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浪记(58)

 文化龙乡 2016-10-03


鳌头矶原是临清市中心元运河与明运河交汇处建造的一处石坝,如翘首鳌头,故得名。后来上面建了一组结构精巧、古朴典雅的楼阁式建筑群,是明代北方地区典型的木结构建筑群。明清两代,运河漕运鼎盛之时,文人骚客常登临楼阁眺望运河,见船来船往,帆樯如林,即寄情抒怀,赋诗唱和。现在鳌头矶上的建筑群成为临清市博物馆,博物馆内最出名也最多的展品就是明清贡砖。临清烧制贡砖始于明永乐初年,当时临清砖窑属官办国营,称“皇窑”,砖窑数百座分布在长约六七十里的运河沿岸,临清砖窑烧制的九斤头、寿工砖等各类贡砖,用黄裱纸封好装漕船载运北京,“朝廷岁征城砖百万”,临清所烧制的贡砖不仅用于北京的故宫、天坛、地坛、月坛,也用于各城门楼、钟鼓楼、文庙、国子监、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营建中,因此素有“飘来的北京城”之说。

临清在明清鼎盛时期有十几座清真寺,现在保存完整的是北寺和东寺,和鳌头矶一样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寺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寺内的碑刻记载,有洪姓回民建房时偶得白银八缸,建成该寺,此寺占地面积约两万余平方米。东寺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占地面积也约两万余平方米。明清及以前修建的国内清真寺均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式为主调,期间又蕴含着伊斯兰教建筑特点,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布局精巧,结构精美,造型别致,院内古柏参天,幽深静雅,名人佳句、先贤哲语跃然匾额楹联上,让人赏心悦目。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礼拜、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动的中心场所,亦称礼拜寺。古代汉语中,“清真”一词常被道家用来表示“纯真朴素”、“幽静高洁”之意。明清时期,中国的伊斯兰教学者介绍该教的时候曾用“清静无染””真主原有独真,谓之清真”等词句来称颂真主,故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称其寺为“清真寺”,后来回族越来越多地将“清真”一词使用在对伊斯兰教的称颂和解读中,认为清则净、真则不染,净而不染是为“清真”。如今常用的与“清真”相关的词汇如“清真寺”“清真食品”“清真餐馆”等,基本都是与伊斯兰教相关的事物,清真食品是遵循伊斯兰教法所生产的食品,清真餐馆就是穆斯林(指顺从真主的人)所开餐馆,总之,如今“清真”二字已经成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代名词,拥有着包括准则、制度、规范等各个方面的内涵。

临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了前文介绍过的运河钞关及鳌头矶、清真寺外,还有个舍利宝塔。临清舍利塔与通州燃灯塔、杭州六和塔,镇江文峰塔并称为“运河四大名塔”,是运河岸边一个标志性建筑。但“司马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临清这个塔虽名为“舍利”,但却不是为“舍利”而建,而一座“风水塔”。明万历年间,临清文人缙绅聚议,认为临清的风水不利,最后决定,将临清土城北方的观音大像移至此处,并建造一座宝塔,此处正是临清汶、卫两河汇流北去的“天关(指地势险要的关隘)”,可“扼塞两河水口,引开万里天关”。事情定下来之后,众人推荐赋闲在家的临清籍工部尚书柳佐主管其事,并正式定名“舍利宝塔”,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开始策划,至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第五层建成,第六层于次年由临清布商王道济独资捐建,又历时三年,九层宝塔终于全部建成。

临清魏湾镇建有一个占地千亩的中华海棠园,另临清黄河故道还建了个古沙洲森林公园,包括了银杏大观园及古梨园、古杏园、老苹果林等果树集中分布区。

辽国萧太后南征北宋时,在馆陶北(今冠县北馆陶镇东南)修筑城堡,用于驻兵屯粮,后称萧城,“萧城遗址”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名单,一同入选名单的还有茌平县尚庄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东昌府区土桥闸遗址(明)、高唐县兴国寺塔。

高唐县城,唐朝时是土城,此后一千多年的城池建设和居民建房从城墙内取土,于是城内逐渐形成大片洼沆地,人们称之为城圈,积水时便称城圈湖,分别由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湖组成。1958年注入黄河水,开始养鱼,四湖水面自此终年不枯,后因城墙不存,城圈便失掉特指含义,因历史高唐曾名为鱼丘县,故将城圈湖改为“鱼丘湖”。高唐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大画家李苦禅和孙大石都是高唐人。

茌平县冯官屯镇望鲁店村有个鲁仲连纪念祠,这个纪念祠原建于清康熙二年(1662年),但现在的是于1995年重建的。鲁仲连又名鲁连,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辩士,他长于阐发奇特宏伟卓异不凡的谋略,却不肯做官任职,他口才超群,谈锋机警,却不务虚谈玄、斗嘴诡辩,而是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尤其可贵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国忧”,不把爱国挂在嘴上,言必信、 行必果,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维护齐国权益上、收复失地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鲁仲连最为著名的两件事是“说魏救赵”和“射书收复聊城”的义举。

说魏救赵”发生在公元前258年,秦攻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战败赵将赵括并坑杀赵四十万大军,秦乘胜包围邯郸,赵求魏派兵解围,魏派晋鄙率军前往,到了荡阴(今河南汤阴县),魏驻兵不前,又派使臣向赵王劝说奉秦为帝,鲁仲连在赵会见魏使,并分析了秦、赵、魏等国的大局和救赵与帝秦的利害,使魏改变主张,同意救赵,不再帝秦,同时,魏公子无忌锥杀晋鄙夺了军权指挥魏军救赵,秦闻信退却,邯郸解围,赵王大喜,置酒宴、赠千金、封高官,而鲁仲连坚辞不受。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带领秦、魏、韩、赵等国联军伐齐,五年间,攻下齐国七十余城,仅剩莒(音:举)、即墨没有攻克,后来燕君更迭,乐毅被撤换,其后齐将田单大摆火牛阵,冲破燕军重围开始了反攻,用了二十年时间,又收复了七十余城,但田单欲收复聊城时,燕将却负隅顽抗垂死挣扎,围攻了一年多也没攻破。公元前250年,鲁仲连因为对当时齐燕两国的局势和燕将的性格、心理分析很透彻,把握很准确,所以提笔给燕将写了封信,用箭射到城里,以“攻心为上”,信中言辞恳切,分析入理,燕将看罢哭泣三日而后自杀,田单一举收复聊城。鲁仲连创造了三寸之舌胜于百万雄师的奇迹,齐王对鲁仲连大加赞赏,为其封官加爵、赠金摆宴,鲁仲连婉言谢绝,奔东海而去。鲁仲连的人格、才智、高风亮节及光辉业绩有口皆碑,千古传颂,司马迁、李白等为鲁仲连留下了不朽的杰作和诗篇,李白在诗中多处赞颂鲁仲连,并引为“同调”。

                               2016年8月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