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留下的四万多首诗真的都是垃圾吗?

 无边无涯f0q5ls 2016-10-02


乾隆诗果然一无是处吗?


文︱李逸博、李浩然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智客'(ID:wodezhike)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这个写诗既多又快的“风一样的男人”




如果问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好的人是谁,“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恐怕你一句我一句较量下来难分伯仲,


可如果问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呢?


单从数量来说,肯定能从高到低做一番排列,

而居于榜首的,是写诗六十多年,存世九千三百余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的陆游吗?


是传说作诗两万首,存世四千余首的一代师宗杨万里吗?

还是......

都不是!


可能你还不知道,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是乾隆皇帝!



学术界对此早有定论:乾隆一生作诗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


在2014年,故宫的工作人员清理文物时发现了写着“乾隆诗稿”的两个箱子共装有乾隆诗稿2.8万余首,加上此前已存放的1.7万多首,共计4.5万余首,与此前的推论基本吻合。


要知道,历经289年的唐朝一共出现了两千多名诗人,他们写的诗集结在一部《全唐诗》里,加起来也就48000余首,而乾隆仅以一人之力便傲视群雄。


据说这位文艺青年十多岁就开始写诗了,用诗歌来记录生活,这样算下来,平均每天也得写2首。


这得是什么速度?


写“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那个赵翼就亲眼见识了这个“风一般的男人”是怎样写诗的,他的《檐曝杂记》记载乾隆皇帝上一次厕所,四首诗就出来了,而且乾隆皇帝对于写诗可不是简单地附庸风雅,而是真爱,“而诗尤为常课,日必数首”。


在这些诗里面,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都有所涉及,但主要以鸡毛蒜皮为主。

 

有吐槽日常的:


《习字》

间日视阁章,山庄有清暇,有暇亦何为,读书及习射。

书亦六艺一,自古重墨稼,棐几铺玉版,嘉荫就松架。

缮性归平易,变体祛奇诧,举首瞻奎文,当年此消夏。


《扫雪》

扫雪必行赏,仆台早候之。

未成分寸际,那可饰装为。

今日素真积,培林泽倍滋。

天思诚赐我,分惠亦其宜。

 

有晒美食的:


《黄瓜》

菜盘佳品最燕京,二月尝新岂定评。

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


有晒旅行的:

 

《堤上偶成》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九里岗临御黄坝,曾无长策只心惊。


《烟溪钓艇》

飘然蓑笠坐船唇,不挈渔僮独理纶。

傲志羞登隐逸传,钓鱼多有钓名人。

 

还有炫富的:


《家鹤》

家鹤唳松荫,

声凄故不扬。

野雁叫洲渚,

春宇随翱翔。


《射熊》

寥萧玉宇拂秋风,

掌样霜锋好射熊。

却笑汉皇犹赤帝,

空输女子是英雄。


在乾隆皇帝那,写诗就如同发朋友圈和写段子一样频繁!

 

炫富、晒美食、晒旅行、吐槽日常......具备了在朋友圈里被拉黑的一切条件。


可在当时,乾隆皇帝的诗换来的必然是大臣一片片的点赞和拍手叫好,“金声玉振、涵盖古今”、“神龙行空,瞬息万里” ......


皇帝自己也有点飘飘然了,自我感觉良好,以诗人自居。


2

藏在皇帝背后的“接盘侠”和枪手



 

诗人与诗人之间当然是惺惺相惜了,所以乾隆对写诗好的文艺青年颇有好感,大诗人沈德潜就是深受乾隆皇帝喜爱的一位诗人。


 


不过,沈德潜那时候已经是混迹文艺圈的“老腊肉”了。


他大器晚成,22岁中了秀才之后,好像就把所有好运都用光了,在此后的乡试中一直都是打酱油,这样打了16次,终于在66岁那年考上了举人,否极泰来的沈老并没有抱怨好运来的太迟,在次年继续往上考,又中了进士。


行将就木的沈老没想到他的春天刚刚来到,一切就像是刚睡醒的样子。


他70岁的时候还是小小的一个编修,不到5年就变成了从二品,相当于“副部级”的礼部侍郎!


然而,这还不算完,77岁的时候他被赏赐礼部尚书衔,被批准可以建生祠;曾祖、祖父、父亲被诰赠礼部尚书衔,曾祖母、祖母、夫人被封为一品夫人;长孙沈维熙被赏赐举人……


沈德潜究竟何德何能才能这样火箭式的升职和嘉许呢?这得问亲自提拔他的乾隆皇帝。


于是,乾隆皇帝专门发了一道上谕来解释这件事,表示火箭式提拔沈德潜是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的正常官员选拔,“沈德潜有才学,人老实,年纪又大”。


这虽然是事实,可并没什么说服力,于是乾隆皇帝又加了一句话“沈德潜的升官跟诗无关”,意思是说,这并不是诗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你们谁都别瞎想!


这就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可谁都知道老腊肉沈德潜是以写诗闻名于世,而且还喜欢帮皇上接盘。


传说,有一年冬天,乾隆跟大臣们在西湖游玩,飘雪点缀西湖,这场景给乾隆提供了绝好的素材,于是文艺男眉头紧皱,略做沉思,张口就要吟诗了“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卡壳了,当时场面及其尴尬,不能吟着吟着就停了,那显得皇帝多没文化,大臣们也面面相觑,不知这首对仗极其工整的诗该如何结尾。


这时候人群里“接盘侠”沈德潜站出来了,“皇上这诗写得太好了,让臣狗尾续貂一句——飞入梅花都不见”,一下子就给皇上解了围。


这一幕在《还珠格格》里被替换成了紫薇,在《宰相刘罗锅》里换成了刘罗锅。


这简直让皇帝心里乐开了花,轻而易举又完成了一首诗。


接盘接多了,皇帝就直接让他代笔了。


当皇帝的枪手当久了,年老眼花的沈德潜就分不清哪些是给皇上代笔过的,哪些是写给自己的了,他在编纂自己的诗集时竟然把为乾隆代笔的诗作编了进去。


这打了皇帝的脸,皇帝突然变成了“抄袭狗”!


乾隆皇帝忍了,只是不再依赖这位老腊肉了,给他优厚的待遇,安稳退休吧。


可退了休的沈德潜还不安分,到处给别人的诗集写序,“上得山多终遇虎”,沈德潜在东台诗案中受到牵连,虽然这时候他已经死了,但还是被乾隆皇帝揪了出来老账新账一起算。


乾隆下令对沈德潜进行追夺封衔、仆碑、罢祠、磨平碑文等处分,朕给你的是你的,朕不给你了分分钟拿回来!


关键是,他还把沈德潜写过和出版过的所有诗集都禁了。


这下不会被人说成是“抄袭狗”了。


乾隆曾说过“朕与德潜,以诗始,以诗终”,也是一语成谶。


3

把诗写在文物上,写在名胜古迹上,写满大街小巷



 

乾隆皇帝不但是个段子手,频繁的发段子,而且还是个“点赞狂”。


他的点赞是在文物、名胜古迹上提诗,盖章,而且专门挑著名的作品。


在自己喜欢的文物上写自己最爱的诗,对于乾隆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比如,当一副落款“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放到乾隆眼前的时候,他断定这肯定是真迹!


激动的快要哭出来了,爱不释手,每观赏一次就开心的提笔写一首诗。


然后,下江南的时候他还专门去了一趟富春山,每走到与画上契合的一个地方,他再开心的拿出来提首诗,盖个章。


于是,那幅画的原作本来应该是这样的:


                 


然后,乾隆皇帝提笔一番感慨、抒情、反复观摩之后,就变成这样了



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乾隆皇帝的题写的56段既有诗词歌赋,又有观后感,还有随笔考证,能写的地方都写了,无孔不入。


顿时画家为了营造意境而做的留白上面阴云密布。


这感觉就像是视频上面覆盖的密不透风的弹幕,你还怎么看,丝毫看不清视频的内容。


可是,这一副子明卷后来被证实是仿本,乾隆皇帝看赝品都能看到如此激动,幸亏真迹“无用师卷”被他列为了次品而逃过了一劫。


看到被自己画的“布满弹幕”的画作,清醒了的乾隆也觉得不好意思了,他写下“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发誓强迫自己手下留情,摆出了一副再题字就剁手的姿态。


可是,当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摆在他眼前时,他早就忘得一干二净。


5.5米长的作品上,“主角”王羲之的字迹只是占了不到0.15米,剩下的空间都被乾隆的字和印章霸占了,这还不过瘾,他还在副页间隙与天头贴了一块块补丁。

 

据统计,他在49年间提了73次,这一副书迹如果不仔细看根本找不到王羲之写的,这次就没有《富春山居图》那么幸运了,这次“毁”的可是真迹!


看不过瘾,乾隆皇帝还把这真迹挂到了他的书房“三希堂”里,列为“一希”,不但可以站着看,还能坐着看,躺着看。


 


遭遇到同样命运的还有三希堂的其他“二希”和“三希”,也被皇帝的弹幕遮盖的不成样子。


看下面这一副“二希”相传是王献之的行书,只有放大的三列22个字是王献之写的,其余那些都是皇帝的“点赞”,还有最为夺人眼球的那两个字“至宝”,写的那么大,简直喧宾夺主了。


 


 “三希”是王珣《伯远帖》,是仅存的东晋书家真迹,到底被乾隆毁成啥样,自己感受一下吧。真的是服了乾隆爷。


 


乾隆皇帝还很会占位置,看下面这一副明朝画家沈周著名的《猫》,喵星人诧异的目光和右上“太上皇帝”的大红戳完美结合。


有人说,这是时隔两百来年的作者和收藏家合作的一幅《喵星人观印图》。


 


还有赵孟頫《红衣罗汉图》,罗汉右边本来是空旷寂寥的一片,可皇帝偏偏要把它搞得喧嚣一点,又是密集的题字和硕大的红印章。而且放在了罗汉目力所及的地方,很会选地方。


 


被皇帝“毁掉”的书画还有好多,不一一列举了,心在滴血。


可是,你以为皇帝仅仅是把他的诗写在画作上吗?


那就图样图森破了,诗是皇帝的最爱,就像是恋人的名字,皇帝要把恋人的名字写在白云上,写在沙滩上,写满大街小巷。


这是贯耳方壶下面的乾隆题诗。


 


还有在玉圭上的,写了那么多,其实就是在讨论,这东西是“圭”还是“尺”


 


还有在风景区,乾隆曾六下江南,每次到杭州观景时都会充分利用眼前的美景作诗60首,对,是60首!


并且刻在碑上,这还不是随便写的,每组诗都压同一个韵,也是用心了。


如今,“苏堤春晓”碑上的诗,保存得最完整,“曲院风荷”碑背面及两侧则各有一首乾隆皇帝的诗歌。


 


还有好多,不再列举了,心在滴血。


真是一个在用生命写诗的男人,把诗写在文物上,写在名胜古迹上,写满大街小巷。 

 

4

皇帝诗里遍布“小人物”和“温情”



 

其实,中国古代喜欢写诗的帝王着实不在少数,质量上乘的“御制诗”也有不少仍广泛流传,像“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南唐后主李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等还被认可为诗人。


可是,并没有一个人把以“多、快”居于榜首的乾隆皇帝称为诗人,他的诗也被尘封了三百多年,以后看来也会继续尘封着,没有谁能记住几首,不信你背首试试?


于是,有人认为大批量机械化生产出来的诗与那些诗人们“精耕细作”的诗相比没什么价值。


乾隆诗果然一无是处吗?


其实不然,乾隆诗虽然缺乏意境和格局,但他是用诗来记录生活,里面既有激荡风云的大人物,又有一些三教九流和下里巴人这些“小人物”。


所怜务本民,忍饥藏种子。

勤劬耩湿田,以冀新苗起。


大概意思是:农民的生计是何等的艰辛!他们忍饥挨饿藏下良种,经过披星戴月的水田劳作,期望新苗成长,有个好收成。


还有:


朴淳生计耕还织,淡荡心情水与天。


是说男耕女织这种朴实淳厚的生活让人们和舒的心情犹如水一样的清澈、天一般的辽阔。


不仅农民种的庄稼值得珍视,就是他们种的蔬菜也很值得肯定:


黄花翠叶满畦芳,伴食无过此味长。


一个皇帝如此赞美一棵大白菜,在中国古代史上恐怕绝无仅有。


农为天下本,皇帝洞察了农人的生活和耕种,写进了自己的诗里面。


还有写轿夫的:


舆者爽而逸,肩者汗且喘。


爽、逸、汗、喘,这四个字用对比揭示出了坐轿的人是多么安逸舒适,抬轿的人多么辛苦。


还有盲人:


瞽目先生小说流,稗官敲钵唱街头。

村翁里妇扶擕听,傥为欢欣傥为愁。


这首诗出现的小人物有:说书盲人、说书的助手、听书的村翁和里妇。当他们听到动人之处,时而高兴,时而悲伤,多么生动的场景啊,这就是生活。


山上的僧人也被皇帝拿来作诗了:


佳阴禅院重重护,流水僧房处处通。

阐士六时无别事,花香鸟语悟真空。


类似的还有很多,众多“小人物”也进入到了皇帝的诗句中,可能诗写的不怎么样,但诗的背后是执政者对于民间的洞察,这成为皇帝治国理政的本源。


有这些观察,就不会像晋惠帝一样说出“何不食肉糜?”那样的话了,就不会像光绪皇帝那样不知道民间的鸡蛋到底多少钱一个。


4万多首诗里面也有感人至深的,就是乾隆专门写给孝贤皇后的近百首的悼亡诗了。


比如有这样一首诗: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


这诗写的像是普通民间的愚夫愚妻相濡以沫那样,不像是一个拥有三宫六院的皇帝写的,跟前面乾隆皇帝炫富、耍威风那些诗句根本就不是一个格调。


我们仿佛能嗅出乾隆皇帝对孝贤皇后是真爱。


混迹于“小人物”中间的皇帝和悼念亡妻的皇帝少了一些高高在上的冰冷,多了一些更真实的温情,这也是乾隆诗里面所蕴含的。


库叔福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