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专栏】陈忠涛 ll 遇见李清照ll 第一章:云中谁寄锦书来

 佐文斋 2016-10-03


遇见李清照第一章:云中谁寄锦书来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这是一首爱情词。这是伤秋念远的情感。这是李清照的名篇。也是整个“宋词”的名篇。如果要从浩瀚的宋词海洋当中选出十首精品,那么我一定会选上这首词。我认识李清照就是从这首词开始的。现在读起来,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苍凉。也有一种青春无多的疼。感觉,青春从我的指尖,逝去的痕迹还在,可是人却已经无法返回。早年读这首词的时候,根本读不出其中深隐的苍凉,寂寞,无力,甚至是空洞。


我认为李清照的词,她的词语不单单只是一种单纯的意义中的容器,而是她做为生命个体体验中的一些沉淀。她把词语、情感、个体的感知及对文化的理解,围绕着一条“深入到自己内心”的线索,体验生命存在的一些真实,去进行改造经验记忆的表象,创造了一些只属于她的领地。


关于这首词,元伊世珍在《琅环记》这样说:“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对于这样的说法,不可尽信。这首词,是一些念远伤情的情绪。当作于李清照的父亲受到“党争”的牵连,而被迫回到自己的家乡之后不久,因为思念赵明诚而写的心灵写照。

清陈廷焯这样评价此词:“起七字秀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结更凄绝。”梁绍壬这样说:“易安《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识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这七个字,在我看来,也是没有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因为,它们是自然从心里流出来的情感,所以,如此真切动人。


李攀龙这样评价此词:““多情不随雁字云,空教一种上眉头。”“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在在难消。””王世贞这样说:“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




离情欲泪。一字一泪。沉默的哭。明晰的疼。

    “红藕香残玉簟秋”,这句是景物的描写,也是对其内心的描写。王国维说过,一切的景语皆是情语,也就是内心的情感的一种影射。


“红藕”,荷花。“玉簟”,制作精美的竹席。荷花凋落了,香气散了,那席子上,分明已经有了秋天的凉意,入骨入心地冷。在这些背后,可以看见,有一张脸上,憔悴的正软弱地掉下泪来。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伤,惨白的月儿弯弯,钩住过往。”


这些歌,仿佛就是为了此时的李清照而量身定做的一样。伤秋的时候,必定会陷入到思念当中,无力自拔。此时,泪水,是因为心灵的软弱,被现实所击伤了,产生了一种疼。这样的疼,刺激了泪腺。

岁月悄然无声地流逝,在她的脸上。时节不停地轮转,而人却已黯淡了容颜。在这个此时,李清照内心的敏感,已经被她自己放大到最大的程度。凡是出现于她眼里的一切事物,她皆能为之拥有自己的感受。不过,此时,在她眼里出现的事物,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凉。整个世界,如果没有爱,对于她来说,都是地狱。


人间因为有爱,所以人间温暖。在她一颦一喜之间,我们就会捕捉到她内心的情绪。“红藕香残”、“雁字回时”、“花自飘零”这些,都是属于深秋的词汇。让我们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苍凉和悲伤。人情太薄,经不起时光的剥夺。只是,她的内心,对赵明诚的爱,一直都没有改变。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中的“兰舟”,谢桃坊说是床。他在解读李清照《一剪梅》词的时候这样说:“若以“兰舟”为木兰舟,为何女主人公深夜还要独自坐船出游呢?而且她“独上兰舟”时,为何还要“轻解罗裳呢”?这样解释显然与整个环境是矛盾的。……两词的上片都是写女主人公秋夜在卧室里准备入睡的情形。此时她绝对不可能忽然“独自坐船出游”的。“兰舟”只能理解为床榻,“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即是她解卸衣裳,独自一人上床榻准备睡眠了。”


谢桃坊可能是第一个提说,兰舟,是床榻的人。一首诗词,一定不会停留在某个时间段上,一直不动。我怎么都觉得,这首词,李清照截取了她一天所有的活动中的一些片段。在我看来,若写白天睡在竹席上都会觉得凉,才更让人伤心。我觉得,解释兰舟为床榻,有点缺乏想像力,也过于牵强。


兰舟,其实就是木兰舟。因为木兰树材质坚硬,而又有香味,所以是制造舟船的理想材料。《述异记》中这样记载:“木兰洲在江中,多有木兰树,鲁班刻木兰为舟。”


她褪下单薄的夏衣,换上秋衣,独自踏上了兰舟,在曾经让她“沉醉不知归路”的湖中,泛舟散心。她一直是这样通透的女子。她知道怎样消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使它们不再成长,让她无法背负。有的时候,活着需要适当地忘却。只是,当不能忘却的时候,只能选择用其他的方式把其消解。




思念,其实是一种自我温柔的虐待。只是如今她泛舟,肯定没有当时做为少女时的欢快。留在她心里的,是沉重的孤独和思念。这是一种噬心的煎熬。只是,有思念,就会有些许的温情,在她的心里将她照亮。她相信,分别是短暂的,只要两颗心思念着对方,不管有多远,只要努力,两个人始终会相见的。


看来,李清照早已知道,两颗心的距离,才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在她看来,真正遥远的距离不是肉体上的距离,而是心灵上的互相无视。心不在了,即使天天在身边,也是最远的人。读这首词时,我想到了“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这句,这九个字组合在一起,有着怎样的噬心的煎熬,怎样难消的孤独和惆怅,怎样的悲凉,又有几个人可以懂得?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理解。只有爱过,孤独过,痛过的人,也许才能明白。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其实明显有责怨赵明诚的意味。“云中谁寄锦书来”,我怎么都觉得有责怪赵明诚不经常给她写信的意味。


“雁字回时”,“雁字”,有时指书信。这里,我觉得也可以解释回家的雁阵,即李清照自己。“月满西楼”,其实是一个团圆的意象。因为,这里的月满,应该就是指挂在天空的月亮很圆。宋词中有一首:十分好圆,不照人圆。如果沿着这样的解读线索去读李清照的情感,应该十分简单。李清照用满月来衬托自己的孤独,这样虽然没有在字面上提到孤独,但在读者自己仔细的阅读和探索当中,更加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情感世界。


诗词,有的时候,是省略,更是一种精华的凝聚。如果说白了,也就失去了诗意。说白了的话,那就是所谓的散文了。“西楼”一直在宋词当中,是别离的代指。是一个思念和怀念的意象。也是一个“恋人”的意象。晏几道这样写过:“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这里的西楼,就是别离的代指,也是“恋人”、“怀念”和“思念”的意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还应该有第二种解释,也就是李清照责怨赵明诚不给她经常写信,是不是把她忘了,而她却没有因此而灰心绝望,她的心里此时仍是明亮的,她觉得,她回去之后,他们便能够团圆。若照这样解释,李清照真的是一个能拿得起放得下的女子。可是,现实果真像她想的这样吗?


站在窗前,抬起自己悲伤的眼睛,可以看见那些大雁,披着浓重的夜色,从窗前掠过,急速地飞离。只是它们却没有带给她赵明诚的消息。赵明诚没有任何的音信给他。此时,我却为李清照感到悲哀。做为一个女子,我想最深最大的悲哀就是,她一直用心爱着,用心思念的男子,不是这样爱她,思念她。没有他的温存,可以给她抚慰。


只有那薄薄而凉凉的月光,冷冷地照在她的脸上,照亮她的泪水,是伤。




此时,在她和赵明诚之间,有一种千山万水的距离。赵明诚淡漠的心,显得是多么无情。寂寂人心,终会醒来。可是这一醉要到何时呢?所有的记忆背后,她用尽的深情,付出的深爱,他何时才能看见,明白,理解,并感动呢?她这一生的笙歌,如何唱给他听?只是秋风凛冽地吹着她的疼。


一颗心,一段温存已逝,只有遥远,让她心凉。

她的灵魂是疲惫不堪的。但她从不说累。因为爱着。爱着就是一种累。温柔的累。但她只是觉得冷。一寸一寸地浸透她的冷。那颗心的敏锐,甚至可以捕捉到一种刀扎进她体内的疼。她整个身体的温暖,包括内心涌流的鲜血中的温热,仿佛一下子全部被抽空,又分明,是一种还在挣扎的执迷。


李清照是一个很重情的女子。有的时候,可以重到她所不能承受的地步。她一直是一个害怕别离的女子,因为,在她的身上,受到的“党争”的伤害,是沉重的,无法抹去的。这是一把刀,扎在她的心里,伤口,是那些无言的诉说,只有用心才能听懂。她从心里珍惜那些快要消失的人事和光阴。

她就在这些伤痛中间,默默前行。

秋风有清澈的凉。她独自坐在窗前,安静地倾听窗外的一切声音,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她竟有一些恍惚。她在哪里?她的心又在哪里?复杂的思绪,清晰地想着一个人,她自己的心,是如此的清楚。他是她心里暗夜里柔软的泪光,温暖而悄然地将她温热,也将她熄灭。她的眼睛,闪光的时候,原谅我,我也跟着她的泪光闪烁。


她一直在等待着心中的思念,得到一个确切地回音。其实她在等一句话:“不管以后会如何,我都会用心地好好地爱你,竭尽全力,在所不惜。我不说海誓山盟,海枯石烂,我只会把自己的一颗心完全给你。”这是她在自己的脑海中,不止一次地幻想着的一个男子,站在时光的河流当中这样充满深情地对她说话。很可惜,赵明诚,并没有说出这些话。


坐在寂寞而孤独,孤独而寒冷的秋风当中,一颗心也渐渐地变凉。但她会爱她所爱,尽她所能,一颗心天真地奔走在红尘之上。用自己一种追寻的姿势,感动那一颗颗深情的诗心。时间如今已经沉淀下去,在内心里的回忆,静静地蔓延。一个人的怀旧,其实只是一种挽留,也是一种想再次亲近的痴望。


人生有味,却是清欢。她本来就是尘世间的一个平凡女子,需要爱,需要呵护,需要温存。不需要把她当成所谓的女神来看。所以,在这个孤独而寒冷的秋夜里,我们可以任凭她把自己沉溺于怀旧,回忆,孤独,寂寞和思念当中,即使她会悄然落泪,也没有关系。只要你的心,在用心倾听她的倾诉,这就是对她最好的安慰。




心,在远方,化成一缕缕念;念在心里,凝成一缕难消难解的芬芳。在心里,飘散的,都是他的模样。秋风渐凉。这凉在心里,只会尽情蔓延。于是,她看见的凋谢的莲花,如同青春从她自己的青春片片剥落。那精致的竹席,已经爬上了一层凉意。让她觉得,每个夜里,都很凉。


她坐在秋凉当中,忽然有做一件衣服的想法。拿起她已经搁置很久的针线,一针一线地,把她的深情缝了进去,把自己的向往和渴望,也把她的爱绣了进去。她想寄件寒衣给他。正如纳兰说的那样:“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梦里回时仔细量。支枕怯空房,且拭泪砧就月光。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月到西南更断肠。”


这是纳兰描写其妻卢氏的神态。其实,这种神态如今来描写李清照又何尝不可呢?所有的女子,内心的思念,内心的牵挂,内心的柔软,都是一样的真切。回忆那些往事,存在于她记忆里的得失,幸好,都在一点一点随同时光成为过去。只是她分明看见了烟花在空中的绽放,所留下的灰烬。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句,是化用了范仲淹的词意。范仲淹在《御街行》词中这样写道:“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王世祯是这样说的:“俞仲茅小词云:“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视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此儿善盗。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李特工耳。”


李清照和范仲淹其实都在写一种无法言说,而又挥之不去的闺中的愁绪。不过,范仲淹是男子,肯定在写这些愁绪的时候,没有李清照细腻。因为,李清照是一个女性,可以从女性特有的视角去看这些愁绪。所以她才能出现“李特工耳”的效果。


我个人觉得,李清照这句,根本就是自然从心里流出来的,根本没有像这些人想象的这么复杂。因为,自然从心里流出来的句子,才能如此真切。人为的雕琢,只能是一种对真情的损坏。如果我们明白李清照一直和赵明诚是聚少离多,她这么感伤,这么悲痛,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思念虽然不是大病大疾,却是心里的一种除了对方可以拯救,别无拯救的自我沉沦。更是一种自我的放逐。


李清照,就像一只飞蛾,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只是,我分明地看见,那悄然从她脸上滑落的泪,正在时光的脸上,一滴一滴地坠下来。这些泪水有一个名字,叫疼。生离所带来的疼。微微的疼。因为,她还抱有和赵明诚相聚的希望。


但有些东西,她无法挥去。她将终生带着,默默前行。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