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现在是县级市,在衡水西南。历史上相传大禹分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今山西省全境、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冀州的概念范围也不相同。至于为何叫“冀”,历史上有多种解释,一曰“晋地有冀,秦地有雍,则是冀、雍以地名州”。据史料考证,古冀州境内的晋国西南部有一个叫“冀”的国家,它的国都在河东皮氏县东北的冀亭(今山西河津县),后来冀国在春秋中期为晋国所灭,因此晋国辖域又称为冀州。《吕氏春秋》中说“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所谓两河之间,指的是大河(黄河)和清河(古济河)之间的地带。二是“河内曰冀州”,所指的河内是指黄河以东、北的地区,这时冀州的概念范围已发展扩大了,已扩大到晋国以北的地方,“冀,北方州也,故从北”,这时冀州所指地境已是现山西及其以北的较大地区。“冀州,帝都之地,三面距河:兖(音:眼)河之西,雍河之东,豫河之北”,冀州三面距河,西与南及东南部大致以黄河为界,东北以辽河为界,北以沙漠为界,今辽宁的西境,河北北境,河南北境,山西全省及内黄河皆古冀州境,面积约一百四十余万平方公里。“冀,大也,四方之主,故曰中土”,冀州一词成了“天下”的代名词。“冀之得失,关乎国之兴亡”,许慎说“冀,假借为望也,幸也”,把赋予“希望、寄托”涵意的字眼,作为这个州的命名,可见古冀州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冀州的概念,不仅有其地理上的含义,也有行政区划的含义,两者都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西汉时的冀州无论所辖范围还是州的治所都与今天的冀州市无关。东汉安帝延光元年(122年),今冀州市范围始为冀州所辖,东汉时冀州刺史部比西汉时更为广大,增加了今沧州、廊坊地区,天津地区一小部分,三国时期今冀州市成为当时冀州治所。隋文帝统一后,由于幅员的广阔,改州为郡,行郡、县两级制。当时全国共有郡190个,县1255个,自隋以后,冀州做为一级(省级)行政区之名消失于史籍,隋一级行政区是郡,冀州辖境愈后愈狭。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内务部规定,全国地方行政区划为省、道、县三级,废州府制,改冀州为冀县,属大名道。1993年冀县改为冀州市。冀州行政区划范围随着历史朝代的兴废更替,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的发展演变过程。 冀州市是古黄河、漳河、滹沱河等水流冲积而成的低洼平原,地势平坦,境内河流较多。冀州湖又叫衡水湖,位于冀州市和桃城区交界处,总面积75平方公里,在冀州境内为57平方公里,是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面积和蕴水量仅次于白洋淀,其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在华北内陆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冀州农业以粮食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工业以采暖铸造业(暖气片等)、复合材料业(玻璃钢等)、化工业(化肥、甲醇、甲醛、碳素、油漆、保温材料、氨基酸类食品添加剂、胶辊、农药等)、农产品(辣椒、棉花、食用菌、速生林木、花卉苗木等)加工业、汽车配件业、医疗器械业为主。冀州中学是河北省级重点高中,高考成绩多年蝉联河北县级中学第一名,在大广高速衡水段,冀州中学、衡水二中、深州中学、武邑中学的大型户外广告牌一座接一座,这也是衡水的一大特色,教育产业化早已深入人心,邢台、沧州等地优质生源流入衡水很多,衡水的中学对周边地区早已由马太效应转为虹吸效应。
冀州最有影响力的景点是衡水湖畔南端的冀宝斋博物馆。据百度百科介绍,该馆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点,是衡水市“十馆一中心一剧院”重点项目之一。占地六十亩,主馆共分四层,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主体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投资5400万元。馆内设12个主题展厅,展出藏品2218件,其中有八个瓷器展厅、两个书画展厅、一个青铜器金银器展厅、一个唐三彩、玉器展厅。以收藏元明清三朝官窑瓷器为主,馆藏作品近四万件,是冀州市在“九州之首”文化建设中重点打造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该馆先后被确定为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衡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还成了河北第三批“省级科普基地”,总之百度百科对此毫不吝惜各种溢美之词。这个博物馆是冀州镇二铺村支书王宗泉以村集体名义所建,2005年,王宗泉还被中国文物学会吸收为理事,该馆建成后号称是衡水市乃至河北省最大规模的民间博物馆。2013年7月7日作家马伯庸发表《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的博客文章,讲述了在冀宝斋博物馆参观时“受到惊吓”的过程,文中所提年代穿越、造型奇异的藏品,令人“毁三观”,此文在网上很快成为热点,随后冀宝斋博物馆以“中藏网”名义指控马伯庸诽谤,业内人士评价冀宝斋博物馆“就是个低仿假货集中营”,河北省主管部门在风口浪尖之时责令该馆“闭馆整改”……2013年10月28日冀宝斋博物馆馆长王宗泉因心脏病突发,“满怀冤愤”(中藏网语)与世长辞,享年68岁。 2014年国家文物局开展的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报告显示:全国近九成民办博物馆不合格。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种现象行内见怪不怪,全国各地都有山寨博物馆,已经到了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地步。而在中国“赝品”博物馆的版图中,一条是私人博物馆中存在的“赝品”问题,其背后涉及古玩的造假产业以及地产、金融抵押等复杂利益链;另一条产业链则伴随着旅游市场的火爆,很多不符合《博物馆条例》规定的假博物馆成为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出口,借势旅游经济成为这一类假博物馆的特色。据国家文物局数据,截止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4510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达982家。近九成民办博物馆文物藏品真假不清和来源不明。拿藏品去审批时,都是真品,审核通过后,可以开办私人博物馆了,就会换成复制品或者直接拿赝品来替代,或者,有些私人博物馆筹建者自知藏品审核难以通过,干脆打擦边球,自己挂个牌子自娱自乐,玩起了山寨。曾有媒体统计,广东约二百多家私人博物馆,但能在民政或通过文物部门注册的只有10%左右,类似冀宝斋类的“赝品”博物馆普遍存在于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上海占比最高,超四成,其次是河南,近四成。“赝品”博物馆收藏品类中陶瓷最多,占比近八成,书画次之,占比约六成。上海、河南、北京、山东、广东、河北、天津、陕西、江苏、福建等是“赝品”博物馆的重灾区,同时这些地方还是中国文物造假的重灾区。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许昌禹州神垕(音义均同厚)镇、平顶山宝丰县、广东潮州等地是陶瓷造假重灾区,河南洛阳伊川县烟涧村是青铜器造假的重灾区,河南南阳镇平县石佛寺镇是玉器造假重灾区,天津鼓楼、北京潘家园、琉璃厂、江苏南京等地是假书画的重灾区……(2016.4.26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