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春捂秋冻”,护好这几个部位杂病不来扰!

 足三里遇上合谷 2016-09-30

  ?本文为《养生有道》栏目第159期内容,请转发分享到您的朋友圈,传播养生正能量,悦享健康好生活!

  “春捂秋冻”是很传统的养生经验,其实从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都是有其合理性的,为什么有冻与捂的区别呢?怎么捂,怎么冻呢?

  环境温度因素

  春秋两季者是过渡性的季节,昆明早晚温差大。春天室外温度高而室内温度低,如果减衣早了,容易受凉感冒;而秋天正好相反,室内温度高而室外温度低,不要急着穿厚衣服,以免出汗后受凉;春捂秋冻也要适度,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体质适当的增减。

  人体机能因素

  机体在春天的时候,由于冬天的惯性,人体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过早的减衣服会导致血管突然收缩,使一些基础性疾病加重,如高血压、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加重或复发;秋天气温降至15-20度,属于“凉而不寒”,如果过早的增加厚衣服,机体没有适当“凉’刺激,体温调中枢得不到应有的煅烧,不利于适应寒冷的冬天。

  中医养生因素

  养生讲究辨证施用、三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注重辨别人们的体质特点,并根据体质特点、所处地理环境特点、发病季节的气候特点,提出合适的养生改进措施,从而达到保持身体健康,机体功能正常的状态。

  根据季节来划分,一年四季中饮食要顺从春夏秋冬的交替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身体四季的不同需求,正是所谓的“因时养生”。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总结出的四季养生方法是科学的阐释。首先,春季是由寒转暖、大地回温,阳气初生,故养阳是顺应气节的养生之道,在春天过早的暴露,容易耗损阳气,并使冬天积累的寒气加重,阻呃气机运行,食宜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过早的穿厚衣服,容易出汗而易伤津液,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怎么捂,怎么冻呢?

  不管是春捂还是秋冻,以下这几个部位既是人体重要脏器的部位,需要相对恒定的体温来保护,也是人体经络的汇聚地,都是不能受凉的。

  腰眼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出现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精神容易困倦疲乏等症状。因而经常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可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肚脐及腹部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腹部特别是肚脐是不能受寒的。由于这个部位特别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穴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胃部怕冷、经常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肚脐的保暖,可经常热敷此部位。

  背部

  人的背部关系到人的脊椎以及背部经络,与心肺相通,如不保护好,容易让风寒之邪透过背部侵入,引发疾病。其实,多穿一件背心就能很好地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

作者简介

  谢坚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中医肛肠科副主任医师,91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从事临床医学工作24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