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国舞蹈-杨之光与他融贯中西的中国人物画创作

 昵称29528543 2016-09-30



杨之光--中国著名人物画家,1930年10月-2016年5月,中国国家画院院士、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荣获中国美术最高奖“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翻腾的云[宣纸.水墨设色]80.5cmx68cm杨之光1991年


恒河畔的脚铃声[宣纸.水墨设色]82cmx48cm杨之光1987年


恒河之舞[宣纸.水墨设色]68cmx46cm杨之光1985年


欢乐的夏威夷[宣纸.水墨设色]69cmx69cm杨之光1990年


欢乐的夏威夷2[宣纸.水墨设色]122cmx80cm杨之光1995年


加尔各答印象[宣纸.水墨设色]68cmx46cm杨之光1985年


卡门[宣纸.水墨设色]145cmx360cm杨之光2001年作 - 副本


墨西哥女郎[宣纸.水墨设色]82cmx70cm杨之光1990年


日本驱鬼胜利舞[宣纸.水墨设色]100cmx68cm杨之光1988年


如痴如醉脚铃声[宣纸.水墨设色]92cmx70cm杨之光1991年


十里椰林击鼓声[宣纸.水墨设色]131.5cmx65cm杨之光1996年


斯里兰卡罐舞 [宣纸.水墨设色]55cmx90cm[4.7平尺]1981年


塔西地之恋[宣纸.水墨设色]68cmx68cm杨之光1996年


闻鼓起舞[宣纸.水墨设色]68cmx41cm杨之光1990年


西班牙舞[宣纸.水墨设色]69cmx69cm杨之光2002年


西班牙舞之四[皮纸.水墨设色]51cmx51cm杨之光1999年


印度吉普塞姑娘[宣纸.水墨设色]68cmx46cm杨之光1991年


印度三人舞[宣纸.水墨设色]68cmx68cm杨之光1985年


印度舞[宣纸.水墨设色]92cmx70cm杨之光1991年

    


杨之光的水墨写生与现代人物画的发展(节选)   

迟  轲 

------

杨之光同志早年习画,受到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等前辈的引导,至今,仍可见其遗风。中国人物画发展到现代,在表现方法上发生重大的转变不过是近半个世纪的事情。徐悲鸿首先把西方写实的素描造型方法用于水墨画,以逼真的光影塑造完整的体面。蒋兆和也采用素描方法,但更注重人物个性的刻划,强调对象结构的本质。这种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杨之光同志的人物肖像,不仅能准确地掌握对象的造型特征,而且他常常在有特色的表情动态中去把握人物的个性。------

“形神兼备”的要求之所以历来被推重,因为这一提法合乎艺术的辩证法。“神”离开“形”固然无从体现;但又决非有了“形”就必然有“神”。“形”可简可繁,可粗朴可细腻,可严谨可夸张。但只有在一定的“神”的要求下,“形”的体现才是有目的、有特色、有表现力的。另一方面,“形神兼备”又决不是靠空论可以获得的;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付诸实现。在鲁迅批评的“竞尚高简,变成空虚”致使人物画衰落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人们并非不知“形神兼备”的说法,而是缺乏在写生实践中积累的科学方法。之光同志的写生作品,正可以为这方面提供很多具体的经验。

在静止的绘画中,表现运动,历来是个难题,杨之光的人物写生的另一个长处,在于生动活泼富于运动感。他画的舞蹈人物就是最好的例子。

舞蹈家在台上旋风似地跳着舞,画家在台前急速地勾画下每个瞬间的舞姿。这些速写可能是准确而生动的,但未必富于运动感。形象富于动感,还需要选择、概括、综合。画家自述经验曾说:“困难不全在于落笔即成,定局的线条不容易追上快速变动的姿态,而往往难在当机立断地取哪一瞬间才能表现人物的特点。”过去许多名作的经验曾告诉人们:表现运动感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把握住人物从一个姿态转换到另一个姿态之间的一刹那。试看《蒙族舞女》,双臂、双脚以至腰肩的动态,都恰是全身将要后转,上身即将左弯之前的一瞬间。观者联想到动作的前因后果,觉察到了舞蹈的节奏,于是产生出旋转跳跃的运动感。

------

谢赫所说“骨法用笔”似乎着重于讲线条的力量,到张彦远则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己明确地包含了对象构造的实质和精神生命。所以,用笔之为中国绘画的要素,在于它联系到艺术表现的许多方面,而决不限于“科学”的造型。杨之光说的。在毛笔写生的过程中,不同的对象必须寻找不同的笔墨去表现。笔墨的精神于对象的传神关系非常密切”,这正是他的经验之谈。

“应物象形”与“随类赋彩”,也必须是与“气韵生动”的总的艺术要求统一起来看,才能全面地体现中国绘画的精神。而宋元以后水墨写意的发展,更把“气韵”问题提到艺术表现力的一个更高的阶段。所以墨色的浓淡和色彩的渲染,不限于达到如实和逼真,而在于其本身不独可以抒发作者由对象而感触到的特有的情绪,更能够表现出画面的气韵之美。当代有不少人物画家,都具备深厚的素描基础或丰富的写生经验,可是并不把

笔墨和色彩的运用限于“应物”或“随类”的写实,而常常追求一种“越轨”的手法,使笔墨皴擦,色彩流溢,与物形若即若离在“似与不似之间”,正是为了达到气韵生动的要求。从杨之光同志的作品中也可见出这种探讨的成果。

    ------略

    画家还讲过一个有意义的体会,他画《老画家》时,第一幅用了一个多小时而失败;接着又用十多分钟完成的一幅,却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不仅表明写生需要精神的高度集中,需要始终全面地感知对象的典型特征,而同时又需要无所顾忌放胆抒写,也就是需要充沛的激情,笔墨则正是这种激情最直接的表达。所以,写生不止是素材的积累,也不止是包括着创作的“萌芽”。在有经验、有追求的画家那里,有些写生作品,事实上己经具备了艺术创作的多方面的因素。

    杨之光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在探索人物画创作的艺术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

(本文原载《海石花》1984年第7期)


杨红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