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位

 重生七年 2016-10-04

或许是流年不利,从七月底到今天,居然两次做为患者家属的身份出现在了医院里面,而且两次都是急诊。

具体经过就不多说了。只谈谈感想。

在医院里,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是一对矛盾的结合体。之前,基本上只从医生的角度在考虑问题,而这两次作为患者家属的经历,则又从矛盾的另一个方面给我上了一课。

既然是患者家属,到了医院,尤其是另外一家自己不熟悉的医院里面,第一个反应就是:哪是哪呀?在哪挂号?在哪就诊?在哪交钱?在哪送化验?CT室在哪里?这些问题对于医生护士来说,因为环境的熟悉,自然不成问题,但对于患者家属来说,如果指示牌做的不够清楚,如果给您看病的医生护士交代的不明白,往往容易走大量的冤枉路。所以,医院无论在医疗的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在此方面都是不能仅仅把“方便患者”停留在口头之上的。

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某项检查什么时候能做上?需不需要找熟人走后门开绿灯?这个时候,有一点医学背景的好处便多少能体现出来了。在同一个城市,再怎么着,另外一家医院还是能够找到说的上话的人的,如果这个“贵人”在该院还真的有点能量的话,一个电话还是能解决不少问题的。当然,如果确实是紧急情况,往往还没等你打电话的时候,医院里的工作人员已经事先一路绿灯把一切都搞定了,今天碰到的就是这种状况:在开车去医院的路上的时候还在琢磨是否有必要给某同行打招呼,结果到了医院,最为重要的检查:CT,已经做完了!

急诊的检查结果出来了,诊断也基本清楚了,下一步,专科会诊,决定下一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正好赶上人家的休息时间,是否有必要急会诊?这个尺度如何拿捏?若非真正的”紧急情况“,休息时间把人家招过来,必然影响两个科室之间的和谐,嘴上不说,心里肯定碎碎念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点屁事也急会诊?但如果情况确实紧急呢?病情因为这个原因耽误了呢?在判断病情方面,虽然我是医生,可一旦身份转换为家属,面对非自己专业范围之内的问题的时候,往往也容易把问题往严重里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就显得有些必要了——虽然在人家看来可能有点用力过猛的嫌疑。

住上院了,采集病史,病历签字,护理记录单签字,各种签字......最为关键的问题:下一步的具体方案,手术?保守?若手术,何种术式?费用几何?若保守,大概思路?预后情况?这一切都与自己作为医生的时候反了过来。不禁有一种强烈的违和感。做为专业人士,医生护士在给我介绍患者病情的时候,尤其在知道我的身份之后,似乎要比跟别的患者交待病情时多了一些耐心,同时,隐隐的也感觉到,多了一分小心。细想想,自己在给有医学背景的患者介绍病情的时候,也多多少少有些忐忑呢。当然,一旦搭上话,便能初步判断对面的这位大夫的专业水准,在很大程度上,信任就是在这个时候建立起来的:患者交给他们,我放心。

两次患者家属身份的体验虽然还并不是很深刻,但确实让我换了个角度看问题。医患关系这个当今中国的大难题,似乎并没有如媒体报道的如此不堪,因为毕竟绝大多数的医者在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而绝大多数的患者以及家属也是明事理的。但是,确确实实,患方在医患矛盾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处在被支配的地位,这一点也是不容否认的;而医疗环境和水平的持续改善,应该是最终解决这一矛盾的并不唯一的方法。

最后,把祝福留给今天住院的一位长者,但愿他能够福大命大造化大,度过今天的难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