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感动的“行为艺术”(原创)

 從頭再來916 2016-09-30


看过有人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你是爱上你做的事情,还是爱上做那事情时的自己呢。


说的就是在表演的时候,一定要有一部分跳出自己,去看正在行为的自己,这样会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更完整。


心理治疗师有个训练,学名叫“均匀悬浮”状态,意思是治疗师在做治疗时一部分要跳出自己的角色,看到自己与求助者之间的互动,包括正在发生的一切。


正念、冥想、禅定、内观等似乎说的都是一个事情,就是让自己知道:我在做什么。


跳出自己看自己,这是多么难的事情啊。




特别是自己陷入情绪中时,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我们通常说旁观者清嘛。


觉察自己,是很多人在修炼的内功,而在中国的“评价”文化系统内,觉察自己,比去评价自己对错或者评价别人好坏,要难得多。


我们处在分裂的环境中,一头是圣人,一头是魔鬼。


彼此评价,无法妥协,那就用圣人的标准去评价别人吧。


现在社会中,大众可以指手画脚的地方很多,还可以匿名。


指责完一通就可走人,扣给别人一坨“大便”,在旁边很阴邪地笑着。


那一秒钟情绪也配合得很好,你是因为别人的行为而感觉愤怒,还可以自恋一下:“我,是个好孩子哦”。


这叫做投射的“行为艺术”,把自己不愿意面对的阴影扔给别人。


比如在我很小的时候,看过一群女人在谈论另一个女人“破鞋“的事情。


唾沫横飞,脸上鄙视神情的背后也有落寞,甚至是憧憬,只是这样的表情绝对不能让人看到,必须一闪而过。


她们需要用欺骗自己和否认的方式,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


热衷谈论一件事,这代表着我们自己有欲望被激发出来,并且不能被自己接受。


所以,古代圣人就说了“闲时莫论人是非”,敢情是闲了就喜欢论他人是非,很有精神分析的意境呢。


朋友或者闺蜜失恋,我们又有展示智者的舞台了。


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横空出世,带着唾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总要想改变朋友的认知和感受:听我的,没错的。


殊不知,自己活成个鬼火亮,总愿意扮演太阳去照耀别人。


这又是一个行为艺术,名字叫:看,我比你能。




从关系心理学的角度去看,一般管不好自己事情的人,更热衷于管别人的事情,因为那样才能体会到存在的价值。


我自己也曾经这样,很羞愧汗颜!


又有多少心理咨询师正在做这样的事情呢?


恋爱,很美好。


只是为什么会有相见不如想念,为什么又有相爱容易相处难这样的俗语和现象呢?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谈恋爱,其实是在完成一个我们自己设计的行为艺术。


说白了,你没有和别人谈恋爱,你只是爱上了恋爱的感觉,你爱上了做谈恋爱这件事情的自己而已。


某次,在某大楼前看到一男手捧玫瑰等人


一对男女出来,鲜花男迎上去,几句话后开始动手,先打那女的一耳光,再与男人纠缠动手。


后来搞清了事情原委:


鲜花男曾与此女为同事,鲜花男喜欢她,而此女一直婉言谢绝,鲜花男不断纠缠,以致此女不敢一人下班,遂找一男同学护驾。鲜花男屡劝不止,自认为对女孩子是真爱,痴心不改,并日日守候,终于发生冲突。


鲜花男真的爱那个女孩子吗?


看下此故事在鲜花男心中的演绎:我爱的女人,我要追求到底,只要她不结婚,我就有权利。


而女孩子的心理版本:这人很讨厌,我已经说了这样了,还纠缠我,我很害怕。


看来,鲜花男的行为艺术叫:我的眼里只有你。


并且,他一定爱上了那个“痴情情圣”的自己了。


别人的拒绝,其实是让他“现实照进梦想”。


这样落地的感觉,会被他自我评价为“我不值得被爱”。


这样的体会,是何等痛苦。




所以,他需要在自己的世界里继续。


如果有人打破他的梦想,那就是敌人。


哪怕那个人是他“爱”得一塌糊涂的女孩子,他也照样攻击。


琼瑶阿姨是个大忽悠,她总把完美的爱情模式呈现出来,很多不懂事的男女会按照那个模式去恋爱。


而那样的爱情故事总要演绎得很唯美,不感天动地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谈过恋爱了。


人和人的关系要有“我”有“你”,而多少人的关系中都是“我”与“TA”呢?


我要的只是一个苹果,但你给我一车香蕉,我该感激吗?


是的,你认为的我其实是“你心里的那个”TA”,你去满足和爱的是那个人,不是我,因为你根本连我的需要都不知道。


这是你的行为艺术。


我们的父母总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来养育我们,那是他们的行为艺术:我要做个好父母。


所以,他们开始一切都付出给我们。


我们接受还好,但是一旦我们提出我们自己的需要,那就是逆天:“你怎么会要那样呢?”


我们的需要变成了一个神话,比如我们要的“爱与自由”。


开玩笑,你自由了,他们靠谁去报恩?


所以,孝顺文化屹立不倒,一直被推崇。


总见这样新闻,孩子集体为父母洗脚,称为是“感恩”教育。


呵呵,发明这样方式的人实在是脑残。


总认为别人的思维与TA是一样的,TA理解的关系是这样,所以也就认为别人也是如此;


TA突然灵光闪现,发现这个设想可以解决TA内心的愧疚与无奈,并且能感动自己。


于是有了一点权利后,开始就强加给别人,利用权威给孩子洗脑。


本来教育以人为本,反而称为TA演绎“孝子”行为艺术的土壤,还让那么多人陪TA一起演绎。


笔者研究关系多年,总结出一句话:不以同理心和理解他人为前提的为别人好,那都是“耍流氓”式的行为艺术。


只想感动自己,并控制他人,这种模式下说“爱”这个字,那是对爱的玷污。




本公号国庆期间暂停更新

祝大家假期愉快

我们节后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