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五首“扬州诗”及其修辞分析

 昵称37026144 2016-10-03
摘 要:大和七年833秋至大和九年835春,牧之在扬州惟南牛僧孺幕为掌书记,这三年对其诗歌创作影响较大,后留下直接描写扬州的诗歌五首。本文按照诗歌的写作时间及主要内容将其分为三组,重点分析诗人在这组“扬州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关键词:杜牧;“扬州诗”;修辞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07-02
  杜牧(公元805—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最著名诗人之一。他出生于“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辛氏三秦记》)的京兆杜氏豪门,从青年时期就表现出经世之志和极高的才情。后因牛李党争及过于坦率的性情,入世后几乎终身为人幕僚和远守黄州、池州、睦州等“僻左小郡”。大中末年(859),杜牧以五十七岁之龄卒世。
  在晚唐诗人中,杜牧是不多的众体皆擅的一位。《北江诗话》称“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其中最能代表杜牧诗文最高成就的是他的绝句,特别是七言绝句。吴乔说:“杜牧诗,唯绝句最多风调。”(《围炉诗话》)管世铭说:“杜紫微天才横溢,七言绝一体,殆尤专长”(《读雪山房唐诗》卷二十九)被誉为“二十八字史论”的《赤壁》、《题乌江亭》哲理深刻,见解精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至今脍炙人口。
  需要一提的是,在杜牧的诗歌中,一组以年轻时代扬州幕府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最为人关注,争议也最大。这组作品包括《扬州三首》、《赠别二首》、《寄扬州韩绰判官》、《题扬州禅智寺》、《遣怀》等。
  一、扬州多风华,何妨作帝京
  大和八年(834),时年三十又一的杜牧已在扬州生活了一年,对于这座由隋炀帝一手铸造的奢靡、浮华的城市,杜牧已是深深恋上不可自拔,其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从他的《扬州三首》便可一窥扬州风华。
  《扬州三首》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投。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
  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
  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处处皆华表,淮王奈却回!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
  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
  第一首诗的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雷塘土”指代隋炀帝的坟冢,从侧面展示扬州城的奢靡。隋炀帝迷恋扬州,开凿大运河,大兴土木,建隋苑、迷楼,搜罗天下珍宝美人置于扬州,奢侈荒淫,终至亡国,自已死于禁军之手,葬在吴公台下,后唐朝平定江南,把隋炀帝改葬雷塘。“迷藏有旧楼”一句首尾暗藏“迷楼”,描写手法与此楼相映衬,明月高悬,亮白如昼,歌声悠扬,明月总是与扬州有不解之缘,徐凝诗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颈联、尾联描写了一位少年沉醉于女子的娇声燕语之中,狂放恣纵,于是乎“半脱紫茸裘”。“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投”一句对仗工整,“闲”、“暗”两字将当时富商才俊纵情享受,一掷千金的情状描摹的栩栩如生。
  扬州之夜在喧哗迷乱中渐渐隐去了气息,东方既白,扬州城又进入另一番氛围,从春到秋,从斗鸡台到放萤苑,俊男美女往来于这座城市,到处是欢声笑语。“放萤苑”其实是借称,指上林苑,又称隋苑。隋炀帝在东都洛阳时,征求萤火虫,得到好几斛,夜晚出去游山,把萤火虫放出,顿时盈盈亮光,漫山遍野。斗鸡台则实为吴公宅鸡台,在诗中,斗鸡台与放萤苑一样,都是指游玩的好处所。“金”是少年挽着的金丝络绳,“翠”是落下美丽羽毛的翠鸟,“红”是蜀地的红锦,还有那越地的“水沉”香,皆是供他们享用,生活无需费神。“处处皆华表”,连传说中升登仙道的淮南王刘安,也要再回来看看呀。
  那么唐代中后期的扬州城本身又是什么样的呢?绿杨城郭,晚霞照映着扬州的两重城——子城和罗城,碧空如洗,台阁高大壮丽,习习凉风,送来悠扬的丝管歌声,在这阁楼之上,是谁在轻歌曼舞呢?“纤腰”、“长袖”、“玉佩”、“繁缨”相互交错,忽隐忽现,形成一幅迷人的美女歌舞图。全篇没有一个金银俗字,却渲染出满篇富贵华贵气象。
  最后两句宕开笔去,发整体感慨。雷塘、迷楼、水调、明月、放萤苑、斗鸡台、重城、天碧、风凉,这些词语构成了迷离华贵的意象群,自然而然的烘托出“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一句。杜牧所擅长的咏史笔力再一次得到验证。“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
  二、扬州胜地也,去时多留恋
  大和九年(835)杜牧由淮南节度府掌书记转监察御史,离开扬州前作《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娉娉袅袅指妙龄女子身材体态轻盈袅娜的样子,豆蔻是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夏目开花,二月初正是孕育嫩蕊,含苞待放的季节。诗人将娉娉袅袅大约十三岁的女子比作二月初在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极言其弱柳之态,芙蓉之貌,进而揭示了这首诗的赠别对象当为歌女爱妓。春风拂面,吹起十里长提边翠绿的柳叶,撩拨了桃树上花骨朵的心,卷起珠帘,放眼满场红粉佳丽,都不如所爱之人。据《太平广记》卷二七三《杜牧》篇载,杜牧“少有逸才,下笔成文,……性疏野放荡,虽为检刻, 而不能自禁。会丞相牛僧儒出镇扬州,辟节度掌书记。牧供职之外, 唯以宴游为事……”杜牧本是风流才子,身处扬州这样的环境,他自然是享受着歌楼妓院中的温柔耳语清歌小曲,离别时,却怎么也放不下他的红粉知己,缠绵悱恻之情跃然纸上。
  但是,分别是无法避免的,多情却似无情,樽前应笑却笑不成,一笔一转,刻画了一副生动的才子佳人离别图:点一盏红灯,倒一杯清酒,唇边掬着笑,说一句“珍重”,掩面饮酒,酒杯映出一双悲伤的眼。最后两句以烛心譬人心,以烛泪比别泪,极为生动形象。“替人垂泪”,意新而奇,把拟人手法用到极致。   前一首诗在后代影响很大,黄庭坚曾云:“往岁过广陵,值春早,尝作诗云:‘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红药梢头初茧栗,扬州风物鬓成丝。’”(《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九)由此可见一斑。但这一首稍显直露,缺少余韵,不及后一首构思奇拔,风调委婉。
  离别扬州后,杜牧另有《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从诗名不难看出,这是杜牧写给昔日同僚韩绰的问候,杜牧大和九年初赴京拜监察御史,七月移疾分司东都,此时韩绰还在扬州。这首诗前两句以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的情景起兴,尽显江南扬州之美,次句却想象秋末时节,草木谢翠,与首句形成鲜明对比,一扬一抑。读者或许会奇怪,既然是问候韩绰的诗,为何不见韩绰其人,通篇是怀念扬州之情,原来“玉人”指的便是韩绰。“玉人”本指年少风流,容颜美丽的人,古时常常是指美男子,或男子的美称,而不是指美人。《世说新语》记载,裴楷“有俊容仪,时人以为玉人。”《晋书·卫玠传》:“总角,羊车入市,见者以为玉人。”所以,杜牧诗中也就称韩绰为“玉人”。三、四句委婉探询韩绰近况,迂回传达的同时无限意绪化成优美意境,风调悠扬而委婉曲致。
  《赠别二首》将比喻运用到极致,《寄扬州韩绰判官》以比兴起头,借代、设问结尾,可以说修辞手法十分明显。除此之外,二者还兼有杜牧诗歌的另一修辞特点,即善用叠词。杜牧诗中的叠字大部分都是以形容词的形式出现的,用叠字来描摹事物的状态,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增加艺术表现力。《赠别二首》有“娉娉袅袅”表现妙龄女子身段之美,《寄扬州韩绰判官》有“隐隐”、“迢迢”展现江南风景独好。
  三、当年“薄幸”名,再回静一字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有诗《遣怀》,回忆那几年风流倜傥的扬州生活,无论谁看到这首诗,怕是都要回忆年轻时那些风流糊涂帐了。少年满腔才情,一股正气,却无处施展,落魄于江南扬州,借酒消愁也好,把酒言欢也好;“楚腰”指代美女,“掌中轻”比喻体态轻盈,一、二两句讲杜牧落魄来到扬州,从此流连青楼。从此扬州三年,如同生活在梦境之中,美好的同时让人觉得不真实,最后换的“薄幸”的名声。
  杜牧早年的扬州游冶生涯在文学史上留下一段佳话,最能“自证”者也许就是这首绝句了。对此评价不一,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此诗着眼在‘薄幸’二字。以扬郡名都,十年久客,纤腰丽质,所见者多矣,而无一真赏者。不怨青楼之萍絮无情,而反躬自嗟其薄幸,非特忏除绮障,亦诗人忠厚之旨。”杜牧本人对于其在扬州三年的风流韵事似乎颇为自赏,可见其早年狂放不羁的性格。
  开成二年(837)秋,杜牧弟杜觊患眼疾住扬州城东之禅智寺,杜牧告假,带同州眼医石公集一起前往扬州,探视其弟并为其治疗,作《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首诗不同于杜牧其他的“扬州诗”,它不华丽,不夸张,所有的遣词造句都切合了“禅智寺”的主题,佛门净地,似乎总是让一颗浮躁的心安定下来。杜牧通过整首诗向我们诠释了“静”一字,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以“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都十分精细。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台阶长满青苔,行人罕至,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此句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至此,已是静到极致,然诗人偏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四、总结
  杜牧在他的五首“扬州诗”中,巧妙融合多种修辞手法,借代,如以“雷塘土”指代隋炀帝的坟冢,“放萤苑”指上林苑,又称隋苑;比喻,如将十三四岁的妙龄女子比作“豆蔻”,“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以烛心譬人心,以烛泪比别泪;叠词,如“娉娉袅袅”,青山“隐隐”,水“迢迢”;用典,如“楚腰”等等。另外,杜牧“扬州诗”运用了十分丰富的颜色词,共计10次,如“紫”茸裘、“金”络、“红”锦等等。
  以《扬州三首》赞扬州城风景优美、城市繁华;以《赠别二首》别青楼红粉,《寄扬州韩绰判官》别官场知己;又以《遣怀》又抒发诗人多少自赏情怀,多少借酒消愁的情绪。到最后,对于扬州的爱恨情仇,都静止于一首《题扬州禅智寺》,诗人内心短暂的平和以及得来不易的安详。
  杜牧的“扬州诗”,缔结了他与扬州几千年的文学佳话,因为杜牧,扬州在诗歌史上留下了瑰丽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缪钺.杜牧年谱[M].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0(9).
  [2]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5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