搬到孔子的墓旁住下有100多户,于是这里称为孔里。后来又把孔子的住房和讲堂,以及弟子们的宿舍改为孔庙,用以纪念孔子。现在曲阜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即始创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