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礐石堂史话【1】“对岸”那个小岛

 觅贝轩 2016-10-03


(之前有朋友写过一篇短文《管窥基督教中国化》,文章是以广东省汕头市礐石堂为例阐述了一些的观点。然笔者无意从基督教中国化的角度去论述相关话题,反而因为礐石堂是潮汕教会历史的一个缩影及代表,故有感而发,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去聊聊我所知道的礐石堂。盼望抛砖引玉,各位看官不吝赐教。)


本文提及的是广东省东部汕头市市区的南岸的礐石地区,礐石位于达濠岛的西北端,与汕头市区隔内海相望,乘渡船大概需要10分钟路程。礐石,礐,音,“确” (què) 潮汕话音(kakchih)音“角”,《尔雅》中的释义为“多大石,礐”。《辞海》或《康熙字典》此字有两意,一是风或水击石成声,为象声词;一是山多大石。以此解释,“礐”字不仅有巍峨巨石之形,且有海浪击石之声。礐石因濒临大海,山多巨石而得名。


第二次鸦片战争过后,随着《天津条约》的生效,汕头于186011日正式开埠。但在此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早已在潮汕沿海一带进行过不少非法贸易,随着潮州正式开放为通商口岸,汕头当时属于潮州府澄海县辖下的滨海村镇,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港湾吸引了各国在此设立领事馆,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之后,外交官、传教士、海关官员等纷纷进入汕头。而礐石,正是当年划定给外国人的一个settlement。礐石是丘陵地形,多山多石,鲜有人烟。汕头为韩江下游出海口处的冲积平原,地理条件上礐石地区不可与对岸的汕头同日而语。


英国人在1862-1863年间在礐石建起了领事馆,后更有汇丰银行、太古洋行等机构的设立,其对于礐石的开发比美国人要早(后文亦从地理角度论述),1864年早有在潮汕内陆宣教意图的美国北美浸信会由靠汕头海外侧的妈屿岛迁到较为靠内海的礐石创立了教会,开始有了相对固定、安全的立足点。可以说,自汕头开埠开始,礐石便是个中洋混居的地方。


一百多年后的礐石早已没有了外国人的踪影,目前在本地人的心目中,其主要的存在是礐石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以梦之谷、塔山风景区等为主体),景区内绿荫遍山,风光秀丽,山海一色,可俯瞰汕头市的全貌,乃汕头市民节假日最喜爱的景区之一。还有省重点中学金山中学(潮汕地区最优质的高中),海军驻汕某部基地也在此。《岭东嘉音》上是这么记载的:“1864年耶士摩同约翰先生等迁到汕头,以便福音传入内陆,所以买汕头对面的礐石山。后来将者礐石不毛之地,穿山凿石,栽种树木花卉,渐渐建筑,到现在来称谓一个美丽的景地,为岭东浸会总枢纽的地方。”而风景区与当年在礐石地区开荒直接有关,而学校、部队住所均与一百多年前美国北美浸信会的建设有关。解放之后,简单说来,金中即是在原来教会学校礐光中学的校址上逐步完善的,而海军部队则利用了一部分原先教会留下来的产业作为其后勤基地。礐石在历经一百多年的沧桑变化后,笔者开始关注是缘于2001年随团到访汕头教会意外看见了礐石堂新立的大理石碑,才第一次发现礐石地区还藏着一座历史悠久的教堂!凭着一种史学专业学生特有职业反应——力图对遗忘的历史进行追溯,便对这个教堂,对从小就感觉有点神秘的“对岸”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史学的角度,探讨北美浸信会在汕头地区传教情况。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