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来解读金乔觉的《送童子下山》

 熠熠生辉999 2016-10-02


【送童子下山图】 九华山 王瑜


我来解读《送童子下山》

 

九华山·大慈藏寺

住持    原创

 


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它的由来,是根据南韩僧人(新罗国的王子)金乔觉于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到中国九华山修行一生,所发生的故事而演化成的。

 

据说,金乔觉早年曾来大唐留学,汉学修养颇深,此间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诲:‘世上儒家六经、道家三清,法术之内,只有佛门,第一义经,与我心合’。回国以后,毅然抛弃,王权族贵,削发为僧。

24岁时,只带一犬,名曰‘谛听’,西渡来华。初抵大唐,于青岛渔港,弃舟登陆,历经艰辛,几经磨难,辗转江南,卓锡九华,芙蓉峰下,度化有情,弘法毕生,于99岁(公元794年)圆寂。

 

金乔觉一生的故事很多,仅从《送童子下山》的一首诗中,足以看出金乔觉的修行功夫及超凡境界。

 

送 童 子 下 山

 

(唐)金乔觉

 

空门寂寞尔回家

拜别云房下九华

愛向竹栏骑竹马

懒于金地聚金沙

 

瓶添涧底休拈月

钵洗池中罢弄花

相去何须频下泪

老僧相伴有烟霞

    

 

这里的童子,是金乔觉于晚年时,收的一年少弟子。几年的朝夕相处,师徒之间,颇具感情。一日,其母来山相迫,逼童子回家与表妹完婚。童子无奈而欲下山,临行之前,拜别恩师,频频下泪,依依不舍。老僧相送,分手之时,触景生情,赋诗一首……

 

《送童子下山》诗中前两句‘空门寂寞尔回家,拜别云房下九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空门’泛指佛家,‘云房’即和尚的禅房亦称丈室。

 

弟子回去干吗?是奉父母之命与表妹完婚。完婚即坠入红尘,还俗过日子。与孩童时代的跨竹竿当马骑、过家家玩儿戏无二。故而诗人才有‘愛向竹栏骑竹马’的无奈感慨;既然回去了,岂有再来深山修行的可能啊,故又有‘懒于金地聚金沙’的悲情流露。

诗中‘竹栏’,意即篱笆,农家之义,‘金地’即寺庙修行的场所。诗中‘愛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两句,犹如仙韵,妙不可言。不仅诗句很美,意义也很深。其中不仅完全露出诗人的惋惜以及说不出的感慨。更能看出,出家人修行路上之艰辛与险难,修行之不易,只有诗人理解,只有诗人明白,世人哪里晓得啊。

如此修行,一切前功尽弃矣,诗人为此而遗憾,为此而呼喊,这是诗的上半部。

 

下半部的‘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两句,说的是师父想起往昔与小弟子朝夕相处之时的情景,从此,再也见不到小弟子每天到涧下为佛堂换供水、洗净瓶时,戏耍水中月亮的顽皮相了;再也见不到小弟子每天在泉池中替师父洗钵时,撩起水花玩的童真样儿了。

唉!一切不能复制……此处的‘休’与‘罢’两个动词,用得恰到好处,犹如画龙点睛,颇具人情味,看后倍觉亲切,耐人思考。也是在告诉世人,出家人并非都像世人所认为的那样,游手好闲不劳而食,更不是世俗偏见那样无所事事糊涂春秋之辈。

其实,真正的出家人就如金乔觉一样,即精进修持又严格律仪,一日不做,一日不食,食存五观,农禅并重的操守已成道风。板响云堂赴供,闻钟上殿讽经,出坡布萨,临斋供佛是出家人丝毫不敢懈怠,更不可放逸的事情。

 

结尾两句,‘相去何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更是诗中的灵魂。神来之笔,犹如天乐,亦如宫舞,动静相间,阴阳和合,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唉……弟子啊,你去吧,尊父母之命回去与青梅竹马的表妹完婚,亦是天经地义,宿世之因缘。去吧!不要惦记师父,不要依依不舍,不要哭泣,不要悲伤……

 


徒儿记住,你去以后,师父并非孤单,师父并不寂寞。弟子虽然下山了,可是,与师父朝夕相伴的,还有无尽飘渺的云雾和落日时巍峨神秘的晚霞,老僧足以!

 

通篇《送童子下山》脍炙人口,犹如一部优美的电视连续剧,场面波澜细腻,情感绘声绘色,咋读扣人心弦,细品回味无穷,道义真如贯穿始末,禅门风韵尽在其中。

 

《送童子下山》也在告诉世人,出家人并非如世人之偏见那样:冷酷无情,不谙世事。‘我法妙难思,唯佛乃能知’中大乘教义的入世精神,世人岂能理解与知晓。

 

金乔觉不愧为是大愿地藏王菩萨的化身,更是佛门四众永远学习的楷模。

 

顶礼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二〇一四年三月一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