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庆涨姿势】什么是中国人的国和家?

 抹云阁 2016-10-01

清代政治家林则徐诗歌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意思是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这里“国家”是一个词。唐代诗人杜甫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国”和“家”是两个词。那么中国人说的“国”和“家”是什么意思呢?


上篇      “国”



(小篆“国”字)


中国人造字,既讲究声音,更讲究意义。意义通过形状来表现。“国”字造得太精彩了,很能体现老祖宗的智慧。


你可能难以相信,一开始的“国”,就是“或”字。里面一个“口”,表示人口,没有一定的人口、人民,成不了一个“国”。 “口”下面一横,表示土地是基础,人口要生活在土地上。所以中国人向来“寸土必争”,卖土地是要背千古骂名的。不大可能想象俄国人能把阿拉斯加主动卖给美国人。“口”上面是一个“戈”,古代最重要的武器,表示人口、人民要有武装军队的保护。这三个要素中,“口”在中间,人民是国家的核心;“土”在下面,土地是基础;“戈”在外面,刃口向外,军队的任务是对外。



(除了土地和人民,军队永远的国家的重要因素)


后来“或”外面有一个大的“口”,就是“国”。外面这个“口”既表示疆域,又像一个巨大的城墙,把人口、土地、军队保护起来。“国”的要素齐全了。而这又显然是一个首都的样子,所以“国”又解释为首都。范仲淹《岳阳楼记》讲的“去国怀乡”,“国”就是指首都。“国破山河在”的“”,也指的是国都。


你说说,造一个字,就把“国”解释得那么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智慧?英语“County”也罢,“Nation”也罢,哪有这么多丰富的含义?我一直相信,汉字很精彩,就是这个道理。汉字从象形字开始,字和字组合又生出新的字。这些汉字既形象,又意义丰富。缺点是写起来比较复杂,所以汉字简化一直是一个趋势。但简化字方便了书写,却损失了原来的意思。历史上曾把“国”简化成“口”里面一个“王”,表示国家以王为尊,显然是一种倒退。后来简化成一个“国”,“口”里面一个“玉”,简直有点不知所云了。


俗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三皇”、“五帝”以来,一直到秦朝以前,老祖宗们还真不知道除了自己,这个世界上还有别的国家。即便有,也是在中国之外的边角料上苟且偷生的“四夷”。所以他们理解的“国”其实是诸侯的分封国,每一个诸侯都拥有一个“国”,大小主要按照人口和土地来划分。每个“国”,虽然附属于王权,但在自己的“国”内,人口、税赋、外交、武装,都是独立的。王权强盛的时候,大家相安无事。一旦王权动摇,诸侯国之间动粗,甚至想问鼎中原,自然是难免的事情。


到了秦朝,一统天下,取消分封制,大大小小的“国”没有了。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内,实行郡县制,用郡、县来一层层管理国家。现在的省、县制度,就源自于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消灭了不同的思想;统一马车的车轨,消灭了不同轨的马车;统一文字,消灭了五花八门的写法;统一度量衡,消灭了不同的尺子、升和秤……最重要的,消灭了不同的“国”。



(夏朝的中国,就是中原。他们认为天下以中国为中心,所以叫中国。中国以洛阳为中心)


统一的中国,从秦朝开始。要不是秦始皇,在现在中国的疆土上,说不定像欧洲一样,由许多个大大小小的“国”组成,有的象法国,有的象梵蒂冈。


下篇 “家”



(小篆“家”字)


说完“国”,自然就是“家”。“家”字,有点怪,就像“字”。“字”,是在屋里生孩子——成语“待字闺中”,就是大姑娘等着别人领回家生孩子;“家”,就是在屋里面养猪。上面的“宀”,表示与房屋有关。下面的“豕”, 就是“猪”,这字要是写得稍微趴一点,看得出来画的就是一头猪,还有个小尾巴。有一个词叫“狼奔豕突”,就是象狼和猪一样乱冲乱撞。


好吧。不是有妈才有家,是有猪才有家。现在很多山区,依然楼上住人,楼下养猪。这才是最常见的“家”。住在里面,门里是“自家”,门外是“公家”。不过,中国人把“公家”从来不当成“家”。所以门口垃圾堆,“家”里面照样一尘不染。出门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的人,在家里面说不定还有洁癖。



(家家户户过去都要养猪)


“家”遮风避雨,“家”里面天伦之乐。请你来家里做客,在中国人看来是最大的礼敬。如果你已经登堂入室,那就关系很不一般了。于是把某一个行业登堂入室的人,也引申为“家”,如“作家”、“画家”、“艺术家”、“科学家”……即便“农家”、“渔家”,那也是个顶个的“行家里手”。至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这可是开宗立派的事情。但有时候“家”又好像有谦虚的味道,如“家父”、“家兄”。但要记住,谦虚的前提不是自卑,是自我感觉良好。


“家”与“国”相对。“国”原来是诸侯的封国,一块或大或小的地方,后来上升到大一统的“中国”;“家”也就从一个个的“人家”,上升到士大夫的“大家”。“国”和“家”联系在一起,“家”和“乡”联系在一起,“乡”和“土”联系在一起。中国文化源于中原的农耕文化,养活自己,养活全家,全靠土里面刨食,所以对土地是极端的看重,乃至崇拜。都知道中国的庙多,什么庙最多?土地庙最多,以前村村寨寨都有,甚至每幢房子旁边都有一个土地庙。没有和尚,也没有住持,就供奉着土地公婆。有了土地就有了“乡”,城市扩张了,动迁居民“离土不离乡”。



(故乡的小山村)


“家乡”,永远是自己的根。中国人最怕离开家乡,所谓“乡愁”,就是恋家。“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诗句总是能打动中国人。越是说“四海为家”,越是舍不得离开“家”。走到哪里,心中都有一个“家”。不信,想一想春运吧。即便已经“成名成家”的人,也要叶落归根,就是要老死在自己的“家”,而且是“老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国人月缺想家,月圆想家;春去想家,秋来想家……我时常觉得,家里的猪肉比城里的香。猪肉,是我的乡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