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的配伍小议

 百草园丁馆 2016-10-05

中药的配伍小议

湖南中医药大学   李钟文   李卫真

药的配伍应用是中医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因此,在中药学的各论中,中药的配伍,无论是每章的概述中或各药的应用中,都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且离开了配伍,则中药的功效几乎无法充分表达。可见中药的配伍在中药学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在课堂中天天讲配伍,在临床上天天用配伍,但对配伍的深刻意义,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下面就中药配伍的几个方面小议于后。

  一、中药配伍的沿革略述  从现存的中医药的文献来看,医方书籍早于药物书籍,这可以从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没有中药书籍得到印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及竹简《五十二病方》等古医方书和《武威汉代医简》中,都只记载了大量的医方和药名,而没有讨论药物的性能和配伍知识。可见汉代虽有配伍应用的实践而无配伍理论的认识和探讨,更谈不上配伍规律的总结。配伍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总结,从方、药书中来看,应该是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在其序例中有二条论及中药的配伍应用。一曰:“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二曰:“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上面的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药有阴阳配合, 及“有单行者……凡此七情,合和之”,都是论述药物配伍的内容。但这里都称之为“合和”、“配合”,而未言及“配伍”。《本经》在论述各个药物的时候,也记述(一说为《名医别录》所记)了配伍的有关内容,如在黄连的末尾记有“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藓,畏款冬,胜乌头,解巴豆毒”。这里提到了得(须)、使、恶、畏、杀(解)、反等配伍内容。在《本草经集注》中还特别列出141种药物有相制使的记录。虽然自《本经》以来至《本草经集注》已经总结了有关配伍的一些理论,而且还总结了很多的的配伍用药经验。唐初甄权所著《药性论》,各药讨论君、臣、佐、使甚详,书中计有君药76味,臣药72味,使药108味。但在隋、唐以来的一些医籍方书中提到配伍的内容甚少,可见这一时期的医家大多只注重临床经验的总结,而较少关心配伍用药规律的探讨和经验的总结。五代后蜀的韩保昇在《蜀本草》中曾对《本经》中药物的“七情”作了一下统计,谓“365种,有单行者71种,相须者12种,相使者90种,相畏者78种,相恶者60种,相反者18种,相杀者36种。”这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的“相制使”药物相去甚远,不知其据何文献统计。宋代以后的医家大多是就以上这些内容加以诠释。而且多是在七情理论方面略有注释,其中又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七情的诠释,最为大家乐于接受,对后世影响最深。对具体药物的配伍论述最多的又当以谬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书中单列了“主治参互”一项,记述该药的经方、验方及“得XX,治XX”、“同XX ,治XX”配伍等内容;还有以主要论述中药配伍的《得配本草》每药先列药物的“七情”内容,又在功用之后记述其“得、配、佐、使”之功效。但“配伍”一词,出自何人何书,似无可考,我们检查了650种古代医籍(包括30多种主要本草)均无“配伍”一词,很可能是上世纪50年代编写中医药教材时,才从西医药书籍里引用过来的新词。

二、关于配伍的概念及其衍化:现代教材对配伍的定义,一般都包括三个因素:即“按照病情的需要”、根据“药物的不同特点”、“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就叫做配伍。这种表述,原则上说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就单味中药的功效应用而言,往往是以“配XXXX等同用”为例,因此用这种表述是无隙可击的。但在临床上,对于中药的应用,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一般以多种药物组成方剂的形式应用为主,而一个方剂往往是几类药物联合应用,如解表方中的麻黄汤,除麻黄、桂枝为解表药外,还配伍了止咳平喘药杏仁、补益药中的甘草。在我们的教材的每章概述中,大多都论述了每类药物之间的配伍应用;第二是几个方子配伍成复方应用或几种成药共用,关于两方和多方合用的问题,早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已有应用,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脾一汤即是,后世医家谓之“复方”,应用就更多了,如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合用谓之八珍汤,而“五积散”更是多方化裁合用的典型,这里就不再举例多说了,以高学敏教授等为主编的《实用中成药》中许多成方都论述了成方的配伍应用,日本在推广中成药时也重视成药的配伍应用;第三是多种中药的提取部位或几种成分配合应用,中药的提取“部位”和“单体”已经不能与中药的“种”相提并论,如麻黄素就不能代替麻黄、黄连素就不能等于黄连;第四是中西药物联合应用,这里又有中药加西药制成中成药与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和西药同用时应用的不同情况,这里已经不是单纯的两种药物的问题,而已经涉及到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问题,因此,如何把这些内容(至少是把前面四种情况)也能包含进去,才能比较全面地表述配伍的概念。对此,中药配伍的概念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关于配伍的理论中几点讨论

1“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 这显然是讲中药的配伍理论,在《内经》中也有相近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所以一般认为“君臣佐使”是方剂构成的基本框架,因此把它作为方剂的主要配伍理论。在中药学中要不要讲“君臣佐使”,答案是肯定的。明确中药的君、臣、佐、使性质,对于应用中药的配伍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经》有“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主养命以应天,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左使,多毒,不可久服,主治病以应地,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甄权在《药性论》中,不仅讨论君、臣、佐、使药性甚详,且据重辑资料统计载有君药76味,臣药72味,使药108味。虽然后世医家对于何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存在争议。除上述《内经》、《本经》的解释之外,尚有新的补充,如柯伯斋谓“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而李东垣则以药物用量论君臣,谓“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君。”清代的吴仪洛在其《本草从新》中总结了诸家说法,他从分工、药量、味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释,谓“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者谓之臣,味数稍多,而分量稍轻,所以君之不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虽然吴氏作了较全面的概括,但并不能说他的概括就是完美的结论。如果就方剂的配伍而论,可能比较全面了,但如果作为药性配伍来说,还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探讨的。如《本经》以上药、中药、下药论君臣佐使,《药性论》的君药76味,臣药72味等。与《内经》和后世医家据称方剂的君臣佐使有不有联系,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药有阴阳配合”  “药有阴阳配合”,《蜀本草》注云:“凡天地万物,皆有阴阳、大小,各有色类,寻究其理,并有法象。故毛羽之类,皆生于阳而属于阴;鳞介之类,皆生于阴而属于阳。所以空青法木,故色青而主肝;……磁石法水,故色黑而主肾。余皆以此推之,例可知也。”这些论述似乎主要以法象来说明阴阳药性的配伍,金元医家重视“药类法象”的药性配伍,如王好古的《汤液本草》所引述李东垣的“药类法象”可能受此论影响。东垣《药类法象》中的“用药法象”“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都是以《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 中论述阴阳药性的有关内容作依据的。对于阴阳药性的配伍,近人也有论述。认为“阴阳配合的用药方法是中医治疗的基础, ”“阴阳药物的搭配,达到性味的相互渗透,从而交通阴阳。” 中药配伍的相辅相成指利用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产生增效效果。这就是中医阴阳学说的“阴阳相互为用”; 中药配伍的相反相成就是中医阴阳学说的“阴阳对立制约”(这里的药物之间的相反相成是指药物性味或功效相互对立的两类药物的配伍,配伍后能起到协同增效作用。如气味结合、寒热并投、攻补兼施、升降相伍、散敛相依、动静相随、阴阳相济等)。可见中药的阴阳配伍理论很有整理总结必要。

3、“有单行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有关“配伍七情”论述甚多,看法也趋于统一。只是对“单行”一项,多数尊崇李时珍之言,“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现代教材大多称“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但是《本经》原文明明是“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就是说凡是这七种情况,配合时都应一样看待。因此,单行也应是配伍内容之一。从用药的实际情况看,一个处方多种药物配伍应用,不见得各种药物都是七情中其它六种配伍关系,而没有单独发挥作用的。临床上应用一个成方,往往根据不同病情随症加减,所加之药就很可能是单行之品。再看《蜀本草》注云:“凡三百六十五种,有单行者七十一种,相须者十二种,……相杀者三十六种。”难道这七十一种单行者治病,“就是单方不用辅也”,或者不配入其它方剂了吗?显然不能这样理解。其次“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这样的提法也有点太绝对了。历代医家已有不少非议者,其实除相反应严加注意外,其它相恶、相畏、相杀,都是可以商量的。李时珍说得比较圆通,谓“盖相须相使同用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尔。”而且“相X”的提法也不见得恰当,如相使、相畏、相杀,并不是“相”,而是一方对另一方起作用的。关于本经七情,作为古代文献引用,无可非议,但作为现代配伍规律总结,则有待进一步精确概括。

 

李钟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      410007  湖南长沙韶山路湖南中医药大学东塘校区

李卫真    湖南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410007  湖南长沙韶山路湖南中医药大学东塘校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