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为何书《上阳台帖》

 慕清欢 2016-10-02

李白之诗清朗放逸,遐思无极,其书法亦飘逸雄健。颇有谪仙之风。《上阳台帖》是李白惟一传世真迹,共25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李白是诗人,但要是说他是书法家,恐怕还有许多人并不了解。


最早记载李白书法活动的典篇当推《今古奇观》,内有《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一文。晚唐及宋时人们都以得其墨迹为荣。黄庭坚在其《山谷集》中就曾记载宋时葛蕴,借李白之名作假。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同有记载。


唐孟綮《本事诗》还记有玄宗命白为宫中行乐诗,白取笔抒思,十篇立就的轶事。宋《宣和书谱》还记宋廷内府曾收藏李白书作《太华峰》《乘兴帖》《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但目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上阳台帖》是专家公认的李白墨迹。


《上阳台帖》25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其书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很符合李白的诗歌气息。从题跋可以观察《上阳台帖》流传有序的经历。


宋徽宗赵佶题曰:“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可见李白行书高妙,不流凡俗。元代张晏题云:“谪仙书传世绝少,尝云:欧、虞、褚、陆真书奴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其实,李白草书来自张旭一脉,明解缙《春雨杂术·书学传授》曰:“旭传颜平原真卿,李翰林白,徐会稽浩。”而元代《衍极》刘有定注文:“大历初霸上人耕地得石函,中有绢素古文科斗《孝经》,凡二十章。初传李白、白授阳冰,尽通其法。”说明李白精于科斗古文。


此外帖上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也都在其题跋。卷前后钤有宋赵孟坚“子固”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引首还有乾隆皇帝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


此帖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入张伯驹手,后《上阳台帖》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


这件作品究竟何时所作,就作品本身而言,只知十八日,但按其“阳台”地点考释,应为河南王屋山阳台宫。


阳台宫,位于今河南省济源市城区西北30公里王屋山华盖峰南麓。因地处阳台而得名。它初建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由唐玄宗敕批,道教宗师司马承祯创建。唐代曾有玉真等数位公主来此宫中修道,其影响千年不绝。


李白早年即开始追慕神仙方术,他在《感兴八首》诗中就曾说道:“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蜀中时期,李白访道教名山,结交不少道友,如元林宗、元丹丘、东严子等。


25岁时,李白又遇道士司马承祯。老道初见即夸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甚喜,曾作《大鹏遇希有鸟赋》诗,赠司马承祯。李白还身体力行,从蜀中紫云山到寿山再到白兆山求仙访道服丹饵食。


长安求仕无望,李白乃东游梁宋,访道嵩山,与道友元丹丘憩隐颖阳山居。后虽经玉真公主荐之于玄宗皇帝,如愿奉诏。但由于诗人天真不事权贵,最终被玄宗“赐金放还”。


按照李白年谱:李白和杜甫、高适曾于公元744年三月,结伴登王屋山。因而有学人断定,《上阳台帖》就是在此年三月十八所写。


李白这次寻访,却因为司马承祯的仙逝,而触景生情,面对司马承祯所作的壁画,自然为题词纪念司马承祯。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上阳台帖》


“上”者,有进献之意。“非有老笔,清壮何穷”,明眼人一看便知李白赞词的深刻含义了。而落款“十八日”,正是司马承祯六月十八日祭辰。同行的杜甫当时虽未留只言片语,但后来写有《忆昔行》《昔游》等诗追忆此行。


宋黄庭坚在其《山谷题跋》评李白的诗与书云:“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清人周星莲《临池管见》也赞其“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乎有仙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