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不与小人争辩

 bg1bgb 2016-10-02

古人云:“贤人争罪,愚人争理。”然而,这个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懂。遇事不争,这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以前我总是以为每一件事情都需要说得清清楚楚,才能免遭他人误解;后来渐渐地明白,世间俗事,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很难分清绝对的是与非。其实很多事情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形下,是无法在当时能说清楚的。尤其是对那些毫无理性、没有文化教养、满口恶言毒语的小人之辈,如果一定要想解释清楚更是一个妄想!

内修净化心灵  外求玷污灵魂

人世间虽有各种各样的人,但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于理解你的人,根本不需要解释;对于不理解你的人或恶意攻击你的人,你的任何解释都是那么苍白无力甚至浪费时间。有智慧的人内修心境的平和,故而能够在内修中净化心灵。愚蠢的人外求事物的表相,故而任由是非玷污灵魂;主动认错的人,心境越来越平和宁静;无理强争的人,心情越来越郁闷烦躁;久而久之,争理的人心烦气躁,百病从心生。而不争的人,心境清宁,身心得愉悦。

其实真心修炼的人,乃是明白天地之真理,宇宙之真相;知道“善恶有报如影随行”的天理;明白“天地有司过之神”,故不敢欺暗室无人。闻过而欣,欣则乐于改过,无过也静心反思,淡泊名利则不为名利所累,明白事实真相不因一人、一时不明而永久消亡。明白即使遭恶人粗口辱骂、被小人流言抹黑,蒙受不白之冤,必有己过在先,当下坦然喜乐接受,内心依旧充满光明。

话语上不肯吃亏的人则不然。纵然以强横压倒对方,最终恶口造业,难逃天理的惩罚。虽得一时的窃喜,难得长久的快乐,其结局不言自明。

善者不辨  君子不与小人争高下

网络上曾热传一个“三季人”的故事,更能说清这个道理。相传孔夫子有一位弟子,平日里最喜欢与人争论,一天他去拜访孔圣人的时候,在孔圣人家门口遇见一个穿着绿色衣裤的小童,小童拦住他问道:“听说你的老师是孔圣人,那么你的学问应该是挺好的,我现在想请教你一年有几个季节?回答出来了,我给你磕头,回答错了,你给我磕!”

那位弟子想了一下说:春夏秋冬,四季。

童子说:错了,三季!

那位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么到你这就三季了?

正当两人争论不休之时,孔子出来了,于是童子对圣人说:“圣人,你来评评理!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圣人打量了一下绿衣童子回答说:“三季。”

童子高高兴兴的要那位孔门弟子磕了头,然后就走了。那位弟子很是不解,遂问老师:“老师,您教我们的时候都说是四季,为何今日却说只有三季呢?”

圣人回答说:“你不见那童子不是人吗,它是一只蚱蜢变来的,蚱蜢一年中只活在春、夏、秋,它那里知道冬这个季节呢,你与它争论不是永远没有结果吗?”弟子这才恍然大悟,叩拜先生的教诲。

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思想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场,每个人都有自己认定的道理。与境界不同的人相争,白费力气。小人之愚,多为心中无量,为名利所累,却又偏偏喜欢在话语上与人论高下。君子之道,为而不争。

如果遇到没有教养的人强争,智者应该反省是因为自己心不清宁才会遭遇这样的考验。应当如何化解呢?那就是“忍”为最佳的处理方式。《弟子规》中说:莫揭人短,不道人恶。唯有当下忍了,从内心里感恩忘怨,真正做到“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而“退”则应为化解的第二要点,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时候孟母三迁,为换境教子。君子贤人应当常亲近大德,效仿亲善师友,见贤思齐。对小人则应尽可能拉开距离,以免心灵被玷污。

智者忍退,改过成圣,转迷为悟,其人生必定转苦为乐。古时君子患无道,而不患清贫;世间强横的人争理,昧心强求,福转为祸,乐变为苦。人生在世是修清净智慧?还是求名利衣冠?人各有志,无从勉强!

bg1bgb个人图书馆:http://bg1bgb.360doc.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