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种菜情结

 我爱蓝天图书馆 2016-10-02

  

 

 

鲍全业:出生于1947年,高中学历,中共党员,军旅生活6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余载。历任公社报道员、大区报道员,《沭阳报》社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办公室主任,《宿迁日报》社记者、评报组成员、沭阳记者站办公室主任。

 

种菜情结

鲍全业

种菜是农民的本能即使当今部分农民已转变为市民但种菜情结仍挥之不去

去年5月的一天早上五点左右老伴很麻利地起了床比往日提前了约一个小时我迷迷糊糊地问她起早去忙什么?人都说步行街有不少乡下来卖菜的品种多又新鲜还便宜。今天我想去看看,能买就多买些省得你天天往小菜场跑。”听她一说我睡意全无赶紧下床。“毛毛她奶这里到步行街四五里路你又不会骑车菜买多了不好拿。”“你这人真是死脑筋不能骑车去接我吗来回就七八里路就当散散活动活动筋骨今天早饭你做吃过饭抓紧把毛毛送去幼儿园我买完菜就在工商局边的桥头等你。”看她那副执意的神情我只好遵命

大约九点左右我骑自行车来到她指定的位置怎么还不见老伴的身影我伫立桥头不停地向西张望来了约五六十米处只见她两手提着菜向桥头走来我赶忙迎上前去当走近时,一下子傻眼了,一手提着一捆约四五斤重的葱秧,一手提着一把辣椒秧和一把丝瓜秧,斤把重西红柿和鲜椒。我既纳闷又生气地问:“你不是说多买些蔬菜吗?怎么买这些?”这你就不懂吧,把葱秧栽上,几个月用不着买葱吃,栽点大椒、丝瓜,可以防缺,还能美化阳台的环境,总比你光栽那些花儿、草儿实惠吧。”“城里不是农村,我们还住六楼的阁楼,外面就那巴掌大的阳台,你还真当作菜园啊?再说,这些秧子往哪里栽?”“老头子,别生气。只要你肯帮我,保你满意。”我们俩在似乎争执又不似争执中徒步回到小区。

有句话叫夫唱妇随。而我为了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她,只好妇唱夫随。吃过中饭,按照她的吩咐,找出用坏的脸、空油桶、腾出花已枯死的花盆,以及她原先收集的蛋糕盒、泡沫盒,共有20多个。我把油桶锯掉三分之一,底部锥上几个小洞,后又去附近的建筑工地背来些新鲜的泥土,种菜的条件可谓一应俱全。从午饭后忙活到太阳落山,便在阳台护栏两侧有序地排列起20多个绿色生命。阳台面积虽被挤占了一些,但望着老伴得意的神色,我无奈的心情渐渐趋于平和。

我父亲种了大半辈子菜,种过生产队的大菜园,侍弄过自家的小菜地。除自给外,余下的拿到集市卖,换回油、盐、酱、醋,维持一家生计,直至1986年离去。说实话,子承父业,儿续父情,我没有做到。倒是老伴自嫁给我后,在耳濡目染下,结下了种菜情结。

90年代,举家迁入沭城,先是租房。19955月,单位把原先的厂房安排给职工居住,从此结束了六七年的租房生涯。所居的院子里有一个废弃的花坛,面积约三四平米。第二年清明之后,老伴突发奇想,悄悄对我说:“这个花坛闲也是闲着,我想在上面种菜,你看行吗?”“不行,这院里住着三四家职工,这样做影响不好。”“什么影响好不好,种出菜大家吃,说不定还夸我呢。”本以为她只是说说而已,谁知她言必行,行必果。在我不知不觉中,花坛里便被她种上了丝瓜。直到瓜藤顺着花坛边的墙壁向上伸展时,我才发觉。好在同院的家属们不但没说三道四,反而给予支持。于是,我便做个顺水人情,利用花坛周边的几根水泥柱,用塑料绳罗织起一个较大的瓜架。收获的季节到了,一条条硕鲜嫩的丝瓜,一茬接一茬缀在瓜架上,供院里人家分享到深秋。

2000年,我家在南苑小区买了套新房。装修时正值仲春。小区南面有10多亩已被征用尚未开发的荒地。有几户人家捷足先登,在上面种菜。那些从农村搬进小区的业主们,见此情景,纷纷加入圈地行列。他们中有我熟悉的已退居二线的乡镇干部,退休教师及其他行业的退休人员。老伴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老头子,装修的事你就多操点心,我也要弄块菜地。”“我们住处离这儿有二里路,种了也不便管理,别去瞎折腾。”“没事,起早带黑常来看看就行了。”我便不加劝阻。她终于如愿以偿,整理出一块不足一分的菜地,种上白菜、方瓜、大葱、辣椒、茄子等蔬菜。直到第二年晚秋,施工开始了,这块众人难舍的菜地才退出它短暂的历史舞台。

2002年秋,原先住的单位厂房被整体拍卖。我又在祥和花园买了套新居。刚搬进新家,老伴又打起了种菜的主意。她和对门的邻居一拍即合,在楼东首山头与围墙之间选好狭长地块,花了两天时间清理出埋在土中的建筑垃圾,整理出一块五六平米的菜地,两家一分为二。由于相对隐蔽,很少有人察觉。谁知小区的业主大都有难舍的种菜情结,竟在楼前楼后的绿化带内,见缝插针,种起蔬菜。这才引起物管部门重视。他们先是宣传教育,进行劝阻,但收效甚微。于是,便采取硬作,统统铲除,小区种菜风波才告平息。然而,仅过月余,又死灰复然,那些被毁的菜地又重披绿装。物管人员又出重拳,将其毁之。但直到现在,老伴和邻居开的菜地,比较隐蔽,依然长着蔬菜,只是老伴的菜地已被他人占有,因为我们搬出了那个小区。

家住沭城这些年,我曾留心观察,不仅是我家住过的小区,就是其他小区,种菜与阻止种菜的较量,始终没有停息。但随着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步伐的加快,那些明目张胆在小区种菜行为已大为收敛。然而,喜欢种菜者,仍小动作不断,在一些花木丛中的隙地上,栽点大葱,大蒜之类的矮桩蔬菜,若不仔细搜寻,很难发现。这种作为,仿佛给人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感。

我现住的浦东国际小区,有位王奶,已80高龄,认识她缘于我熟悉她的老伴——曾在贤官拖拉机站工作过的王站长。去年盛夏一天下午,在小区门口和他们俩迎个照面。老王推着自行车,老伴推着三轮车,车斗里放着水桶、铁铣、锄,还有一些蔬菜。我好奇地问:“你们去干什么啦?”“种菜啊!”“你们有菜地啊?”“有啊,就在火车站附近。那是一块荒地,有二三分呢,我们去年就把它拾掇好了。瓜呀、菜呀、黄豆呀、玉米呀、山芋呀都种,吃不了就分给邻居和亲戚吃。”“王奶啊,都这么大年纪了,天又这么热,就不怕累坏身子吗?再说,你两个儿子都在外工作,收入不菲,老王也有退休金,何必还去自找苦吃?”“鲍爹啊,我这身子啥病也没有,苦不伤的。我在阴平老家苦了大半辈子,生意买卖不会,整天不是忙地里,就是忙家里,越苦越有劲,越苦越想苦。乍到这城里,还真不习惯,什么打牌、打麻将、跳舞,我不会,也不想,超市、公园又不能天天逛,老坐在家里又闷得慌,就想找点事做。亏我娘家在城里,亲戚多,帮我找了块荒地,我就隔三差五地去忙活忙活,解解闷。”“老王啊,你为啥不劝阻她?”“老鲍啊,你不知道,她这人就这脾气,我劝、儿子也劝,不顶用,没办法我只好帮她一把啊。”想不到我还有妇唱夫随的同盟军。

王奶,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就像上足发条的钟摆,能量不耗尽,决不停止运转。她向我展现的是农民质朴无化的品质,只想劳作,不图享受。她和许多已转为市民的农民一样,尽管角色转换,但本色难易,秉性难移。有人说,这是割不断的小农经济意识的流露。我说:“不!”这是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美德的传承,闪耀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永攀不止,世代不息的奋斗精神。

季节轮回,转眼已是白露。农谚说,处暑萝卜白露菜。这不,老伴又开始张罗了。她把伏天栽的几盆已枯萎的葱秧拔掉,把泥土又翻了一遍,撒上白菜种,栽上小葱秧,还说是套作。只过两三天,盆里便长出嫩芽,渐渐地满盆皆绿,远看像一块碧玉镶嵌在盆里。再看那塑料盒里、废油桶里的10多株朝天竖辣椒,尖尖的果实簇拥一处,紫红紫红,就像一束束火炬,在秋阳的照射下,泛着耀眼的光泽。那緾绕着护栏的丝瓜藤上,挂着十来个大大小小的果实,鲜黄的花朵上飞舞着些许蜂蝶。真没想到,这块方寸之地,竟显盎然生机,恰似一幅定格在空中的秋景写意画。

啊,老伴,闲不住的老太婆!种吧,栽吧!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开心,我就全力当好你的助手,我就欢心着你的欢心,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携手倘徉在美好的夕阳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