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浪记(39)

 文化龙乡 2016-10-03

   

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在中国民间,又叫蛐蛐、夜鸣虫、促织等。蟋蟀的分布地域很广,几乎中国各地都有,黄河以南各省更多,它们喜欢栖息在土壤稍为湿润的山坡、田野、乱石堆和草丛之中,穴居,夜出活动,食性较杂,吃各种农作物、树苗、菜果等。生性孤僻,一般都是独立生活,当两只雄虫相遇时,先是竖翅鸣叫一番,以壮己之声威,然后即头对头,各自张开钳子似的大口互相对咬,也用足踢,常可进退滚打三五个回合。北方有的地区称雄虫为蛐蛐,雌虫为油葫芦,雌雄虫最明显的区别在尾部的产卵器,雌虫的乍一看像长着三只尾巴,翅小,不会鸣叫。雄虫尾部两只尾巴,会鸣,善斗。雄虫互斗是为了争夺食物,巩固自己的领地和占有雌虫。蟋蟀利用翅膀发声,其右翅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翅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翅膀一张一合,相互摩擦,振动翅膀就可发出悦耳的声响,蟋蟀的鸣声中,不同的音调、频率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响亮的长节奏的鸣声,既警告别的雄虫,禁止进入,又可求偶,当有别的雄虫进入其领域内,它便急促地鸣叫以示严正警告。一般在夏季的八月开始鸣叫,野外通常在二十度时鸣叫最欢,低于七度或高于三十二度时,一般不再鸣叫。美国物理学家在1897年就注意到环境温度与蟋蟀鸣叫频率关系,并发表了利用雪树蟋蟀叫声计算气温的公式,根据一定时间听到的蟋蟀叫声,就可以推算大概的温度,当然这是针对雪树蟋蟀而言,因为蟋蟀鸣声频率因种类而不同,所以计算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后来的学者设计了更多的计算公式,根据具体的蟋蟀类型来挑选合适的公式,就能更准确地算出温度了。

中医药中,夏秋捕捉的蟋蟀用开水烫死然后晒干,可利尿、利咽,用于水肿、小便不通、尿路结石、肝硬化腹水、咽喉肿痛等。美国有专门饲养蟋蟀的工业化农场,主要做食品,也有的作为鱼饵或用于生物学实验。在缅甸的市场上游方僧人常食用一种大型棕色的炸蟋蟀。在中国民间,蟋蟀更多是作为鸣虫赏玩或斗虫赌博。斗蟋蟀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是一项很普遍的传统娱乐活动,不仅以闲情逸致的游戏存在,更是赌博取乐攫取利益的工具。蟋蟀就是“百日虫”,成年蟋蟀的寿命最长也不足半年,青壮年最适合决斗的时间更短。一般买主买回去后调养到秋分左右,挑选出来好的,等到霜降再拿出来斗,一直斗到十一月底,刚开始先喂它吃五谷杂粮,斗前再喂它吃鲜虾、蟹肉,这样斗劲才大。中国江浙沪一带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有人间天堂的苏杭,民众普遍比较富裕,斗蟋蟀之风也较为盛行。上海的蟋蟀玩家不但数量上全国第一,而且横跨社会各个阶层,据当地媒体东方网报道,行家最保守估计上海斗蟋蟀的玩家至少有二十万,多则是“百万大军”。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最贵的蟋蟀才五元一只,2015年最贵的蟋蟀已超过十万元一只。当然高价收购的蟋蟀都被送到地下赌场,一般两只蟋蟀比赛,一方押五千元起步,而另一方也必须押和对方一样的金额,赌资全是现金,现场往往五六台点钞机摆出来。为防止作弊,蟋蟀赛前有的要被送到公养棚“公养”五天,所有的蟋蟀吃喝都一样,这叫“清肠子”,这是为了防止有些人给蟋蟀喂兴奋剂,有人会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做体检,甚至还会让蟋蟀通过“金属检测仪”以防牙上边有金属钩之类的东西。有的还会将蟋蟀与干燥剂放一起,使得蟋蟀脱水,减轻分量,在斗蟋蟀前,会统一喂水和两粒米饭,然后称重量,相同重量的一起格斗。蟋蟀重量一般以厘计算,一厘相当约0.1克,现在斗的蟋蟀一般都五厘左右。称重用的称精确度都很高,决不会次于称金子钻石的称。精确称重并按重量分出级别之后,雄蟋蟀上场前还要和雌蟋蟀交配,这样才能激发战斗力。决斗前,先用扑克牌决定谁与谁先斗,在决定两只决斗的蟋蟀后,边上的人开始押注,押注的人叫“拍苍蝇”,也叫“帮花”,决斗的双方叫“虫主”。比赛时虫主将各自的蟋蟀拿出,放进一个特制的塑料容器里,由裁判拿着一根斗蟋蟀的草挑斗蟋蟀。比赛时,一只蟋蟀输了,裁判就会将这只蟋蟀放到另外一侧,15秒后,如果蟋蟀的牙齿不露出来,还可以再等一分钟,如果还不行那就宣布胜负。比赛采取三局二胜制,有点类似拳击赛,一只蟋蟀也就参加一次,玩家对蟋蟀也很爱护,毕竟是难得的摇钱树,比完一场就让它休息。这些比赛一场下注额就高达几千万元,裁判一般是拿庄家抽头的10%,专门照顾蟋蟀的营养师月薪也是万元起步,平时养蟋蟀的罐子也很讲究,都是紫砂泥陶类的,好的罐子要好几万元,最贵的超过十万,拍卖市场上明代的蟋蟀罐卖到几十万甚至二百万,蟋蟀平时被伺候的也很周到,有的用特制的工具给蟋蟀洗澡、按摩,这些蟋蟀也从来不喝自来水,因为水里有氯,喝矿泉水,甚至喝烧开再放凉的矿泉水,以防水质硬。吃的若非精心烹制的米饭,就是最贵一斤两万元的合成饲料,这种黄褐色粉末,里面有上百种配料,以小米、玉米、绿豆等五谷杂粮为主,还有芹菜、胡萝卜、卷心菜等及河虾、蛇肉、羊肝以及人参等中草药,全部蒸熟、晒干后磨成粉。《聊斋志异》中有一篇《促织》,讲一个读书的老实人因为皇帝喜欢斗蟋蟀而被官府逼迫要完成任务,几乎家破人亡,其儿子精魄化做蟋蟀,成为“常胜将军”,而读书人一家也凭此飞黄腾达。历史重复到今天,可以改变一家人命运的蟋蟀,今天正改变中国北方农村数十万人的命运。 

虽然中国各地都有蟋蟀,但就凶悍善斗而言还是鲁西北德州宁津及周边县区和鲁中南泰安宁阳及周边县区的最为著名。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宁津以陈家村为中心开始发蟋蟀财,后逐渐辐射到尤集、宁津县城及周边的陵县(今陵城区)、乐陵等地。宁津号称“中华蟋蟀第一县”,每年七到九月份都有数以十万计的外地人前来选购蟋蟀,交易市场有早市和夜市,一般从凌晨两点到晚上八点,每只蟋蟀根据品相不同价格相差也很大,一般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当然也有几元几十或几万元的。宁津约近百个村四五万人从事蟋蟀产业,年产值约四五亿元。相邻的乐陵县也有近百个蟋蟀专业村,形成了包括交易、用具加工、住宿餐饮、旅游特色商品等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从业人员也有五万余人,据当地媒体报道,年销售额约五亿元。当然其德州周边的陵城区,沧州的吴桥,衡水的景县,还有聊城的临清都有一定规模的蟋蟀市场,但规模就不像宁津乐陵那么大那么集中连片那样做为地方支柱产业了。宁津2010年开建蟋蟀文化城,其占地约二百亩,投资近两亿元,建筑面积约六万平方米,2012年竣工,随后即举办了全国蟋蟀大赛,宁津还有个官方成立的蟋蟀研究会,有个蟋蟀文化馆,每年都有中国宁津蟋蟀节,还举办过中华蟋蟀文化交流大会,全国蟋蟀邀请赛,2013年第十一届国际直翅目昆虫大会……泰安宁阳蟋蟀在斗虫界也是闻名遐迩,号称“江北第一虫”,以泗店镇的蟋蟀最为有名,蟋蟀也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每年七月中旬到八月底,来自全国各地的买主汇集泗店,外出打工的当地人纷纷暂时丢下工作回乡抓蟋蟀,加之学生暑假,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动员,这段时间就是当地人团聚的节日,比春节时人还全,一般家庭捉蟋蟀都有一两万或数万元的收入,比打一年工都挣钱。网上有媒体报道说宁阳每年蟋蟀交易量近亿只,在蟋蟀市场最火爆的2012年,在高峰期日客流量能达到二十万人次,日成交额至少几千万甚至上亿。宁阳官方成立了中国宁阳蟋蟀研究院,每年举办“中华蟋蟀友谊大赛”,组织开展“中华蟋蟀研讨会”“宁阳名虫展销会”等系列活动,每年吸引交易者达十多万。宁阳还从2013年开始编撰《天下第一虫--宁阳蟋蟀》,有三十多万字图片近百幅,据称“充分展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阳斗蟋蟀’保护的成果”……河南新乡延津近年在斗蟋蟀的圈子里也逐渐叫响,立秋至白露是交易旺季,每年都会吸引上万虫友前来,整个县有130多个村70%以上的农户约五六万男女老少齐上阵,过起了白天睡觉,夜里“捉虫”的特殊日子,目前延津已有十三个蟋蟀交易市场,2009年延津县还成立了蟋蟀民俗文化协会,印有《蟋蟀的捕捉及鉴别技巧》发送给广大农户。聊城冠县甘官屯乡及济宁曲阜的姚村镇也都是有名的以蟋蟀为支柱产业的“蛐蛐之乡”。紧邻延津县的卫辉市(同在河南新乡)及紧邻济宁(盛产蟋蟀的曲阜及兖州均属济宁所辖)的菏泽近年也开始在斗蟋蟀的圈子里闻名。宁津县柴胡店镇较早发蟋蟀财,但由于近三十年的过度捕捉,还有生态环境变化(打农药、用化肥、除草剂),蟋蟀数量锐减,柴胡店镇为保护这些摇钱树,展开了一场最严格的“禁毒”运动,划定区域杜绝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结果导致其蔬菜在周边大城市成了抢手货,汇源还投资百亿,在宁津建设有机农产品生产和观光基地,争取建成山东第一个有机农业示范县。与此相对的是,山东寿光县菜农不吃往外卖的菜而是单独种一小块地自己吃早就已经不是新闻了。人工孵化养殖的蟋蟀,俗称“白虫”,一般外观较好,但野性不足,一斗即败,许多老产区由于野生蟋蟀数量锐减,常有用“白虫”坑骗买主之事,这也导致一些蟋蟀新产区崛起。不过现在由于技术进步到了可以基因改良,有的“白虫”也能斗了,甚至超过了野生蟋蟀的战斗力,这让很多老玩主很不满意,他们还是愿意用传统的玩法去斗野生的蟋蟀。(2016.5.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