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成相篇》杨倞题解: 以初发语名篇,集论君臣治乱之事。以自见其意,故下云:“托于成相以喻意。”《汉书艺文志》谓之“成相集辞”,盖亦赋之流也。或曰“成功在相”,故作《成相》三章。 卢文弨驳杨倞: 成相之义,非谓“成功在相”也,篇内但以国君之愚闇为戒耳。《礼记》“治乱以相”,相乃乐器,所谓“春牍”。又古者瞽必有相。审此篇音节,即后世之弹词之祖。篇首即称“如瞽无相何怅怅”,义已明矣。首句“请成相”,言请奏此曲也。 《礼记乐记》子夏语:“今夫古乐,进旅退旅, 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其中,鼓、相、雅均为打击乐器。《说文》段玉裁注:“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其交接而扶助者,则为相瞽之相。”瞽为古代乐师,或说书者。演奏、开说之前,先击相作为前奏。《周礼春官》:“笙师,掌教龠、竽、笙、埙、籥、箫、篪、笛、管,舂、牍、应、雅,以教祴乐。”卢文弨所谓“春牍”当为“舂牍”。 郑玄注:“郑司农云‘舂牍以竹,大五、六寸,长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两孔,髤画。以两手筑地。’”似乎亦不确。舂、牍或为二物,后合而为一,又称“顿相”。“相”则可能仅为一两端开孔之竹节,敲击发声,即后来打更者所使用的“梆子”。朱师辙《答杜国庠<成相篇>很象凤阳花鼓词书》中说:“相如鼓,可以手拍之。”(见《杜国庠《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三联书店,1955年版)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