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想不到,长征时红军的武器装备是这样的

 红豆居士 2016-10-04


你想不到,长征时红军的武器装备是这样的 



军史任意元 



摘要: 我们对红军长征中的主要经历如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等都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对于红军当时所装备的武器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却存在很多误解,特别是一些影视剧里出现的红军装备精良火力十足,更是和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


图1:长征时红军武器装备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差



红军的装备水平到底怎样


    现在不少影视剧里的红军都是中正步枪加捷克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可以说装备精良火力强劲,固然这样在场面上是好看了不少,但却造成了对红军武器很大的认识误区。其实当时红军的装备怎么可能如此豪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全军86859人装备步马枪29153支、短枪3141支、重机枪357挺、轻机枪294挺、自动枪28支、冲锋枪271支、迫击炮38门。就算扣除军委纵队的机关人员,红一、三、五、八、九军团的作战部队72313人,也只不过装备步马枪25317支、短枪2804支、重机枪303挺、轻机枪285挺、自动枪28支、冲锋枪249支、迫击炮22门,配备武器的不过3万人,还不到作战部队总兵力的一半,所以红军还装备了6000支梭镖,这样的装备水准和每个步兵连配有轻机枪9挺、每个营配有6挺重机枪的中央军相比,是存在很大差距的。一些杂牌部队如东北军、晋军的装备水平也都不比中央军差,有些如滇军的精锐部队孙渡纵队每连配备轻机枪12挺,甚至还超过了中央军。总体而言,红军的装备水平只不过比一些穷酸的杂牌部队如川军、黔军稍微好一些而已。


红军武器来源主要是两大部分,一是当年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平江起义、宁都起义等起义时起义部队所装备的武器,而这部分武器到了长征时因为使用多年,损耗严重,数量也所剩不多。第二也就是最主要的来源,那就是缴获,比如1931年5月红一方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中就缴枪2万支,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缴枪14800余支,1932年3月红四方面军在皖西反“围剿”战斗中缴枪12000支……因此《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进入陕北根据地时,他对红军武器的描述是“红军声称他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枪械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弹药是从敌军那里夺来的。


图2:红军的武器主要来自缴获



    红军在苏区也设立过兵工厂,但这些兵工厂条件有限,也就是简单手工作坊的技术水平,主要只能进行枪弹复装、土造手榴弹和枪械修理,即使能够制造枪支也是数量少水平低,根本无法成为红军武器装备的来源渠道。



步枪篇:红军最主要的武器


    从红军长征时装备的武器来看,步枪是当之无愧的最主要的武器。红军的武器主要来源于缴获,那么步枪的型号也自然是五花八门。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汉阳造。所谓汉阳造就是汉阳兵工厂生产的国产版德国Gew 88委员会式步枪,1895年开始生产,1904年之前生产的在枪管外还有个套筒,所以俗称“老套筒”,也就是第一代的汉阳造。而“老套筒”和汉阳造是20、30年代中国各路部队的主流步枪,只是“老套筒”到长征时已经服役近三十年,老旧不堪。1904年改进后的二代汉阳造还是各部队的主要步枪,如南昌起义部队的骨干由叶挺独立团扩编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贺龙的第二十军主要装备也都是汉阳造。


图3:老套筒(上)和汉阳造(下)



红军装备数量第二大的步枪居然是日本的三八大盖,很多人会觉得很奇怪,三八大盖不是在抗战中才有装备?其实三八大盖早在1907年就开始量产了,到1937年全面抗战之前,中国历年进口和仿造的三八大盖总计就有近60万支,是当时中国进口外国步枪数量最多的型号,对三八大盖的性能就无需赘言了,在30年代绝对是非常先进的。射击精准,而且枪身长在白刃拼刺很占便宜,对于子弹不多,通常打过三发就要冲锋,经常需要刺刀见红的红军来说,自然是最喜欢的步枪了。


图4:三八大盖射击准,枪身长,特别适合白刃战



红军装备数量第三大的步枪型号则是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因为是英国制造,口径7.7毫米,所以在中国就俗称英七七。电影《集结号》中一名人武部的干部在收缴民间枪械时,有支步枪谁都不知道型号,最后还是主人公谷子地认出来是英七七,还加了句评语“不太好使”。其实,英七七采用后端闭锁的旋转垃式枪机,比前端闭锁枪机行程要短,所以装填子弹速度要更快,加上配的是10发弹匣,比一般手动步枪的5发弹仓多了整整一倍,所以是射速最快的手动步枪,操作简便,可靠性强,火力凶猛,最大特点是开栓相当省力,甚至用“兰花指”都可以轻松拉栓上膛,轻轻一拨就拉开枪栓,非常顺畅省力,再配以10发子弹的大弹匣,发射速度简直不比半自动步枪差多少,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快枪!


图5:英七七是射速最快的手动步枪



    在这三种步枪中,汉阳造数量最大,但三八大盖白刃战中占上风,英七七射速快火力猛,更受红军战士喜爱。


而至于一些影视剧里红军装备中正式的场景,那就有些扯了,因为中正式是南京政府1935年才开始量产,长征时还没有大量装备部队,怎么可能被红军缴获。红军缴获的最多就是中正式的原型——德国毛瑟98步枪,30年代南京政府曾经进口过一批原装的毛瑟98步枪,中央军有少量装备。另外更有可能是毛瑟98的捷克仿制型VZ24“马四环”步枪,VZ24步枪因为枪身较短,适合骑兵在马上使用所以也叫马枪,而VZ24的特点之一就有在枪身下侧和左右两侧共有四个铁环,所以在中国俗称“马四环”,而这样四个铁环就是为了能够以两种方式固定背带,方便在不同情况下使用。30年代不少军阀都进口过VZ24“马四环”步枪,所以红军也会有不少缴获,比如在1935年11月的直罗镇战役中,红军全歼东北军牛元峰部1个师又1个团,缴获“马四环”步枪就有5000支之多。


图6:捷克版的毛瑟98“马四环”



机枪篇:红军的火力骨干


    对于缺乏火炮的红军来说,轻重机枪就是最重要的火力骨干了。

红军装备数量最多的是法制哈奇开斯1922式轻机枪,其实哈奇开斯1922式轻机枪性能平平,在1924年法国陆军的制式轻机枪招标中落选。所以哈奇开斯公司只好寻求外销,结果被中国看中,毕竟哈奇开斯1922式轻机枪虽然总体性能较差,特别是弹排供弹很不方便,但精度还算高,火力也还勉强不错,还有最关键的是便宜,所以南京政府从1931年起就采购了2600挺轻机枪,主要装备中央军。另外也还有其他一些军阀采购,这样哈奇开斯1922式轻机枪就成了30年代中国军队装备数量最多的轻机枪,自然也被红军大量缴获,成为红军中数量最多的轻机枪。


图7:哈奇开斯1922式轻机枪


图8:正在休息的红军,请注意左下方就是哈奇开斯轻机枪



红军装备数量第二的轻机枪是瑞士的启拉利轻机枪,那是老牌军火公司SIG公司出品的,但和哈奇开斯轻机枪一样因为性能平平而未被瑞士选为制式轻机枪,最大的问题是连发射击时精度很差,所以大部分时候只能进行连续单发射击,等于是作为半自动步枪来使用。但是重量轻,也很容易操作,很适应当时的中国国情。所以南京政府采购了3000挺装备中央军,川军刘湘更是建造了华兴兵工厂专门进行仿制生产,总共生产了6000挺。再加上其他一些军阀的少量采购,使得启拉利轻机枪在中国的总量也很大。作为与中央军和川军有过多次交手的红军,也就有了不少缴获。


图9:瑞士的启拉利轻机枪



    除了这两种数量较大的型号外,红军还缴获过种类繁杂的多种轻机枪,主要有丹麦的麦德森轻机枪、勃朗宁轻机枪、日本的大正十一式“歪把子”和刘易斯“壮筒”式轻机枪。恰恰倒是在今天影视剧里经常看到红军装备的捷克ZB-26轻机枪很少,因为捷克ZB-26要到1935年以后才大量进入中国,红军在长征时基本上没有缴获。


重机枪主要是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及其各种仿制型。马克沁重机枪1884年问世,是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再上首创的弹链供弹,使射速能够达到每分钟600发以上,火力相当凶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装备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的德军在索姆河战斗中,一天之内就打死约60000名英军,成为杀人最多的武器。到了30年代,马克沁重机枪的性能已经算不上先进,但在中国仍然是“神兵利器”。金陵兵工厂仿制马克沁的24式重机枪要到1935年才开始量产,所以红军基本上是没有缴获的。比较多的是俗称“老黄牛”的沈阳兵工厂1921年开始生产的30节重机枪。


图10:马克沁重机枪到红军长征时依然还是“神兵利器”



    技术上比水冷式更先进的气冷式重机枪,主要就只有日本大正三年式重机枪,也就是抗战时日军著名的九二式重机枪的前身,不过数量不多。


    由于机枪的凶猛火力要靠充足的弹药供应,而中央红军长征时虽然有重机枪357挺,轻机枪294挺,但重机枪子弹只有15万发、轻机枪子弹更少,只有7万发,平均下来每挺重机枪420发,每挺轻机枪240发,这么点子弹最多只能满足一场战斗的消耗,而且机枪特别是重机枪重量大,对于强调机动作战,急行军是家常便饭的红军来说,也实在是沉重的负担。


图10:1933年红军就已经装备了大量的马克沁重机枪



冲锋枪篇:突击队的标准配备


    冲锋枪就是发射手枪弹的自动武器,虽然手枪弹的威力不大,但冲锋枪射速快火力猛,非常适合近距离作战,所以对于推崇近战夜战的红军来说,是非常受青睐的武器。


红军装备的冲锋枪最著名的就是被叫作“花机枪”的德国MP-18式,由于枪管外的多孔式散热套,加上能像机枪那样连射,所以形象地俗称“花机枪”,也被称为手提机枪。由于MP-18机构简单易于加工,所以在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有10余家兵工厂进行了仿制生产。不过中国仿制的都改为木制枪托、左侧横置弹匣。正因为MP-18的表现很出色,中国也装备了MP-18的改进型MP-28式,主要的改进是用直弹夹替换了32发弹鼓。


图11:德国原装的MP-18冲锋枪,采用的是32发弹鼓


图12:中国仿制的“花机枪”,采用左侧横置弹夹


    在30年代很多高级将领都为自己的卫队配备了“花机枪”,可见当时中国军队对“花机枪”的重视。而且该枪在中国军队中也比较普遍,不但中央军有装备,即使是相对穷酸的川军、黔军也有不少装备,甚至连彝族这样的少数民族武装也都有。红军也因为大量缴获而有不少装备,通常集中配属给警卫部队或直属部队,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作为拥有强大近战火力的突击力量来使用。


在长征中红军更是几次在最关键的战斗中将“花机枪”配备给突击队使用,比如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突击队的标配都是“花机枪”加大刀手榴弹,并且都发挥了很有效的作用。


除了MP-18以外,红军还装备有少量的美国汤姆森冲锋枪。汤姆森冲锋枪进入中国很早,但数量不多。大规模装备要到抗战后期美国援助组建美械军的时

候了。


    另外,和“花机枪”异曲同工的就是驳壳枪,也就是著名的德国毛瑟C-96手枪。这款手枪在德国乃至欧洲由于价格贵重量大,加上威力比普通手枪大却比步枪小,有点不上不下的鸡肋味道,所以几乎无人问津。但传入自动武器匮乏的中国,等于是一支小型自动武器的驳壳枪立即就受到了国人的强力追捧,不管是正规军、杂牌军、游击队,还是打家劫舍的绿林豪杰,都以得到驳壳枪为荣。据不完全统计,各军阀派系仅仅从上海口岸一地进口的驳壳枪就有40万支。除了德国原厂生产,还有西班牙、捷克等欧洲小国生产,在中国不仅有正规的大型兵工厂生产,小型兵工厂甚至连乡间的小作坊都有生产。当然德国毛瑟公司的原装货最受推崇。所以德国毛瑟工厂驳壳总产量的70%都是卖给中国,为此毛瑟工厂后来还特意在驳壳上的弹仓左侧用汉字打上“德国制”三个字。


图13:德国原装驳壳枪是极受欢迎的



    红军中除了连排级干部都爱用驳壳枪,高级首长的警卫员也都是配备驳壳枪,在需要突击作战时,也往往抽调驳壳枪配属给突击队使用,作为“花机枪”的补充,因为能够连发的驳壳枪——也就是俗称“快慢机”等于就是一支小型冲锋枪。



火炮不足手榴弹来


对于机枪就是火力支柱的红军来说,火炮就更为稀罕了。身管火炮太奢侈了,长征的几路红军中就只有红二、六军团在湖南陈家河、桃子溪战斗中缴获敌军58师的1门75毫米山炮,历经艰苦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现在就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图14:红军长征唯一带到陕北的75毫米山炮



红军主要的火炮就是迫击炮,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炮兵营装备的法国布朗德82毫米迫击炮就是红军最“重型”的武器了,在突破乌江、强渡大渡河等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在强渡大渡河的战斗,炮兵营长赵章成用最后的三发炮弹,准确摧毁敌军三个碉堡,为十七勇士强渡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是在这一战役后,就因炮弹用完而无法继续发挥作用了。


图15:法国布朗德82毫米迫击炮就是红军最“重型”的武器了


    这样,红军的面杀伤武器就主要依靠手榴弹了。手榴弹也是红军除了大刀、梭镖和复装子弹外,唯一能大量制造的武器。中央红军在长征出发时共携带了76526枚手榴弹,战斗部队几乎人手一枚。红军当时常用的手榴弹主要有两种:-木柄手榴弹和马尾手榴弹。木柄手榴弹就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样式,有巩造、汉造、晋造、宁造等好几种式样。只是尺寸有所不同。而红军的兵工厂虽然在1934年就已经能够制造,但因为制造要求和成本较高,所以红军使用的木柄弹绝大部分都来自缴获。红军自己制造的基本上都是马尾手榴弹。马尾手榴弹也叫麻尾手榴弹,北伐时曾经大量使用,上海、金陵等正规兵工厂也曾短期生产过,但是红军生产的马尾手榴弹没有统一的型号和标准,各兵工厂自行组织生产,弹壳外形有蛋形、梨形及瓶形等,大小不一,外表一般铸有纵横沟槽,有的还铸有镰刀斧头图案及标语口号。弹壳较大的一端装有撞针、撞针簧、碰火等组成的碰发机构,撞针平时靠保险销或铁皮制成的保险片固定,另一端一般铸有或焊有圆环,拴有一条长近半米的麻、棕或皮条制成的绳辫,“马尾”之名就来源于此。使用时用手握住绳辫末端,抡圆几圈后甩出,近距离使用时就直接投出,不过只有弹体前端着地才会发火爆炸。红军制造的马尾手榴弹除铸铁外壳,还大量采用铜铸弹壳,因为铜的熔点稍低,更便于铸造,而且铜的来源广泛,保障原料供应比较容易。长征中红四方面军的随军修械所一直坚持生产这种手榴弹,即使后来西路军到倪家营子被围时仍没有停止生产。但是马尾手榴弹携带不便,特别是性能落后,引信部分外露容易受潮和发生意外,而且发火方式很不可靠,落在软地上都不能正常起爆,所以长征后红军也逐渐停止了使用。但是在长征中,手榴弹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在腊子口战斗中红军大量使用手榴弹,战斗结束后在山口周围五十米内光没有爆炸的马尾手榴弹就有近两百个之多!


图16:马尾手榴弹是红军能够大量制造的武器


图17:红军自己制造的马尾手榴弹,弹体外面铸有红星镰刀斧头图案



    由此可见,长征中的红军既没有后方,又没有任何外援,在武器的总数和质量上,特别是重武器方面,远远无法和敌人相比,虽然红军的装备中也有一些先进的武器,但这些武器的优势,也因为缺乏后勤保障和总体上的劣势而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红军能够取得长征的最后胜利,特别是在武器上能够以劣胜优,最主要的是有党的正确领导和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而长征精神才是红军最具威力的武器。



本文首发于网易军事


微店:代购军事书刊 

http://weidian.com/item.html?itemID=1861669680&wfr=c/可以代购台版繁体军事书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