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页

 CooperLou 2016-10-04
第一章 黄鳝生物学特性

  黄鳝俗称鳝鱼、田鳝或田鳗,为温热带的淡水底栖生活鱼类。它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每100克肉中含蛋白质18.8克、脂肪0.9克、钙质38毫克、磷150毫克、铁1.6毫克,还含有硫胺素(维生素B1)、核黄素(维生素B2)、尼克酸(维生素PP)、抗坏血酸(维生素C)等多种重要的维生素。



  一、分类地位及主要形态特征

  1、分类地位

  黄鳝俗称鳝鱼、长鱼、田鳝、田鳗、蛇鱼。在分类上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真口亚纲Teleostomi)、合鳃目Symbranchiformes、合鳃亚目Symbranchoidei、合鳃科Symbranchidae、黄鳝亚科Monopterus albus(Zuieuw)。

  合鳃目分布于东南亚、澳洲、中南美洲及西部非洲等地。一般分两个亚目。产于我国的合鳃亚目,其目只有一合鳃科,我国仅产一种黄鳝,分布很广。在我国除青藏高原以外,全国各水系、各种水体均有分布,尤其以江苏、浙江、安徽一带和长江沿江各省更为普遍。

  2、形态特征



  产于我国的黄鳝,体形细长,形状似蛇或鳗鱼,前段圆柱状,向后逐渐侧扁,尾端尖而细。体长为体高的10.6倍左右,为头长的8.3倍左右,头大且圆,吻端尖,头长约为吻长的5.3倍。口较大,端位、上颌稍突出,上、下唇颇发达,下唇尤其肥厚。背鳍与臀鳍仅为皮褶所代替,没有腹鳍,鳍无棘,背鳍、臀鳍与尾鳍连在一起,且较小,仅留下不显眼的低皮褶。鳃3对,鳃孔较小,鳃孔相连为一横裂,位于喉部,鳃通常呈退化状,只有鳃耙的痕迹,不能在水中独立呼吸。但它的口腔、咽腔及肠腔内壁表面布满了血管,利用口咽腔及肠来呼吸空气。无鳔。心脏离头部较远,约在鳃裂后5cm处。口裂后方并伸达眼的后缘。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附有细齿,咽喉部具有细小呈绒毛状上咽齿和下咽齿。齿的排列不规则,大小也不一致。眼极小,外面有一层防止泥沙侵入的皮膜覆盖着,侧上位,眼间隔稍隆起,视觉很差。两对鼻孔,前鼻孔位于吻端,后鼻孔位于眼前缘上方,鼻孔内有发达的嗅觉小褶,嗅觉极为灵敏。夜间,主要靠发达的嗅觉小褶来接收水中饲料生物释放出来的微弱的化学气味,以此来寻找食物。黄鳝喉部特别膨大,因它在浅水中,常竖直前半端身体将吻伸出水面呼吸,使空气长时期贮存在口腔的喉部所引起。如果长时间不能将头部伸出水面进行呼吸,即便使水中溶氧量很丰富,也会窒息而死。体润滑无鳞、无须。侧线发达,稍向内凹。背侧呈黄褐色,具有黑色的不规则的斑点,腹部灰白色,并有淡色的条纹,或呈青灰色。肠较短,无盘曲,伸缩性大,肠中段有一结将肠分为前后两部分,肠的长度一般等于头后体长。黄鳝全身只有1根脊椎骨,脊椎数多,约在140枚以上,无小刺。体长一般为30-40cm,最大的个体长度可达70cm以上,体重达1.5公斤。

  二、生活习性


  1、栖息

  黄鳝为底栖生活鱼类,适应力强,在各种淡水水域几乎都能生存。湖汊、稻田、塘堰、沟渠、池沼、水库等静水水域中数量较多;水流较缓的溪流、江河缓流处亦有。但深水和流水的水域,却少有黄鳝定居。喜栖于腐质多的水底淤泥中,在水质偏酸的环境中也能很好生活。常钻入泥底或田堤,堤岩和水边乱石缝中孔隙内营居生活。洞穴深隧(洞长约为鱼体全长的2.45-3.65倍),结构较复杂(可分洞口、前洞、中间和后洞四部分),有的黄鳝洞穴有三个甚至多个洞口。黄鳝用头部穿泥土时,动作特别敏捷,瞬间即可钻进泥中。黄鳝与蚯蚓穴泥土截然不同,蚯蚓是将穴内泥土逐渐排出洞外,而黄鳝是直接钻入,洞内土不向外排,所以,见其穴口大小便知黄鳝有多大。

  黄鳝栖息巢穴的深度,离地面约30cm的地方。生活在稻田内的黄鳝,大多数栖息于离田基30cm的范围内,孔道延伸至田基,只有极少数栖息在稻田的中间。孔道弯曲多,每个栖息巢穴至少有两个出口,两个穴口通常相距60-100cm左右,其中必有1个出入口在离水面的地点,一个作为避敌的退路,另一个则作为巢穴的通气孔。

  2、呼吸器官

  黄鳝与其他鱼类相比,在历史进化上是较为突出的特殊鱼类之一。它的鳃已基本退化,鳃耙上仅留下一点点痕迹,很早以前已不能独立在水中呼吸了。而口腔、喉腔、肠道内壁表皮粘膜充满了毛细血管,可作辅助呼吸器官。它经常竖直前半段身体,吻端伸出水面能直接吸取自然界的新鲜空气。故在水中含氧十分贫乏时也能生活。出水后,只要保持皮肤的潮湿状,可不至死亡。(这对长途运输是十分有利的),黄鳝对光和味的剌激不大敏感。

  黄鳝在水中经常抬着头吞入空气,目的是把新鲜的空气贮存在口腔的喉部,然后再逐渐把口腔的氧气与吻道壁间的气体进行交换。所以,鳝鱼平时的喉头特别大,一旦闷闭在水中时,喉表皮也能在水中呼吸。

  鳝鱼在水中,头部若不伸出水面呼吸新鲜空气的话,即使水中溶氧十分丰富,也会引起它窒息而死亡。一般雄鳝将头伸出水面呼吸氧气的频率较高,雌鳝相对较低,小雌鳝甚至不到水面吞吐空气。因为,刚孵出的稚鳝具有胸鳍和鳍褶,鳍和鳍褶上面有许多毛细血管,卵黄囊上具有与水有很大接触面的血管网膜,这些血管网膜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呼吸器官。稚鳝的胸鳍和鳍褶不停地经常扇动,在水中进行着气体交换,而不必将头伸出水面呼吸氧气。随着稚鳝的个体增大,卵黄囊、鳍褶和胸鳍逐渐退化消失,而后主要靠口腔和喉部呼吸。

  3、食性与觅食

  食性

  黄鳝是以肉食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喜欢吃鲜活饵料,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在自然条件下,黄鳝主要以小鱼、小虾、昆虫、幼虫、小河蚌、小螺蛳以及水中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类等大型浮游动物为食,同时吞食小蝌蚪、小青蛙,有时也摄取少量浮萍、丝状藻类、嫩水草和菜叶等。

  黄鳝昼伏夜出。白天很少活动,一般静卧于洞内,温暖季节的夜间活动频繁,出穴觅食,有时守候在洞口扑食,扑食后即缩回洞内,在炎热季节的白天也出洞呼吸与觅食,一到晚上,它就将头伸出洞口,出来寻找食物。由于黄鳝视觉不太发达,眼睛高度近视,因而,在夜间光凭着视觉是很难发现食物的,故黄鳝在觅食时,主要依靠鼻孔内发达的嗅觉小褶,接收水中的各种生物饵料发散出来的微弱的化学分子气味,探测饵料生物藏身所在地。平时,黄鳝在洞内将头部伸出洞口处,一旦有蝇蛆、蚯蚓、各种虫类从洞口露过,就立即张口,以缀吸或者吞食式把猎物吸吞下去。当捕到较大生物时,一般是猛一下咬住动物的头部,将其致死,或用旋转方式咬断生物,然后再把生物渐渐吃下,捕食后则立即缩回洞内休息。黄鳝还能在穿穴时摄食蚯蚓等土栖动物。同时, 鳝鱼还有嗜食陆生动物的癖好,夜晚它常常游到近岸边甚至离水爬到岸上寻找食物吃,稚鳝最爱吃小型的甲壳类浮游生物。黄鳝内有忍耐饥饿的本领,一旦吃饱一餐,3一5天可不食,也不致死亡。

  摄食方式为口噬食及吞食,多以噬食为主,食物不经咀嚼咽下,遇大型食物时先咬住,并以旋转身体的办法,将捕食物一一咬断,然后吞食,摄食动作迅速,摄食后即以尾部迅速缩回原洞中。

  性贪食,在夏季活动旺盛时,摄食量大,据报导,曾测定日食量约占体重的七分之一左右。黄鳝比较耐饥饿,长期不吃食,不会死亡,但体重明显减轻。

  三、生长

  生长速度与食物的多少有关,冬季有蛰伏的习性,水温10℃以下时,便潜于泥土的深层,进行冬眠。栖息在浅水湖汊、沼泽地及稻田中的黄鳝,在11月至翌年2月的寒冷季节里,钻入50cm以下的更深层泥土里隐居越冬,(在冬季,黄鳝栖息处干涸时,能潜入土深尺余处,越冬达数月之久)。3月后,当水温升高时,黄鳝迁居地表洞穴,开始寻食、生长,6一8月是活动的旺盛季节。10月后逐渐停食,并钻入深层潜居。

  黄鳝对水温的变化十分敏感,适宜黄鳝生长的水温一般在15-30℃左右,此时摄食活动力增强,黄鳝生长明显加快。当水温低于15时,黄鳝摄食缓慢,影响索饵,很少出洞觅食;当水温低于10℃时,则停止摄食;而后,随着水温降低而进入土中穴居冬眠。早春,当水温增高到12℃以上时,黄鳝即开始出洞觅食,但活动能力较弱。当水温上升到25一30℃时,黄鳝的摄食能力最为旺盛。有时白天也会出洞中或泥中呼吸或觅食。一旦水温超过34℃以上时,黄鳝即钻入洞中或泥中,仅露出头部,或全身卧于泥上,有些黄鳝出现白天浮游水面,停止吃食等现象。遇到有其他动物对其危害时,黄鳝的反应是行动敏捷,摄食也停止了。

  四、繁殖习性

  1.性腺发育及性成熟

  黄鳝的生殖腺为不成对,仅左侧发达(长达13-14cm),右侧退化,不完全成熟的种鳝卵巢为金黄色,卵巢充分成熟时,雌鳝下腹部膨大,(卵巢可延至后段,几乎充满整个腹腔),柔软且呈淡桔红色,通过腹壁,肉眼可见卵巢轮廓与卵粒。

  黄鳝性成熟的年龄为一至二冬龄,全长20cm左右的个体即可达性成熟。

  2.性逆转

  黄鳝具有性逆转的特性,即从胚胎期至性成熟都是雌性,雌鳝产卵后,卵巢逐渐变为精巢。第二次成熟进行繁殖时,生殖腺排出的不是卵子,而是精虫,此鳝变为雄鳝后就不再变了,终生以雄性存在。据报导,在470尾标本中,全长24cm以下的个体全为雌;全长24-30cm的个体,雄占5.2%;全长30-36cm时,雄占41.3%;全长36-42cm时,雄占90%,全长42cm以上的个体,全部为雄性。

  黄鳝的怀卵量少,绝对怀卵量,一般为300-800粒,相对怀卵量6-10粒/克体重,个体绝对怀卵量随体长而增加,全长20cm左右时,怀卵量约200-400粒,黄鳝的怀卵量,最大个体约为500-1000粒。

  成熟卵呈金黄色,比重大,无粘性,卵径为3.3-4.0毫米之间,吸水膨胀后扩大到4.5毫米;卵膜半透明,卵黄囊呈淡黄色,内有许多油球。受精卵在水温30℃左右时,一般约需150小时左右孵出仔鱼,刚出膜的鱼苗全长11-13毫米,胸鳍不断来回摆动,能间断地作上下游动,在水温29一31℃时,从仔鱼出膜到卵黄囊消失约需9-11天,此时全长可达28毫米左右,胸鳍也随之退化。

  该鱼繁殖季节较长,约在5-8月,盛期6-7月。产卵在所栖息水域的岸边,常在穴居的洞口附近,有时也产于挺水植物或被水淹没的乱石块间,(免受风浪和其他敌害的侵袭),产卵时,亲鱼先吐泡沫,堆成巢,然后把卵产于泡沫之中,受精卵在其中发育,并借助泡沫的浮力而浮于水面。卵分批产出。繁殖期间,双亲有护卵、护仔的习性(一般护仔到幼鱼卵黄囊消失,能自由游泳为止,约15天左右),一旦遇到水干涸时,亲鳝将卵体吸入口鳃腔内,及时转移至适宜的环境中,继续孵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