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台湾社区营造的创意巧思

 天和图书馆21tc 2016-10-01

“树木银行”怎样生财

走进台南的金华社区,人们会被这里生机盎然的植物所吸引,橡皮树、火焰木交相辉映,茶花、玉兰花争相吐芳。

“我们小区不仅树多花多,补植起来也方便,谁家的树枯了花谢了,想要补植,随时可以找里长申领。一年四季种新树、栽新花,这可多亏了‘树木银行’!”居民曾昭燕说。

金华里里长柯崑城介绍,2002年,金华社区为了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居住环境,自筹经费177万元(新台币,下同)将一处空地开辟为“树木银行”,由小区居民从各地搜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集中在“银行”里种植、照护。等这些花草树木长成气候,一部分留下来供社区公园美化,一部分装扮社区各角落,剩下的卖给其他社区,回笼的资金则用于购置新苗。

“经过14年培育,金华社区‘树木银行’已经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公园,花卉苗木多达上百种、10余万株,除了承担树苗培育场的功能,还是一处上好的天然氧吧和休闲场所。”柯崑城说,“树木银行”分为育种区、乔木区、花草区,不仅供民众休憩,还是中小学生环保科普教育基地。为了避免花木遭破坏,里民还建立了认养制度,民众还自发组成环保志工队,负责巡视和保护。

金华社区还有一条远近闻名的“金华·春天——漫舞花弄巷”,结合居民的艺术创作和“树木银行”的苗木支持,这条原本破败的小巷被打造成了生态艺术廊道,成为观光景点。步入这条花团锦簇的巷道,只见三步一花坛,五步一绿景,非常惬意。这些植被也来自“树木银行”。

“储植小树苗,就像在银行存钱一样,栽种时小,移植时大,碰到绿美化工程需要,还可以免费移植,就好像生了利息一样,实现了增值。”金华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周宏儒说,“树木银行”运用“资源转换再生”的概念,不仅可以达到储“植”减碳、绿色循环的目标,也减少了新建景观的成本。

目前,金华社区“树木银行”成功运作的经验正在岛内其他社区推广。

土沟村变身美术馆

能想象乡村成为美术馆是什么样子吗?位于台南后壁区的土沟村,是台湾第一座农村美术馆。行走在村落间,处处是惊喜。从猪圈蜕变成的文化学堂开始,一连串的社区艺术改造,让土沟村充满了诗情画意,比如墙上的绘图、马赛克砖拼贴的座椅。

其实,土沟能从一个遍地猪粪、处处臭水的小山村蝶变成岛内小有名气的农村美术馆,和一群来农村圆梦的大学生密不可分。据土沟美术馆执行长陈昱良介绍,2003年,一次结缘巧合,台南艺术大学建筑艺术所研究生吕耀中进驻土沟村,决心用专业所长改造这里。后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土沟创作,成为吕耀中的亲密伙伴。

“村是美术馆,美术馆是村。”吕耀中道出土沟村社区营造的核心。他说,土沟村是个富有文化底蕴和乡土魅力的村落,村里的老人有经年累月的生活智慧,而自己具备专业的视野和设计理念。双方在一次次脑力击荡中融合,确定了农村美术馆的社区营造方向。就这样,土沟成为了吕耀中等人用艺术改变农村环境、关怀乡村生活的试验场。

几年的改造,土沟慢慢变了模样。曾经的猪舍被修葺一新,成了村民学习、活动的场所;80岁的老奶奶拿起画笔,成了村里的画家,还办起了画展;小朋友们用旧衣服扎起稻草人,点缀着美丽的田野;彩雕座椅被安放在田间地头,供人们小憩;废弃的木料成了木雕作品;农家院里,响起了动听的歌声……


如今,艺术让土沟村开始发光,一个偏远小村有了观光的内涵,越来越多的游客把这里作为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也进驻这里,他们有的来做社区营造,有的来做志工,还有的留下来开设公司,做文创、音乐等。此外,从前到大都市打工的村里的年轻人也回到家乡,开起了木匠工作室,或在社区任职。

小草莓做成大产业

去台湾旅游的许多朋友都知道苗栗大湖有台湾“草莓之乡”的美名,酸酸甜甜的草莓让大湖乡打出了名气,也财源滚滚。其实在台湾,靠草莓经济发展起来的远不止大湖乡,位于台北市的白石湖社区,素来也有“草莓王国”的头衔。

据白石湖社区发展协会总干事魏芳国介绍,位于城乡接合部的白石湖原本是一个贫困落后的郊区乡村,后来村民们引进草莓新品种,通过温室大棚种植,提供游客观光采果、农事体验、亲子互动等服务,并每年举办内湖草莓季,最终通过产业活化带动农村再造。

“打草莓牌,食草莓利。”魏芳国说,从草莓种植发展到观光果园,从休闲采摘发展到生态旅游,让白石湖人尝到了甜头。目前,白石湖草莓村从事草莓观光采摘的农场多达20余家,每年能给社区带来数千万元的收入;而以草莓为主题的餐厅、甜品店和文创商店有50多家,比如莓圃庭园咖啡的草莓薄饼、白石森活餐厅的草莓养生餐等,吸引来人潮,也带来钱潮。

“一颗草莓,挂在枝头可以提供观光采摘,顾客摘了没有买回去的可以制成罐头、入菜、做成果酱或者糕点,而一瓶草莓酒可以卖到300元甚至上千元。”农舍田园餐厅老板林家民说。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一分地的草莓园最多能卖十几万元的草莓,现在引入餐饮,通过深加工开发出多种产品,如草莓罐头、草莓面、草莓醋等,加工后的草莓价值每公斤可比鲜果提升10倍,仅餐厅一项每天的营收就有10万块,经济效益大大提升。

“通过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把小草莓做成大产业,再通过营销内湖草莓季等品牌,插上观光的翅膀。”魏芳国说,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一边是源源不断的游客,一边是季节性强的草莓鲜果,如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村民通过产业活化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唤醒人与土地的感情连接

“社区营造,可以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思考我们要留给下一代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并为之付诸行动’。”国际著名城市规划专家西村幸夫有过这样的论述,而这句话恰恰也是台湾20多年来坚持社区营造的最好注解。

台南的土沟社区是个经典例子。和许多乡村相似,土沟品尝过“空心化”的苦痛。村里年轻人宁愿在大城市艰难打拼,也不愿回到故土。村中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失去了年轻和活力的土沟村一度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留给下一代的也是日渐破落的环境。通过社区营造,艺术和创意唤醒了这个乡村,生态环境好了,艺术和旅游让当地经济有了后劲,年轻人也陆续返乡。

毫无疑问,留给下一代一片有生机和希望的土地,并帮助他们建立人与土地的感情连接,正是台湾社区营造的主要成果之一。金华社区通过培育“树木银行”,留给下一代的是生态循环的森林型社区;白石湖社区通过打造“草莓王国”,留给子孙的是一个观光导向的产业型社区。二者的相似之处,都在于帮助居民找回了“人与土地”的情感连接,让年轻人对土地有了感情和负责任的态度,成为回乡创业的主力。

来自台湾的社区营造实践和经验,可以给我们社区营造一些有益的借鉴。一是社区营造要以培养主人翁意识为主体,台湾将社区营造视为“社区造人运动”,重视社区居民的成长与学习,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二是唤醒人与土地的感情连接,台湾社区营造方兴未艾,产生的效益有产业的、有文化的、有生态的,但最有意义的是让居民产生了人与土地的连接关系,并留住了年轻人,使社区成为居民与土地感情连接的共同体。


本文转载自福建日报

作者:刘深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