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庆读史①| 后来居上的秦国:“地主集团”战胜“领主集团”

 邓超越梦想 2016-10-02

摘自《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年8月。经出版社授权转载。

仅仅是军事吗?

春秋战国,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其中许多故事,都能为今天提供参考。


有这样一个国家,套用今天的话说:它发迹于老少边穷地区,建国初期人口少、底子薄,资源贫瘠,政治文化落后,人民素质普遍较低,还常受外族侵略。


这,就是当时处于西北边陲的秦国。


然而,在其后短短一百年间,秦国通过变法图强,迅速超越中原各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经济强国,令人们震惊和赞叹!它依次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成为天下一统的新霸主。


这是一种什么速度?秦国速度。


要知道,从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 356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 221年),只用了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相对于周王朝八百年历史、齐晋等国三四百年历史的老资格来说,秦国只是一个年轻小伙子。


但事实就是如此,它华丽丽地崛起了。这“秦国奇迹”的奥妙究竟在哪里?为何它能后来居上?


当时的人们就评价秦国“秦,虎狼也”。在《战国策》中,有这样震撼的描述:崤山以东的六国的士兵,参战时都全副武装,穿着铠甲、戴着帽胄。但是,秦国士兵比六国士兵都更勇猛,他们通通赤膊上阵,不做任何保护措施,他们横冲直撞,杀红了眼,左手拎着血淋淋的人头,右手夹着生擒而来的俘虏,还在不停地追杀敌军(“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秦军的骁勇善战,为世人所公认。


后世人们往往把秦国的强大归因于某些具体因素,比如:使用了远距离射杀武器“弩”、青铜剑的制造技术好、马匹精良等。诚然,这些因素能够决定单场战斗的胜负,但秦军逢战必胜,所向披靡,其原因仅仅只在军事吗?


军事,只是表象,是政治的延伸。而政治,亦只是另一个表象。


这背后,实质上是制度的变革。

 

领导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赢者通吃的时代,谁能打,谁就是大佬。




秦国一直都在做小弟,守着自己那点可怜的土地,龟缩在西北角。


所谓“向东不能出崤函,争南不能及巴蜀”,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的形势很不乐观,如果我们沿着北、东、南三个方向画一个半圆,就会发现,在秦国的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C形包围圈”,将这个国家严严实实封锁起来。魏国、赵国、楚国,周边很多国家都在挑衅它,制造各种事端。面对各种挑衅,秦国就是硬不起来,幸运的是,秦国老百姓都能理解领导人的苦衷,他们说:“我们秦王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问题是,这盘棋下了好几代人,从爷爷辈到孙子辈,似乎车马炮还憋在老巢里不得出来。“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国家就不能发展!”站在函谷关的城墙上,秦孝公向近臣吐露心声。


作为秦国的第三十一位君主,秦孝公想带领秦国走向富强。


可是,改革该如何进行呢?对于一个没有任何比较优势的后发国家来说,一切都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可循。


此时,各国都已经启动改革了,而且卓有成效,请看:


魏国率先改革,领先了秦国五十多年,“李悝变法”让魏国一跃成为强国,侵吞秦国在河西的大片土地,将秦国逼入关中,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楚国也开始了改革,领先了秦国三十多年,“吴起变法”,辟地千里,带甲百万,“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南方的大片土地归入楚国势力范围。


韩国,法家名士申不害也引领变法,“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制造出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攻击性能极高,“天下之宝剑韩为众”。


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富之国,最早称霸中原,国内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让各国羡慕不已。


当各国都在争相改革、取得一次次巨大的经济、政治、军事成就时,西北边陲的秦国该怎么办呢?


年轻的秦孝公登基伊始,便召开会议,加速改革,实现富国强国的愿望。当然,在秦孝公的心里,本国人才匮乏,他只能寄希望于国外人士。


当时各国间,人才流动频繁,奇士高人都自荐于王公贵族,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商鞅就这样上场了。

 

向左走,向右走

这一年,商鞅 39岁,也不年轻了,他在仕途上始终没有太大发展。



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的商鞅


商鞅这个人,很早就精通法家思想,有很丰富的实战经验,可惜在一个“唯文凭是举”的时代,他学历太低,在魏国出不了头,总被那些“海龟”嘲笑。


商鞅很崇拜李悝、吴起等法家前辈,向往能像他们一样,做一番大事业,青史留名。


可这只是一个梦,他已经39岁了,半辈子已经过去,似乎没有看到一点转机。


当时,商鞅所在的魏国是较发达的国家,自然也是人才辈出,竞争激烈。商鞅眼看着别人一个个高升,而他却一事无成,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


秦国的招贤诏令,让他眼前一亮。


商鞅是一个城府极深、思谋极细之人,他决定离开魏国。他不相信别人,只相信自己,这种极端自负的性格,让他日后成为天才般的治国人物,也让他最终死于非命——当然,这还只是后话。现在的商鞅所要面对的,是他实现人生跳跃的一次重大机会。


一个初登王位的青年君主,一个仕途不顺的“外来和尚”,就这样拉开了秦国历史乃至中华历史上的一幕改革大剧。


改革前夕,秦国做了充分的宣传工作,邀请文武百官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力主改革的商鞅与力主守成的老臣甘龙、杜挚,成为这次讨论的关键人物。


商鞅说:“各国在竞相改革,而我们走了许多弯路,落后几十年了,我们不能再拖拖拉拉、瞻前顾后,要敢于打破利益阶层的垄断!”“年轻人,不要急,我们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老臣甘龙摇头说道,“改革非同儿戏,要慢慢来,你如此激进,偌大一个国家怎么适应得了?”


商鞅反驳道:“真正有大胸襟之人,是不会迎合世俗观念的,真正能做大事的人,是不会和世俗民众去讨论的。”(“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甘龙是前朝老臣,也是秦国既得利益者的代言人,甘龙怒道:“我甘氏是春秋时甘昭公的后代,我本人也为国家贡献了毕生精力,你这个外邦之人,来秦国尚不满百日,怎么敢说改就改?”


秦国的“甘氏家族”,可谓根正苗红,甘龙本人既有资历,又有实力。作为元老,甘龙也是一位杰出人物,在上一代的秦献公时代,功劳颇大。想当初,他也是锐意进取之人,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甘龙已是既得利益者,位置不同了,自然也就反对改革了。


双方的争论逐渐白热化。另一位老臣杜挚开始出来打圆场:“改革如果是要剥夺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势必引起社会动荡,还不如遵循以前的制度,渐进式发展。”


商鞅却是意志坚定,严厉反驳:“古人早就说过,‘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纵观历朝历代,外界情势一变,国家法令自然也就要跟着变化。若落后一步,就会步步落后。与其站在岸边观望,不如摸着石头,蹚过河去!”


商鞅性格刚愎,棱角分明,史书中记载他的言辞,总能让人感觉到一股冷峻之风——当然,一个偏远落后的国度,正需要这样一位铁腕的政治人物,才能鞭策整个国家前进。


最后,秦孝公对这场大讨论进行了总结发言:“我决心已定,不再在乎世人的那些议论,一定要进行改革。”


两千年前的秦国,在喊出“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口号时,整个秦国获得了一次思想的大解放,秦国人开始尝试去过一种新的生活,一种他们之前所没有憧憬过的生活。


改革开始了。

 

“富二代”与“穷二代”

“商鞅变法”中城门立柱的故事,毋庸赘述,在此,我们思考一个核心问题:秦国的所有改革措施中,能最大限度调动国民积极性的,究竟是什么?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建立军功爵制度。


“军功爵”制度——鼓励军功战功。凡参战的士兵,不论出身背景、家境贫富,只要斩获敌人首级一颗,就可提升一级爵位,升职、做官,还可获得相应的田地、财产。


这项制度为何重要?在此,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状况。贫、富二代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周朝社会的残酷现实。要知道,当时对于人才的选拔,都是以宗族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是主要体制——贵族和平民有着严格的等级。


当时各国,都面临社会阶层断裂的危机。大多数国家,如鲁国、郑国、卫国、楚国,完全被既得利益者们掌控,上层社会资源由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良氏、屈氏各大家族所瓜分,国家就是他们的家族企业,平头百姓根本没有进入的机会。


底层人才上不来,生活看不到希望;上层人士坐吃山空,崽卖爷田心不疼。整个社会缺乏良性流动,发展到东周时期,国家陷入停滞,毫无生气。怎么办?战国时期“养士之风”流行起来:诸侯国各大夫都有自己的门客、食客等,聚集了大批人才于自己家中。比如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他们对凡是来投奔自己的门客,都以礼相待,不分贵贱,由此为国家积累了大量人才,也为平民百姓开通了一条通往上层社会的通道。这个时代,涌现出一些平民出身的英杰人物,如蔺相如、范雎、毛遂、田文、公孙龙等,他们最早都是做门人食客,最后才脱颖而出的。


但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在千千万万的门人中,能脱颖而出获得主人赏识的,毕竟只是少数,它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而且全凭主人的个人意愿,如蔺相如、毛遂这些人,成功皆因为偶然,商鞅在魏国就长期得不到赏识。


如何能有一种制度、一种标准,使人才选拔能系统地开展下去呢?“门客制度”打破了官二代与穷二代之间的鸿沟,再进一步发展,就到了该形成体系、以既定客观标准作为评判人才的程度了。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以军功来评价人才,是最现实的方法。“军功爵制”应运而生。在《商君书·境内》中,我们可以看到“军功爵”的明确规定,可以浓缩为以下三点:


第一,制定二十级爵,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军官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

第二,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一视同仁,获得军功者才能晋级,没有军功者就无权拥有田地财产。

第三,在战斗中斩敌首一个,升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两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并且,每晋升一个级别,个人就能得到一顷之田、九亩的宅地,这些都属于私有财产,受国家保护。而贵族阶层,如果没有相应的军功,其财产和田地就要被剥夺。


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优胜劣汰的法则,让这个国家开始充满活力!

 

“地主集团”战胜“领主集团”

秦国的变革是迅速的,也是基本顺利的。我们进而想到一个问题:在当时激烈竞争的年代,其他国家没有类似的改革吗?其他国家也有,甚至一度领先秦国,可是都以失败告终。魏国的“李悝变法”,早于秦国几十年就实行过“军功爵制”,但魏国的弱点在于:士兵一旦晋级,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全由国家负责,这是个“无限责任制公司”,连结婚生子也由组织安排,久而久之,政府财政负担极重,最终难以为继,只能宣告破产。

 

楚国的“吴起变法”,也早于秦国,也是军功奖励制度,短时间内“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辟地千里,一度是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楚国的软肋在于:国内既得利益群体过于庞大,高层完全由昭氏、屈氏、景氏几个大家族所垄断,形成了“寡头政治”。全国的事情只由几个大佬说了算,他们的儿子、孙子世袭爵位,随着改革的深入,权贵们的利益受到损害,他们联合起来,杀死了改革家吴起,中断了改革。

 

晋国曾一度打破公族世袭制,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打掉了国内所有的权贵势力,换上来的全是年轻小伙子。晋文公提拔了大量异姓家族,采用“尊功尚贤”手段,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维持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可谓是春秋时期最持久的发达国家。但到了后期,这些异姓家族也开始壮大,成为新的既得利益者,变成被赵、魏、韩的少数大家族垄断的“寡头政治”,导致“三家分晋”,国家分裂了。

 

失败的结局各有不同,但原因只有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过于庞大。

 

再进一步分析,这些既得利益集团其实都是西周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领主集团”,而独独秦国的主体阶层是“地主集团”。

 

何谓“领主”?何谓“地主”?

 

简单点儿说,领主,就是在分封制下,拥有自己的领地、庄园,绵延万亩,自己有兵权、行政权、人事任免权、征税权等,独立性很大。而地主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没有军队和行政任免权的。说得更简单点儿就是:地主只有地(面积不大),领主既有地又有人(地很大,人很多)。

 

与西周君主“分封制”一脉相承,诸侯大夫“世卿世禄”在各国延续了上百年。这些世袭的权贵,构成了庞大的领主集团,比如:鲁国的政权完全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掌控了,郑国的上卿往往是罕氏、良氏家族轮流执政,卫国则是石氏和宁氏,楚国则是屈氏家族,晋国有赵氏、魏氏、韩氏……权贵阶层根深蒂固,使得很多像商鞅那样的小老百姓,即使有才,也无出头之日。

 

而反观秦国,则显得很“非主流”。秦国因为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阶层很松散,尚没条件产生稳定的权贵集团,门阀家族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即使有少数的既得利益群体,也只是像甘龙、杜挚那样的个体,尚未形成庞大的势力。这种情况下,改革就不会受到像楚国、郑国那样多的权贵集团左右,只要出现一个铁腕意志的君主,推动变革,一竿子捅到底,改革就会进行得很顺利。

 

商鞅变法之后不久,就开始推行土地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打破“井田制”这种大锅饭的公有制,以“开阡陌”来开垦大量荒地、土地财产归个人。还鼓励东方各国的百姓前来秦国开荒种地,只要愿意的,都能得到自己的土地!秦国形成了千千万万个“小地主”,从而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在其他国家,老百姓是没有自己的土地的,只有权贵阶层才享受土地和财产,他们世袭,不把利益分给老百姓。而在秦国,老百姓有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且是可以传给子孙后代的。

 

换作是你,你愿意选择哪个国家呢?

 

不言自明。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秦国占领的土地越来越多。秦国的将士,有功既赏爵位,又赐田宅,可以成为军功地主,如果不断立功,还可不断受赏,以至于私人得到大量的土地田产。我们惊讶地发现,秦国兼并六国的战争,实质上就是一场“财产私有化 +土地归个人”的战争!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他的《中国通史》中这样评价道:“战国将近二百年的长期战争,本质是地主政权代替领主政权的战争,是地主政权的秦国对领主政权的山东六国猛烈进攻,结果秦国胜利,是历史发展的一个伟大成就。”在这场战争中,秦国一方的百姓不断获得土地财产,越扩张就越获益,百姓怎么能不为之心动呢?

 

而在山东六国,老百姓没有自己的田地财产,永远是为贵族卖命。既如此,战争胜负又与百姓何干?我凭什么要为国家牺牲自己呢?所以百姓根本没有保家卫国的动力。

 

商鞅是个讲究实效的人,他的言辞向来露骨,直指人性:人的爱好无非两种,要么是名誉,要么是财富,只要给予他们这些东西,不就可以掌控整个社会了吗?(“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

 

战争本是残忍之事,却被商鞅包装成了走向成功的星光大道。

 

战争本是被民众厌恶之事,却被商鞅转化成了人们争相追逐的好事。

 

这正印证了《商君书》中所言:“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能够让民众热爱战争,狂热地追逐战争,这样的领袖,就是王。

 

在这种极端激励法下,秦国形成了“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的景象,秦人纷纷从军,以征伐为荣,令山东六国瞠目结舌。秦汉史专家徐卫民教授在他的《军功爵制与秦社会》论文中做过统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前后经过一百零九年的时间,秦同六国共作战六十五次,其中同魏作战十六次,同楚作战十四次,同赵作战十三次,同韩作战十二次,同齐作战四次,同燕作战二次,同六国或五国联军作战四次。”

 

这些来自底层的士兵,为了获得军功和财产,拼命而疯狂地砍敌人的脑袋,因为只有提着脑袋,才能得到赏赐。在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中,秦军大将白起一声号令,坑杀40万赵军,人们被秦军这种疯狂的举动震慑了!

 

数十年间,秦国百姓普遍都拥有了自己的田地和财产。正如英国的《国富论》中所说,人性是以利己为前提的,人们只有对自己的私有财产才最珍惜。由此,秦国百姓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坚不可摧,再也没有哪个敌国能打败这个国家。

 

法家思想的极端

随着努力程度越大,财富越成倍增加,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军功爵制”的诱惑。

 

为了保证这种狂热能长期持续下去,商鞅采取了一条更为厉害的措施:只开放“军功爵”这一条通道,严禁从事商业贸易等其他经济行为。中下层百姓为了获得社会地位上升的机会,唯有参战!全社会都集中在这一个目标点上,其所积累的力量是惊人的。

 

法家另一位代表管仲曾言:“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当人民所追逐的利益,都来自同一个方向时(比如参军),那么掌控这个国家就天下无敌了;当人民有两个可选择的逐利方向时(比如参军或务农),还是可以保证强盛的;当人民有三个选择的逐利方向时(比如参军、务农或经商),那么征伐别国的力量就不强了,因为每个人的选择太自由了,不听政府的了;当人民有四个可选择的逐利方向(比如参军、务农、经商或出国移民)或更多选择时,那么君王就很难控制老百姓了。

 

这话说得有些极端,但在当时那个时代,无疑是正确的。那个时代的老百姓,只是为国家、君主服务,而国家之间靠的是武力征伐决定存亡,一旦老百姓有多种人生选择,执政者就控制不了大量民众,就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军事作战了。

 

法家“利出一孔”的秘诀,被商鞅用严刑峻法定下型来。

 

秦国的老百姓做梦也想不到,几年前他们还是西部边陲最穷国家的最底层平民,几年之后,他们一个个都有机会成为“军功地主”,成为社会成功人士,跻身上流社会。

 

制度变革的力量,是多么惊人,能让一个西部边陲弹丸小国短期内成为天下强国!

 

在巨额财富的诱惑下,秦军狂热追逐着他们的梦想,直到灭六国。据清代梁玉绳的《史记志疑》统计:

 

秦自献公廿一年与晋战,斩首六万,秦孝公八年与魏战,斩首七千,惠文八年与魏战,斩首四万八千,后七年与韩、赵战,斩首八万,十一年败韩岸门,斩首万,十三年击楚丹阳,斩首八万,武王四年拔韩宜阳,斩首八万,昭襄王六年伐楚,斩首二万,七年复伐楚,斩二万,十四年攻韩、魏,斩首二十四万,廿七年,击赵,斩三万,三十三年破魏将暴鸢,斩四万,三十三年又伐魏,斩四万,三十四年破魏将芒卯,斩十三万,沉河二万,四十三年攻韩,斩首五万,四十七年破赵长平,坑卒四十五万,五十年攻晋军,斩首六千,流死河二万人,五十一年攻韩,斩首四万,攻赵,斩九万。

 

现在,我们来回答,秦国为什么能后来居上?

 

答案只有一个:公平竞争,能者多得。


好 文 推 荐


日本兵是不是真的很矮?二战日本步兵平均身高低,强调近战搏杀

笔者曾问过多位抗战老兵一个问题——“都说小日本小日本,日本兵是不是很矮?”这些老先生们的回答大同小异,他们见到的日本兵身高大多在160厘米以下。另有一些老先生回忆,到抗战胜利前,侵华日军中出现了高度近视甚至一些有轻度智力障碍的士兵。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时代 | 正史留名的诈骗案:尼姑摇身一变成公主,骗得皇帝大臣团团转,与驸马共枕十二年才被揭穿

《宋史·公主传》中记载了一个胆大包天的诈骗案:尼姑冒充公主。最后居然还真的蒙混过关了,甚至于在享受了十几年的皇族富贵生活后,骗子最终以公主之礼下葬。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