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人生意义的三阶段——生存,生活,生命——2016年10月5日——丙申年九月初五日
2016-10-05 | 阅:  转:  |  分享 
  
人生意义的三阶段——生存,生活,生命。























脚踏实地,中庸之道,高处不胜寒。

选择这样一个主题,主要是希望能够引起朋友们思考人生这一类的问题,希望为大家提供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人生的问题非常复杂,也非常具体。

每个人的生活境遇不同,目标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我们遇到的问题自然也都是很不相同的,所以人生的具体问题永远都是靠自己解决的,也只能靠我们自己解决。

我今天讲的是简单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些参考价值。

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一个人的人生要真正幸福快乐,就是要走自己的路。

这条路不一定赚钱,也不一定能有很好的地位,但他心甘情愿,因为这样过一辈子他认为值得。

人生意义的第一个层次是“生存”。

在“生存”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追求经济的独立。这是比较偏向物质方面的。

例如:中国八年抗战胜利以后,当时流行“发国难财”,很多人追求的是所谓的“五子登科”:要有个房子,要讨个妻子,要生个儿子,要买个车子,银行要存点银子。

经过大半个世纪,现在人们的追求已经不一样了。

很多受过很好教育的人,不管是男性,女性,对是不是要生儿子,看得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不过,房子,车子,银子还是现代人非常迫切需要的。

当然,各个不同的时代,各种不同的人对于人生有不同的选择。

人生的追求有很多很多可能性,你设定的人生目标不同,你对人生的定位不同,你的需求也不同。

理想非常高的人,例如对文学,对艺术有追求的人,你对物质就看得比较淡,房子车子银子这些东西根本不在你的算计之中,因为他追求的是更高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今天你们也许会问我,以我的个人经验,一个将近五十岁的中年人回想过去,我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说实话,我像你们这样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要有多大的房子,多好的车子,要存多少银子。

我年轻的时候梦想,我这一生要达到两个愿望:第一,想读任何的书我都有钱买;第二,想到任何地方去我都有能力去。

这当然是在基本生活已没有问题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

在今天,我的这两个愿望只实现了一半的,就是“想读任何的书我都有钱买”,这也无形中符合中国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

对于古人来说,要实现这两个愿望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行万里路”,可现在就容易多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自《荀子》中<劝学>语句,意思是说:“行程千里,都是从一步一步开始;引申意思是如果做事不从一点一滴中做起,那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机会比过去多得多了,但是竞争也比过去更激烈了。

有的人说市场经济社会的法则是“丛林法则”,竞争非常残酷,激烈。

但是当你踏上社会,真正遭遇困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可以有效地帮助你,工作,生活包括感情等方面的难关都需要你自己去面对。

所以中国有句古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每一个人的智慧都是从经验当中磨炼出来的。

面对“生存”阶段可能遭遇的困难,我们应当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涟漪,形容被风吹起的水面波纹。常用作比喻心里细微的活动。

生活静静似是湖水,全为你泛起生气,全为你泛起了涟漪。

出处《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现在有许多年轻人一进入社会,只要找到安定工作以后,就希望马上享受。

这样的态度比较危险。

我建议一种比较健康的态度,就是不要一开始就奢求,我们希望的是明年比今年好一点,后年再比明年好一点,逐渐地好。

一下子追求到极其丰富的享受,这里面是有很大风险的。

一旦你的工作有了问题,或出现其他差错,你整个就处在困难之中了,你的人生就可能整个地完了。

所以我们在追求经济独立的过程当中,态度很重要,我们希望能逐渐地好,踏踏实实地,很稳健地走人生道路。

这也是一个即将步入“知命之年”的我的一种人生经验。

我们在追求经济独立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父母的意见很多,他们会要求你学这学那,学些你可能不怎么喜欢你的专业,而你又不能不听。

但我告诉你们,越是现代化的社会,父母越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我们有些父母在这方面做得不大好,常常给孩子很多的压力。

有人采取两全的办法,就是兼顾双方。

我想你们大概都知道歌手罗大佑,他过去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去学医,当他赚了钱之后,三十多岁就不再管父母的意见了。

我要去过我自己的生活,我走我自己的路。

这样的人比较少,这些人都有很强的个人能力。一个人的人生要真正幸福快乐,就是要走自己的路。

这条路不一定赚钱,也不一定能有很好的地位,但他心甘情愿,因为这样过一辈子他认为值得。

很多艺术家,文学家,音乐家,画家,包括一些学哲学的,这样的例子很多。

他们认为人活着就是要有自己的意义,按照自己的志趣去发展,无论受多少苦难,也甘之如饴。

老实说,我们中国年轻人比较依赖家庭。

现在美国的很多孩子不那么依靠家庭,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活上的自由,他们宁可自己去打工挣钱。

像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传统,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既然在经济上依赖父母,你能不听他们的话吗?

追求独立,追求自由,就很难了。

我很小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意识,所以比较独立,学习比较好,最主要的是遇上了非常好的老师和伯乐,他们的谆谆教诲,使我受益终身。

现在这个社会,假如我们不管家庭背景如何,没有太多的牵绊,那么我们的选择范围简直太广了。

人多半重视经济,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有人对物质反而很轻视。

在宝岛台湾甚至有女孩子,在大学毕业以后,跑到山林里过起了陶渊明似的生活。

所以,现在的人有太多的可能性,不一定非要那样的生活。

你可以拒绝现代文明,不见得人人都追求金钱。

金钱真的万能吗?

事实上,有人拥有财富却活不下去,其中有一条,因为缺少人生的意义。

所以我们讲人生的意义,是希望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在意义或理想的召唤下,能够使我们的生命活跃起来。

一个人活着,有再多的财富,有再大的名气,到了一定阶段,你受了挫折,你都有可能活不下去。如果你有意义感,你充满对人生意义追求的热情,就不会对人生感到绝望,再困难都会挺过去。

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生活”这个层次上,我们人生追求的仍旧是古老的三大范畴,不外乎:求真,求美,求善。就目前我们所能想象的,再过几千年,基本的人生意义的追求仍可能是这个方向。

人生意义的第二个层次就是“生活”。

这就牵涉到意义的问题,贴近比较高的人生意义的追求。

在“生活”这个层次上,我们人生追求的仍旧是古老的三大范畴,不外乎:求真,求美,求善。

就目前我们所能想象的,再过几千年,基本的人生意义的追求仍可能是这个方向。

这里面有无穷的复杂性,但是大方向应该是不会变的。

所谓“求真”,最主要的功能是创造知识。

人类所有的知识大概可以包括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这三大类里面。

今天我们不是从专业的立场上来讲,而是从一个人是否能够保持“求知”的兴趣和乐趣来讲。

每个人天生就有这方面的好奇心,如果人类没有这种好奇心,知识就不会有很大的发展。

一个人的好奇心在孩提时期能不能得到满足,跟他将来求真能力的强与弱,有一定的关系。

好奇心在儿童时代得到满足越多的孩子,将来在求真方面往往比较自信。

这里我想顺便提两个观念的差异,一个是“知识”,一个是“资讯”。

现在网络内容非常丰富,搜索也很便利,但网络给我们最重要的还是一种资讯,就是给我们许多关于知识的索引。知识是什么?

知识一定要有论证推理的过程,一定要有系统性,这是资讯所不能提供的。

系统的知识在网上并不多,重要的经典在网上更不多见。

我们一定要知道知识与资讯是有差别的,一定要熟悉一些经典著作。

所谓“经典”,就是经过几百几千年来的累积,经过时间的淘汰,过滤而留存下来的好东西。

这样的东西才是对你求知和做人有帮助的。

在“求真”之外,我们稍微谈一谈“求美”。

求美的重要功能是创造美感,丰富人生。

在这方面提供给我们的是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曲等等。

假如我们一生,对这几个方面产生一种兴趣,养成一种嗜好,这是很高尚的。

一个有素质的国民,在文学艺术方面也一定是有所好的。

一座伟大的城市,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要有很多剧院,有很多音乐,戏剧在表演,有各种舞蹈在表演。

在“求美”这一部分,我也要区别两个观念:一个是“美感”,一个是“快感”。

我们现代人追求的多半是快感,而忽略了美感对人的重要性。

美感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各种艺术所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美感带给我们各种内心的喜悦,使我们感到充实,引起我们内心的一种感动。

假如你有艺术的修养,你看到一幅好画,看到好的表演,你会很感动,会不自觉地欢笑流泪,和艺术产生共鸣,这个时候你就极有可能使生命升华。

如果经常能有一些艺术使你感动,使你产生共鸣,这就是你所好的,是你可以继续喜好下去的,而且能进一步提升你的素质,变化你的气质。

如果你对什么都无动于衷,就说明你生活得很贫乏,没有办法接受这么好的艺术教育。

这种人也是有的。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讲,“美感”的本质就是“忘我”。

美感能带给你喜悦,充实,感动,甚至可以“忘我”。

大自然的美景、伟大的艺术作品都能把我们带入美境之中,使我们产生“忘我”的感觉。

你会沉浸其中,陶醉其中,把自己都忘掉了,跟自然、跟艺术融为一体。

假如你常常有这些感觉的话,也就会不断地丰富你的内心。

“快感”在中国过去的价值观里,无论儒家,道家,佛教,都是比较受到轻视的,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堕落,下流的东西。

其实,快感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是必要的。

我们偶尔狂欢一下,特别是年轻人非常痛快的那种快感,代表生命力的释放,也是重要的。

但也不可不知,快感带给我们的是事后空虚,因为快感是不能持续的。

所谓“求善”,最主要的功能是要使人遵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人类社会一定要有最基本的规范,没有这些规范,社会秩序无法维系。

代表宗教道德这方面的规范,原则上没有古今新旧,社会与知识都是可以日新月异的,但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只要还有人存在,就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会增加一些新的规范,但是一些旧的规范仍然有效。

譬如,我们儒家讲的“仁义礼智”,合称“四端”,再加上一个“信”,就是“五常”。

中国传统社会奉行了两千多年的规范就是这五个方面。

什么叫“仁”?

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有爱心,要有同情心。

这个道理不是新鲜的东西。

古人知道这些,我们现在仍然有这个要求。

问题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在追求市场经济的时代,这种基本的道德规范严重式微,不但被忽视了,实践起来也远比以前困难。

什么叫“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

就是有羞耻之心,就可以做到不贪,不苟且。

任何时代,这个要求都是有的。

什么是“礼”?

“辞让之心,礼也。”

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懂礼貌。

中国人特别重视“礼”,自称“礼仪之邦”。

可是现在的中国人却不太懂礼。

我们要结合现实的情况分析一下、观察一下,我们中国在这方面有多么缺失。

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羞耻的。

如果文明的方面跟不上,中国怎么去跟世界接轨?

孔子讲:“知耻近乎勇”。

我们对于自己的缺失应该感到羞耻,一定要勇于去改。

什么是“智”?

中国儒家讲,“智”就是“是非之心”。

人应该知道是非。然而,是非是最难讲的。

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说法,你认为你讲的对,我也认为我讲的对,人间的纷争就因此而起,所以是非难明。

中国儒家似乎认为判断是非很简单,就是凭你的良知,良能来判断。

今天我们不探讨“良知”这个复杂的问题。

良知当然有,但是靠良知就能判断是非吗?

人间是非是多么复杂,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多半是因为是非不明,因此产生争执和冲突。

是非还有很多种,有的是知识上的,有的是道德上的,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可以把是非问题讲得很清楚。

我们既然知道是非很难分明,那么有时候当你坚持“我的意见”时,你就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是不是一定错。

经过反省往往发现,我们自己坚持的不一定对,别人所说的也不一定错。

所以我们要尊重别人,不要因为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冲突就认为别人全错。

最后要讲“信”!

信任是古今中外任何社.会都需要的,人与人之间要是一点信任都没有了,这个社会也就完了。

在个人求善方面,是不是能遵守“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规范,跟财富,跟权势,跟学问没有一定关系,这些只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

我们现在仍可看到很多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也没有钱的人,他们很朴实,很诚信,很厚道。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印度的特蕾莎修女一生都在为穷苦人,为病痛者,为残障的人服务,她干的事平凡,但她的灵魂太伟大了。

像她这样的人在财富上一无所有,但是她的宗教精神感动了整个世界。

人生意义的第三个层次是“生命”阶段。

这个层次跟我们大多数人的关系远了些,是不是它不重要?

不是的。正因为它最重要,所以我们必须把生命问题提到一个高度上来。

耶稣说过一句名言:“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生命”。

这是把生命提到人的终极价值的高度上来了。

我这里说的“生命”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要在“生命”这方面有伟大的创造,有创造性的伟大人格。

否则,它不容易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种创造性的伟大人格,可分为道德宗教和非道德宗教两类。

在道德宗教这一类里,古史有个文明的轴心期,那时期世界上就产生了几个大伟人。

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希伯来的耶稣等,都是在那几百年中出现的,并在历史上持久地被人奉为道德宗教上的伟人。

创造性的伟大人格,现代有没有?

在宗教道德方面,印度的天主教修女特蕾莎,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是一位现代的圣人,她一生都在为贫民服务。

特蕾莎修女一生在那里为穷苦人,为病痛者,为残障的人服务,她干的事平凡,但她的灵魂太伟大了。

像她这样的人在财富上一无所有,但是她的宗教精神感动了整个世界。

台湾有个尼姑叫澄严法师,她的影响力在台湾非常大,有几百万信徒,重要人物都要去拜访她,有的还向她磕头。

她外表很平凡,也没有佛教的高深造诣,可是她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她的爱心不分国界。

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同的时代总是要出现这样创造性的伟大人格,才能延续民族的精神!

非宗教道德这类的人物就多了。

一个民族要想伟大,就一定要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音乐家,伟大的哲学家。

我认为,中国文化最有成就的是文学和艺术。

在哲学方面,我们中国就西方的标准而言比较有限,因为中国哲学与西洋哲学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西洋哲学偏向的是精确的概念定义,清晰的逻辑推理,严密的理性论证等,而中国哲学这方面比较弱。

中国哲学跟西洋的很不同,中国哲学注重的是精神修养,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有这样的偏向。

西方哲学与精神修养则没有什么关系(神学例外),注重的是抽象理论和逻辑思考。

所以西方人一度认为中国没有哲学,中国的儒家,道家在西方不被当作哲学。

研究中国哲学的大都被安排在东亚系,而不是在哲学系。

中国在整个近代没有产生有很大影响的哲学家,在这方面比较缺乏。

但是中国人在文学,艺术这些领域的造诣非常高,很有自己的特色,也受到西洋人的尊敬。

对这种创造性的伟大人格,无论是宗教道德上的,还是非道德宗教上的,我们一定要学会尊重他们。

我们在尊重他们的同时,无形中也在提升我们自我。

对于这些创造性的伟大人格的认同,会使我们自己的生命也不一样,我们的境界也会提高,不再流于庸俗。

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如司马迁说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假如有一个两个创造性的伟大人格活在你的心里,这一辈子都会使你不断地有内心的感动,可以不断地启发你。



献花(0)
+1
(本文系知行合一6oa...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