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轲:我没打算刺秦,是你们套路太深!

 昵称34661179 2016-09-30

咸阳宫中嘈杂不堪,荆轲和嬴政游移纠斗,陛下群臣乱作一团掷物阻拦,而秦武阳伏地跪拜身若糠筛。




故事的结局流传千年,但故事过程却没人了解。仔细读《史记》发现,荆轲一直都没打算刺杀秦王,他也担负不起英雄的响亮的名号。

千百年来,文人对于荆轲的溢美之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暴秦的反抗。但感情不能代替史实,溢美之辞也无法掩盖惨烈的失败。

刺客的自我修养

冷兵器时代要想突破重围行刺帝王非常难,为保证结果必须要短兵相接一刀致命。然而近身肉搏的时候三拳难敌四手,乱拳也能打死老师傅。所以行刺者必须做好行刺结束,且不论成败,都要沦为护卫刀下鬼的心理准备。




行刺过程也困难重重,不动声色绕过重围出现在帝王面前需要相当的胆识,临危不乱一刀致命则需要高超的武艺。

这也形成了一个悖论,让一个脑子好使的人去完成一次对皇帝的刺杀太困难,因为他会问你凭啥?而让一个五大三粗莽夫的人去刺杀皇帝又不现实,因为这做这事儿得胆大心细脸皮厚。

所以策划者需要给刺客从心理上建立一个架构一套理论体系来支撑他们完成任务,保证行刺者在整个过程中都有着“视死忽如归”的决心。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刺客祖师爷阿萨辛曾经设置了一套专业培训体系:

他在鹫山建了巨大的城堡,购买小孩子从小培训。小孩们白天学杀人,晚上被洗脑——服务阿萨辛,死后上天堂,蜜糖奶油享之不尽,美女百依百顺。待到小孩成年,下药迷昏放进阿萨辛的后宫享受一次,然后迷倒再带出后宫。享受过“天堂”待遇的刺客们,对阿萨辛更加膜拜,巴不得早日献出性命。

所以阿萨辛的刺客效率非常高,毕竟别的刺客只为赚钱,他的刺客为的是上天堂。周围的国家被阿萨辛勒索了个遍,遂成为巨富。暗杀的英文assistant 词根即来自波斯语阿萨辛。



图为传说阿萨辛派的首脑——山中老人


同样,春秋时期的其他几个著名的刺客,也都是有强大信念作为支撑。例如:


  • 号呼“士为知己者死”的豫让。在他第一次行刺失败以后为继续使命,生吞火炭毁掉喉咙,涂抹生漆毁掉皮肤。在街市上乞讨时偶遇妻子,他也一言不发视若路人。

  • 专诸因姬光不但厚待自己而且还为自己母亲养老送终,而产生了巨大了的信任和报答之情。

  • 聂政则是感激严仲子的知遇之恩,而且他本身就是一个讲究江湖义气草莽之人。


所以刺客得是那些,你以礼相待,他肝脑涂地,你言行轻訾,他睚眦必报的人。



聂政


和其他的刺客相比,荆轲的经历就比较特殊。“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显然早年荆轲是想要成为冯驩那样的门客谋士,而非一个刀头舔血的人。

荆轲曾经到榆次游历,与盖聂论剑,言谈之间中盖聂瞧不上荆轲的修为,就怒目而视。可荆轲并没拔剑决斗证明自己,而是灰溜溜离去。这种态度很像担负胯下之辱的韩信,而非眦睚必报的武士。




之后荆轲结交了一个不错的朋友高渐离,他们整日喝酒吃肉击筑高歌,郁悒得状态又像竹林七贤。《史记》评价他“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从荆轲的经历来看,他压根不像一个行刺帝王的刺客,甚至武士都算不上。

一开始荆轲是拒绝的

郁郁不得志的荆轲后来认识了隐士田光。田光对荆轲很欣赏,除了欣赏还是欣赏,什么条件都没谈就给了荆轲“爱的供养”。然而“爱的代价”是极端沉重的!

太子丹谋划刺杀秦王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这位田先生,登门拜访之后,田先生也吐露实情:我老了,担负不起这个重任,我推荐我的朋友荆轲。太子丹只好表示找别人可以但这件事情不能泄露。

田光和荆轲的交流非常值得玩味。

田光对荆轲说:我养你这么久全燕国都知道。太子丹来找我刺秦王,我觉得我老了,我也没跟你见外,就推荐了你,你就去见见他吧。

这段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老炮儿”。先摆明客观条件,我供养你吃喝这么久全燕国人都知道,这次的事情你要拒绝我,你在圈里就没得混了。此外,食君之禄得要担君之忧,刺杀的事情我也没跟你见外就推荐了你。




估计荆轲听了这段内心是崩溃的,有种吃完饭才知道大虾是38一只而不是一盘的感觉。所以勉为其难地回复了三个字:“谨奉教。”这句不是完全地同意,当然也没有反驳。

接下来田光说:作为一个长者啊,做事是不能让别人怀疑。太子告诫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一个人行事让别人怀疑,那就不算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说完以后田光就自杀了。

突入其来的变故让荆轲陷入困境。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去见太子,否则田光之死他解释不清,他在圈里混不下去。如果直接跑路,太子丹必然会视他为潜在的泄密者而追杀他。这是典型的黄泥抹在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面对荆轲的只有一个字屎(死)。

见到太子丹,荆轲转达了田光的遗言,太子也不含糊跪在地上咣咣地磕头。他不但磕头,还跪着爬到荆轲面前痛哭流涕,顺势讲了自己的计划:A计划是效仿曹沫劫持秦王签订合约;B计划是趁乱刺死秦王。




最开始说让荆轲杀人,其实他是拒绝的:“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住使。”太子丹哪管这个,继续磕头让荆轲不要推辞。勉强之后,荆轲才答应下来。

之后荆轲过了一段老鼠掉进米缸里的生活:“于是(太子)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说直白点,荆轲是威逼利诱之下,才勉强上了贼船的。

临行前的犹豫

在太子丹的供养下,荆轲活得逍遥自在,一直也不提刺杀的事儿。可树欲静而风不止。“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很心急,便去请荆轲:“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荆轲直接开出了自己的条件,需要“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太子丹表示,地图好办但樊将军的性命不太好办。



樊於期自杀 作者:周东中


这时荆轲展现出自己谋士的一面,因为他决定说一个谎话。虽然他生平说了不少谎话,但这一个我认为是最完美的。

他找到樊於期说,秦国跟你的仇很深,杀你全家还通缉你本人,你有何打算。樊於期说,我恨入骨髓但也无能为力。荆轲说:“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荆轲用了从田光那里学来的套路。樊将军是败军之将家破之人,他投靠燕国本是想当武将。可荆轲和他一见面就聊他不堪的往事,直接把他逼到道德的死角只能以死明志。

按照荆轲的说辞,为了国家我都愿意死,你就算不为国为家也得献出头颅!可从后面的行为来看,他只是对樊将军说说而已,骗取头颅当做自己咸阳宫之行的门票。

荆轲拿到樊於期头颅后,太子丹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徐夫人匕首。太子丹还给匕首淬过毒药,并且还做了实验,“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还指派一个暴虐凶残的秦舞阳作陪。荆轲有点无语,太子丹说好的A计划就直接略过了么?

因为太子丹种种准备只有一个指向,就是要让秦王死。试想,如果想他让荆轲效仿曹沫一样劫持人质,何必要找来最锋利的匕首呢?何况匕首上还淬过毒药,只要沾上人血便会即刻毙命。刀剑无眼,荆轲若是把刀架在秦王脖子上,正谈着秦王就口吐白沫,那就尴尬了。毕竟救也不是,不救似乎也不对。

一切准备停当,可是荆轲那边却没有了音讯。太子丹担心荆轲后悔,便前去询问。荆轲勃然大怒,说自己有人要等。

太子丹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荆轲出身文人成分差,贪图享乐爱荣华,斗争精神不牢靠,生性浪荡未在基层受煎熬,嗜香车爱美女剥削根子还没拔掉,革命的担子他怎么挑?

再说那时候去咸阳又不像现在,遍地都是顺路的私家车,何必要等人一同拼车?况且荆轲此去的目的是要做一件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大约是明末时候有个士人和几位朋友相约,如果清军破城,大家一同殉国。破城那日,其中士人沐浴更衣去挨个拜访相约友人,才走到门口就听见友人在问妻子:“家里的猪喂了没”。士人听闻此语涕泪涟涟,径直回家对妻子说:“看来就我一人去了”。言毕,关上房门自缢了。士人的妻子解释说:“家中的肥猪都割舍不下的人,怎么可能以身殉国。”

荆轲此行的成本巨大,且不论前期供养的费用。田光为了明志已经自刎,大将樊於期献出自己的头颅,几个不相干人士还因为试刀付出性命,还有勇士秦武阳全程作陪。临行的关键时刻,他却要等待一个不相干的朋友。

如果一个人的牵挂过多,那么必然会羁绊自己的决策。

相约殉国如是,一场不归的刺杀亦复如是。

其实没打算刺秦

有前人分析,荆轲的失败是因为“政治上的幼稚,革命意志不够坚定,没能意识到统治阶级的言而无信和反复无常。”言下之意就是,就算秦王签订了合约也不会履约。这个观点粗看去好像很有道理,仔细分析一下还是有漏洞的。




战国晚期诚然礼崩乐坏已经很多年,诸侯之间的契约意识已经差了很多。但是,国与国之间的和约还是不少。因为除了契约作为凭据,还可以有质押物作为担保嘛。最常见的担保质押物就有——太子。太子丹就在秦国当过质子,秦王的爹年轻时候也在赵国当过质子。

所以说,荆轲的打算也有合理性。如果生擒秦王谈判以后获得契约交换了人质,荆轲就可以和秦舞阳愉快地带着秦太子扶苏回到燕国继续吃喝玩乐。

但这不是太子丹想要的结果,他在秦国待过很多年,深知秦国内部的分化。因为改革,导致内部的少壮勋功派和老贵族之间有很大的矛盾,一直以来秦国内部都暗流涌动。从秦始皇死后的秦国迅速衰落也能看出来,创始人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起的巨大主导作用。

而且,从谈判到劫持扶苏到燕国这个过程也很麻烦,其中稍有差池就前功尽弃。毕竟,太子丹也是从秦国偷跑回燕国的。

综合比较还是一刀解决了秦王最靠谱。一刀了结后六国逡巡不敢入的窘境会即刻打破,秦国就可能会解体。

这样一来易水边的悲歌也就很合理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是明白领导的心意的,太子丹没打算让他活着回来。




公元前22年,咸阳的秦王大殿上出现了诡异的一幕:荆轲展开地图刺向秦王时。两人处于一种麻杆打狼的状态——两头怕。荆轲怕不小心戳着秦王把对方毒死,秦王怕荆轲手中的徐夫人匕首。大殿之上两个男人围着柱子,玩起了猫捉老鼠打转转的游戏。直到荆轲被砍倒他才决定用力一掷,因为只要挨着秦王的皮肤他就功成名就了……

咸阳宫中濒死的荆轲说:“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自己也说明了,他没打算刺死秦王,只是想要绑架秦王做人质获得两国之间的和约。

俗语云:“牵牛到河易,强牛饮水难。”更何况还是逼着一个有脑子的人去死?精心准备的刺杀,因为选人不当导致功亏一篑。

话说回来,就算是劫持荆轲本来很有胜算。至少他的胆子很正,演技也不错,唬了樊将军秦王太子丹,只是手中拿着剧毒的匕首。




这种遗憾只能用一句诗来描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太子丹优柔寡断识人不准,最终也坑了自己。秦王之后命令王翦攻破燕国,逼着燕王赐死太子丹。

所以说,荆轲辜负了田光,欺骗了樊於期,还坑了太子丹。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我觉得不仅仅是人才。而是找到合适的人去做一件合适的事的能力。
 
作者注:关于荆轲的现存史料,最早见于《战国策》和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由于后者叙述更加专业详尽,故本文的对话部分均译自《史记·刺客列传》。

    作者:魏晋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