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观点 | 书到底该怎样读?

 启程的男孩 2016-10-02
xiezaiqianmian
. ?~?..?
书到底怎样读?
      前几周,我们先推出了一篇《当“读破万卷书”变成“做滥万套题”……》,力陈不读书造成作文全线崩溃等一系列危害;随后推出了“一份难得的名著阅读书单”,最后又推出了《这样“读书”,不是读书》,历数功利作秀式读书的种种弊端。那么,书到底该怎样去读呢?
      本来,这里可以列举种种读书方法:什么“师生共读”、“同学共读” 、“亲子共读”啦,什么“心无旁骛”、“创设情境”、“连滚带爬”地读啦,什么“循序渐进”“由近而远”“因法习得”地读啦,以及“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结合”啦等等。但是,读书方法是静态的,读书活动是动态的,静态的方法一旦实施起来,那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落实到学生身上又是怎样的呢?
       为此,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一组有关读书方面的个案,请相关同学进行现身说法。尤其是老师在个案之后的分析点评,将把一个个由不读书到读书、由拒绝读书到迷恋读书、由不会写作到到挥洒自如、由幼稚无知到精神成长的个中奥秘揭示出来,对于“怎样读书”的种种困惑,但望有拨云见日之效。


读书个案
书香满路
1
@初二  志桐
    站在充满书香的小路上,我回头望去,却怎么也看不到头。但我还依稀的记得我的这条充满书香的小道……
    坦白的说,在上中学之前,除了胡乱翻过几页法布尔的《昆虫记》,别的书我是丝毫没碰过。可以说,我小学毕业后在这条道路上还只是个幼童。
    上了中学之后,我在这条路上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短短两年,区区几百日中,我从一个刚刚诞生的“幼童”一跃成为了一个“青年”,在这条路上,我奋力奔跑,从遥远的后方超过了同龄人,又跑到遥远的前方。
    记得我接触的第一部名著就是《红岩》。但是我的阅读之路却有一块红色巨岩在挡着我。原因很简单,当时我的阅读量几乎为零,所以导致我的阅读速度如龟速一般缓慢。仅仅读上一页《红岩》就要耗费我5——6分钟,再说还有读书笔记这块“巨石”压在身上,更令我倍加苦恼。
    在起点处的这块“巨岩”上,我几度摔落,甚至想放弃。但当我想到在这块“巨岩”前面的光明与鸟语花香时,我还是迎着“巨岩”而上。
    第一周,也是最辛苦的一周。我花费了5——6个小时在阅读上。出乎意料的是,我再也不觉得阅读烦闷无趣了,而是觉得十分快乐有趣,在这短短的一周中,我的“精神世界”收获颇多。更令我惊奇的是我的阅读速度也“突飞猛进”,从当初4-5分钟一页变为了3分钟一页。
    我努力的向上攀爬,我却觉得越爬越轻松,越爬越快乐。终于,在一个月后,我成功“登顶”,走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爬过高高的“红岩”后,我才发觉更广阔的世界正在召唤着我,那里有《四世同堂》的抗争与无奈,有《林海雪原》的恶斗与智谋,有《穆斯林的葬礼》的不幸与悲剧。在我这一段旅程中,我从一个幼童成长为一个少年,感受着阅读中的各个情感。但是,毕竟还只是一个少年。
    真正成为成年人的道路还要从《平凡的世界》这部有分量的作品开始,这部著作是堵在“少年”与“成年”之间的“大山”。
    初见《平凡的世界》着实吓了我一跳——这书居然有三大本!随便拿起一本,就可以与《红岩》,《林海雪原》相媲美,这让我怎么读?只是初见,就把我震住了。细读几页后,更觉得无趣——这分明就是讲一个无起无落的“白水”故事啊!它没有《红岩》的激情,没有《四世同堂》那大起大落的情节,更没有《穆斯林的葬礼》那样令人揪心的故事……“我读不下去!”。我索性将书扔在一旁。
    我停在了这座大山边。但是,当我看着同学们都纷纷翻过去后,心中十分疑惑:为什么其他人都能翻越,而我却不能翻过呢?那边的世界是何样的?出于好奇,我又拿起了书本,迎难而上……
    读过一段后,我竟觉得不再烦躁,于是我倍加努力,终于攀上了大山的顶峰。在顶峰,向下俯看,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站在《平凡的世界》这座高山上,那些小山小包对我来说已经不在话下。
    读过《平凡的世界》后,我又读了有些悲伤的《野葫芦引》,读了令我热血沸腾的《长征》,读了激情飞扬的《决战朝鲜》……
    在读书路上,我收获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收获了巨大的快乐与自豪……

个案分析
      经过两年的名著阅读,志桐同学充满欣喜地写下了这上千字的读书感悟。从这篇率真的文字中,我们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作者是怎样走上读书这条“充满书香”这条路的,又是怎样喜欢上写作的;而且会受到不少启发。
      首先,从不读到读,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上中学之前,小作者不知名著为何物,只是胡乱翻过几页法布尔的《昆虫记》。到了初中,刚刚捧起《红岩》时,每读一页就要耗费五六分钟,尤其写读书笔记,更令人痛苦不堪。
      其次,培养兴趣是第一位的,只要坚持读下去,情况就会改变。从小作者的感悟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月后,当一部又一部好作品接连摆在眼前时,情况开始出现转机:《四世同堂》的抗争与无奈、《林海雪原》的恶斗与智谋、《穆斯林的葬礼》的不幸与悲剧等等渐渐激发出小作者的阅读兴趣,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正在召唤着”自己。
      再次,引领孩子读书并不需要特殊的技巧,有时不干扰、不打搅就是最高的“技巧”。从小作者由拒绝读书到爱上读书的过程中,我们看不到有什么“招术”“妙诀”之类的引领作用。其实,读书就像吃饭,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美餐对他自然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而不用去教他怎么动筷、怎么咀嚼、怎么消化、怎么吸收蛋白、脂肪、维生素……读书也一样,只要把好书介绍给孩子就行了,让他自由自在去读就可以了,在忘我的阅读中,无论文学营养、文化营养,还是精神营养、情感营养,统统都会上身。
      此外,小作者的读书经历还昭示我们:置身在读书的“场”中很重要。当面对《平凡的世界》这上百万字的巨著时,小作者被吓住了。在这个关键时刻,同学共读的“场”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为什么其他人都能翻越,而我却不能翻过呢?那边的世界是何样的?出于好奇,我又拿起了书本,迎难而上。”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小作者“终于攀上了大山的顶峰”。从此,便“一览众山小”了。
      在读书的路上,通过对《平凡的世界》的“超越”,小作者也实现了人生的超越。从此,一部接一部地去读,两年几十部作品下来,自己不但对读书从痛苦不堪到爱不释手,对读书笔记从畏难重重到挥洒自如,而且“收获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收获了巨大的快乐与自豪……”
      从小作者的饱含真情实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读书给他带来了方方面面的收获,其中也包括写作能力的提升。
      虽然并非每个读书的孩子都能写好作文,但能写好作文的孩子肯定都读了很多书。尤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读书”,不是 “读教科书”,而是读教科书之外的书,也就是 《新课标》中“多读书,好读书,读读书好书,读整本的书”所说的“读书”。
      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到 “博览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欧阳修);从“腹有诗书气自华”(苏东坡),到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叶圣陶)……从前人的经典论述中,我们完全可以明白读书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 
      关于读书与作文,欧阳修说过几句话很有权威性的话。
      一次,有人请教欧阳修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答道:“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欧阳修的回答斩钉截铁,毫不含糊: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没有任何其他的技巧与诀窍,只有两条道路可循:一个是博览群书,一个是勤奋练笔。只要做到了这两点,写好文章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接着,针对时人的通病,欧阳修毫不客气地批评道:“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当下世人的弊端在于:一方面很少去动笔写作,一方面懒得读书增长见识,丰富积淀;却异想天开,希望自己的每一动笔都能一鸣惊人。这样做的人,很少有达到写好文章目的的。
      时隔千年,欧阳修的话仍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可以说,读书之于作文,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源泉枯竭则河流干涸,基础不牢则大厦倾危,血脉不足则躯体羸弱,灵魂缺位则生命失色。
读书

是写好作文的“筑基”功夫,是写好作文的根本。一个孩子读了书,写作能力的提升就是情理中的事。而不去读书却期待写好作文,如同不去掘井却奢望清泉喷涌而出一样,“好作文”永远是水中月、镜中花、沙滩上的海市蜃楼,缥缈而虚幻,可望而不可即。


- END -


对文章有什么看法,

欢迎您点击“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们采纳的速度超乎您的想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