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工仔返乡种平菇 规模效益步步高

 四六分馆 2016-10-04

打工仔在外漂泊10余年  回乡创业走出致富之路   图一_副本.jpg

余德明站在自家平菇大棚内

打工仔在外漂泊10余年  回乡创业走出致富之路 图二_副本.jpg

新鲜的平菇

打工仔在外漂泊10余年  回乡创业走出致富之路 图三_副本.jpg

余德明正在采摘平菇

  近日,记者在兴龙镇春花山村看到,村民余德明正在平菇种植大棚内采摘平菇。大棚内,一袋袋白色的菌种被堆放成高0.6米、长2米的菇床,菇床之间留0.6米宽的通道,两头都已长出鲜嫩的平菇。

  种植效益不断增长

  今年37岁的余德明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在外漂泊了16年。2012年,他毅然回到家乡兴龙镇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打工如同挑水喝,创业就好比是自己挖井喝水,我一直都在努力挖自己的那口井。”余德明在分享自己创业经历的同时,脸上泛起几丝愉悦。

  隔行如隔山,余德明告诉记者,此前从未从事过菌类种植,因此初期比较保守,第一年只购进1500多袋菌种,通过多方求学,不断积累平菇种植经验。

  天道酬勤,余德明惊喜的是,一年下来收益出奇的好,于是他决定逐渐扩大种植规模。2013年,余德明种植场的平菇产量和销量都超过了第一年,净收入10万余元。

  2014年底,余德明又一次将平菇种植规模扩大,种植了15000个菌袋。“去年种植的平菇,到现在已经是第8次采摘了,预计纯收入40多万元,是去年的4倍。”余德明说,等这批平菇摘完后,还将对平菇大棚进行扩建,力争每年产值实现100万元。

  防病是丰收的关键

  “种菇能不能挣到钱,做好防病工作是关键。如果不把防病工作做好,菌种滋生细菌后长不出平菇,那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平菇大棚内,余德明指着地上的石灰粉告诉记者,那是给场地消毒用的。

  余德明告诉记者,每隔几天就要在棚内陆面上撒满石灰粉,对棚内进行全方位消毒。同时,棚内温度必须控制在15℃至20℃之间。温度下降时需要在棚外盖一层透明塑料薄膜保证棚内的温度。除此之外,保持棚内湿度也很重要,湿度下降时需要用喷雾器把水喷在菌种上。“平菇要在冬天种下去,十月初就是完全上市的时候,到次年的五六月份就下市。”余德明说。

  余德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袋菌种在九个月的时间内可产菇4至5斤,按市场批发价每斤3.5元至4元计算,每种一袋平菇,至少可获得毛收入15元,除去菌种成本每袋4元,人工费1元,每袋净赚10元,种15000袋就能赚15万元,一年可种三季,全年可净赚45万元。

  平菇品质好不愁销

  在平菇产量最高的时期,余德明每天都要接到数十个经销商的订货电话。

  “我的平菇一点也不愁销路,大家都说我种植的平菇色质好、肉厚、滑润、味浓、组织紧密、口感好。”余德明说,“产量最高的时候,我会将一部分平菇拉到市场卖,但大部分早都被涪陵等地的经销商预订了,只要一出菇我就会开车给他们拉去。”

  当记者问到余德明是否有竞争压力时,他摆了摆手说:“我跟镇上种植户们的销售方式不一样,镇上所有种植平菇的村民都只销售菇,不销售菌种,可我不仅售菇,还售菌种。因为有些种植户不愿意自己出去采购菌种,觉得就在镇内购买比较方便。除此之外,不少外地的经销商也会在订购我家平菇时,顺便订购一些菌种。”

  如今,余德明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种菇技术,并逐年将种菇规模扩大。

  “今年打算扩建大棚,再增种3万袋菌种,争取获得更大收益。”余德明说。(记者 彭荣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